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與惡》閱讀筆記——日本心理學家對「惡」的教養建議

2024/02/08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教養書很多,《孩子與惡》從「惡」的角度去討論,非常特別。當中不少心得和思考,是一般教養書不會有的。

書名的「惡」指甚麼?

具體來說,書裏提及的「惡」包括:拒絕上學、自殺、偷竊、說謊、祕密、性、霸凌、吸毒、暴力……

作為父母,大概一看見這些詞語就憂慮。可是,河合隼雄在書裏舉出多個真實的諮商個案,一再提醒我們,人性包括「惡」,每個孩子必然會接觸/顯現「惡」,尤其在青春期的階段。(我們自己也是這樣長大的)

更進一步來說,「惡」其實會帶來成長的力量,因此書的第一章竟然是「惡與創造」。

作為家長,我們要思考的問題是:
1. 如何讓孩子的「惡」限在一個可接受的範圍內,等待「惡」轉化為成長的力量?
2. 孩子有「惡」的表現時,我們該怎麼辦?

生命千變萬化,不可能有一個方便的公式去處理。不過,根據書裏的內容,可以歸納出幾個大方向:

1 注意惡的標準不是必然的
除了霸凌、暴力、吸毒、援交等不可接受的「惡」,有一種「惡」是時代局限下的偏見。河合隼雄舉出了aggression這個字,在日本說人aggressive是負面的,在美國說人aggressive卻是正面的,因為兩地文化對「好孩子」的定義不同,日本的「好孩子」指質樸、正直、順從的孩子;美國則相反,「好孩子」是敢於展現個性的孩子,太順從反被視為「惡」。

個性沒有好、壞之分,或許孩子的個性和才能不符當時當地,但這絕不是孩子的問題,我們要盡量放寬自己的心胸去看孩子。

2不要排除孩子生活中所有的惡
惡是人性的本質之一,嘗試完全在孩子的生活中排除惡,只會引來強烈的反撲。河合隼雄特別提到,在孩子年幼時完全排除暴力、野性,這些本能會在孩子青春期時強烈反撲,到時父母會更難作出引導。

3不要隨意制止惡的遊戲
孩子有些遊戲,會玩大便、開槍、血,甚至殺人,大人一般會阻止。可是,作為心理學專家的河合隼雄提醒我們,孩子內心受到的傷害,很多時候會在這些遊戲的過程中治癒,所以不宜去阻止孩子「惡」的遊戲。

我想起2024年初日本發生大海嘯後,twitter(x)上有日本心理學家呼籲,如果看見日本孩子玩海嘯遊戲,不要斥責他們,不要以為他們把天災當兒戲,這是孩子治療自己心靈創傷的一個方法。

4思考孩子「惡」的行為傳達的訊息
不論是剛剛提及的大便、殺人遊戲,或是孩子出現絕對的「惡」,例如偷竊、霸凌,要思考孩子的行為想要傳達的訊息。「惡」要嚴正拒絕,但同時嘗試找出孩子想傳達的訊息,這樣才能真正改變孩子,以及可能出了問題的親子關係。

5注意大人「善意」的惡
除了孩子顯現的惡,書的最後一章是「包圍着孩子的惡」。

大人「善意」的惡最主要有兩項:
1.對孩子未來的狹隘想像:為孩子「好」,要求孩子成績好、考上好大學、爭取高薪的工作,卻忽視孩子本來的特質和才能。
2. 在教育過程中,過度指導和糾正,變相不斷批評和指責孩子,令孩子無法自行探索,性格也會變得退縮。

讀這本書,我有時覺得驚心動魄,我身旁這個稚齡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得面對多少危機?!我在教養過程中,曾經犯過多少錯?!我將來還要面對哪些重大危機?!

怎樣守護孩子,不可能有明確、具體的步驟,但還是有一個首要的原則:跟孩子建立深厚的關係。正如網上常常看到的,把親子關係比作存款,有足夠實力,青春期時才有餘裕去扣減。

成長,有時候看起來是「惡」,但我們要相信孩子有轉化的力量,在過程中大人有很重要的責任:

「但是正因為我們敢於給孩子走在危險道路上的自由,創造性才能從中萌芽。我認為,承受這樣的危險度,正是大人的責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