到英國旅行一趟本身就不是一個很便宜的行程,像是我家人就沒啥這樣的時間和預算,所以這次奇美博物館與英國國家藝廊的展覽,實在太感動了,讓大家可以在國內就看到這些真跡。
這些朗朗上口的畫作,我以前都是透過書本或是網路文章看到,儘管現在在高解析度的掃瞄機器,親眼看到的感覺是很不一樣的,你會震驚畫布的大小可能和你幻想的有巨大落差,也會讚嘆畫家如何在這樣小的空間發揮技巧,然後你會靠很近很近看他們.更不用說肖像畫了,屬於那個沒有相機年代的自拍模式,再看了畫作後,與畫中人物對上眼睛後,那個感覺也是蠻難言喻的。
英國國家美術館( National Gallery ) 是我在英國參觀最多次的博物館,去年參加一個很短期的導覽培訓後,我就完全被沉迷的愛上了解畫作背後故事。
關於這些畫作們,我有一個國家藝廊小故事想分享給大家.踏入國家美術館時候,首先第一個你會看到,你腳下的馬賽克磁磚-是英國首相邱吉爾的臉,但邱吉爾究竟跟國家美術館有什麼關聯?
二戰期間,許多珍貴的藝術品遭受了戰火的摧毀或被洗劫,使得它們永遠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然而一些勇敢的個人和機構不畏艱險,付出巨大努力,成功地保存了一些藝術品。這些藝術品在戰爭期間經歷了顛沛流離,其故事總讓我看畫後非常感動。
由於擔心空襲,國家美術館( National Gallery ) 不得不撤離其畫作,以保護它們免受轟炸;除此之外藝術品在歐洲各地被盜或被毀,戰爭爆發後德國納粹偷竊藝術品的野心越發強烈。當時希特勒有個宏偉的計劃,想把他童年的家鄉林茨(Linz)變成一個擁有世界上最偉大藝術品的超級博物館。而為了滿足這種極其誇張的野心,納粹盜竊藝術品成為廣泛而系統的工作。
當時國家美術館有 2 個選擇用於保護畫作,一是把畫作送往其他國家保護,這個想法被當時首相邱吉爾 ( Churchill )否決了,原因在於他擔心出借後的畫作,再也回不來英國了.他說了以下這句話:
Hide them in the caves and cellars but not one picture should leave this island. ( 把它們藏在洞穴和地窖裡,但絕不讓任何一幅畫離開這個英國 )
最後他們選擇了一個更困難的保護畫作方式,留在自己的國家,挖掘改造在威爾士( Wales )北部的礦場,並改造成適合這些畫作的保存環境(溫度,濕度等等)。
因為戰爭,人們對於藝術更加渴望,公眾需要精神食糧,所以在戰爭期間,每個月份會從遙遠的威爾士石礦場取出一幅畫做展覽 (Picture of the month ),當時全倫敦人都排隊沿著博物館外圍,就為了瞻仰這一幅畫。
當我聽了這故事後,站在National Gallery廳內時候,我總是感到幸運無比.可以在沒有炸彈威脅的時代,並同時可以看到這麼多畫作在同一個空間裡。
The National Gallery
Trafalgar Square, London WC2N 5D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