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愛丁堡的飛機上,重温了電影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香港片名譯作《朱古力獎門人》。
以媽媽的身份去看這部電影,感受跟小時候看完全不同,震驚地發現,這電影根本是給家長看的,而且非常警世。
參觀Willy Wonka巧克力廠的五個小孩,包括:
1. 只顧吃的過胖男孩Augustus
2. 甚麼都要爭贏攞獎的女孩Violet
3. 被寵慣的有錢千金Veruca
4. 只顧打機的男孩Mike
5. 貧窮男孩Charlie五個小孩角色
五個小孩角色,算是現今問題小孩的幾個典型。電影中,他們的面貌和個性,明顯跟家庭的教養有密切關係。
每個小孩可帶一個監護人,一起參觀巧克力廠。在參觀巧克力廠的過程中,前面四個小孩都得到了自己的報應。最後一幕,小孩和照顧者,一組一組從巧克力廠走出來:
1. 過胖男孩Augustus跌進巧克力池,全身都是巧克力,而他還在吃自己的手指。媽媽叫他不要再吃了,Augustus答:但我啲手指真係好好味喎!
2. 爭獎女孩Violet變成藍莓,再變回人類,但全身染藍回轉不了。她一邊盡情扭曲身體,一邊向媽媽炫耀:媽媽,你看,我的身手更好了!媽媽難堪咁答:但你是藍色的。
3. 千金Veruca和她爸爸都掉進了垃圾筒。滿身垃圾的Veruca抬頭看見Willy Wanka的飛行型電梯,立即說她也要一部,爸爸答不,千金繼續發她的小姐脾氣。
4. 打機男孩Mike被拉長壓扁,他跟爸爸兩人都無言,不過從姿勢表情看,Mike大概沒甚麼所謂。
結局的驚人,在於得到報應的小孩,都沒有得到教訓,繼續他們原本的個性,反倒是家長都難堪、後悔。
孩子在自小的教養中,早就定型了,一下子根本不會改變,即使報應來臨,都甘之如飴地承受,不覺自己有問題。父母這時候反省,也做不了甚麼。
作為父母,總是無可避免把自己的個性、焦慮都投在孩子身上,孩子總是為父母承擔報應、惡果。
那要怎麼辦呢?主角貧窮男孩Charlie,在一眾小孩中最善良、最有同理心,言行得體。他的家境貧困,但父母和四大長老都盡力給他滿滿的愛。這或許是電影的答案。
不過教養不可能完美。在結局中,Charlie捨不得家人,拒絕了繼承Willy Wonka巧克力工廠的大好機會。這似乎指出,父母太深的愛,會成為太強的羈絆,令子女放棄發揮才能的機會,無法飛得遠遠的。
結局妥協了,讓Willy Wonka回頭找Charlie,讓他既可以繼承工廠,也可以和家人同住,只是他們要住在一個人工世界裏,人造雪在屋外飄啊飄——加上結尾的旁白,簡直是諷刺現實不可能有這麼完美的家庭。
這就是導演添布頓的暗黑魅力,真係好勁。
做父母很艱難,孩子個性氣質個個不同,教養方法各式各樣,沒有完美,但我想,除了像Charlie父母那樣給出的滿滿的愛,還要不斷反思和調整,最後放棄完美,留下空白,讓孩子自己去抉擇和發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