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嫦芬教授或許是商界大家耳熟能詳的人物:自國立臺灣大學法律系畢業後,投身法律事業7年餘,之後轉戰金融界,在那個年代成為叱吒風雲的投行女王,歷任瑞銀集團投資銀行(UBS)亞太區副董事長暨董事經理、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亞太區副總裁及滙豐(HSBC)金融控股集團台灣區投行總經理等高階管理職位。
近年來,陳教授轉向教育界,致力將畢身職場經歷,傳授給莘莘學子,期待精進年輕世代的「職場素養」,亦即她所謂「認知、理解及應對職場不同情境的能力」,透過本書剖析職場素養、溝通能力、心緒智能、專業形象及人文素養等5大職場面向,細膩梳理職場日常隱而不現的「軟實力」,讓大家都能以更韌性、專業的態度,面對變化萬千的職場生涯。書中內容涵蓋範圍甚廣,大至溝通及危機處理能力,小至服儀裝扮提點,謹筆記個人印象深刻的重點如下。
陳教授直言,職場本質不脫人與事,「人」是指人格特質,「事」則是知識加技能,如何併用兩者,展現解決問題的能力,是職場核心目標。在陳教授的定義中,職場是追求組織「共好」的場域,這其中的意義包含:
要在職場脫穎而出,所需的專業素養可不少,例如個人特質(自我覺知、獨處靜心、性格突破)、通情達理的人事互動、語言/表達能力、個人習慣(自律、思辨)、親切(多元理解與包容)、樂觀(正向價值觀、追求卓越的精神)等。但陳教授深究職場素養,提出三足鼎立的支柱:
一、專家知識:針對行業及自身工作範圍應具備的知識及技能。共10項建議,包含全球總體經濟學、行銷與品牌管理、個體經濟分析、決策科學、會計、區域金融策略、組織架構與互動、銷售與客戶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公司治理。
二、群體技能:涉及人的因素與他人合作。共10項建議,包含多元文化智商、專案管理能力、績效管理及當責、善於易(面對變動的韌性)、人際技巧、處理不確定與弔詭狀況、化繁為簡的能力、表達技巧與傾聽觀察、信任、建立與團隊合作。
三、自我領導力:自我管理的能力,共10項建議,包含堅定不移的誠信、樂觀正向、直覺力與決斷力、自律、好奇心與創意、高度的自我覺知、適應力與反應力、追求卓越與熱情、強大的心力、持續學習力。
總言之,唯有領導自我,方能持續精進。「說說你自己(Talk about yourself)」是陳教授自陳在過往面試時最偏好使用的經典提問,這能快速了解一個人是否認識自我,乃至於對自身經歷累積是否已有所沉澱與反思。
溝通的目的,不僅是資訊傳達,也是建立信任的基礎。陳教授指出,高效溝通須掌握3個要領,包括:精確的表達工具(口語、文字、符號、圖線等)、嚴謹的思考紀律、真誠的態度。請謹記要建立信任,絕不輕言許諾,在過程中要認真傾聽,並盡可能展現坦誠的態度。
陳教授提醒,職場表達講究字斟句酌,無論是平時商業書信、洽公、簡報等,都應盡可能學習以下2種思維邏輯:
一、觀察與敘述
二、商業敘事
綜上所論,高效的溝通,必須掌握3個核心,亦即「表達主題→提出結論→論述原因」。
在職場上,做好專業形象與印象管理非常重要,它會影響他人對你的第一眼觀感。陳教授提點,要傳遞優良印象,應盡可能強調自身的特點與能力,坦誠面對質疑,不為自身短處辯解,並為此提出堅實的補強說明。針對女性,陳教授則提點兩大關鍵字:「端正」與「大簡為美」。例如陳教授自云她偏好款式為簡單深色材質的公事包及名片夾,以展現專業、質感與得體適切的印象。
人文素養亦可充實內在,使人呈現豐盈的精神狀態,陳教授給予幾點建議,包含:細心與周到、閱讀與文藝、筆記與思維、攝影與視角、廚藝與健身、旅行與心胸、安靜與智慧、利他與服務。
基於陳教授縱橫商場的高度格局與歷練,本書綜觀高階國際商務文化,提點許多精闢見解與細膩的禮儀眉角。然而,隨著西元2000年後出生的新一代也逐漸步入職場,回過頭去審視陳教授對於職場的定義,是追求組織共好的場域,比對2024年2月《天下雜誌》才出了一篇名為〈最矛盾的世代:為何6成00世代不想待在組織工作?〉的專題,似點出了世代間對於工作價值觀的差異。而對於被歸類在Y或Z世代的我而言,組織共好的前提是組織目標能與個人目標或價值觀扣合,否則容易喪失意義感而懷疑人生。
當斜槓成為當代眾人試圖在工作與生活間尋找熱情與平衡的方式,我個人針對職場的定義,會更偏好《離職說明書》的觀點:職場是他人打造的場域,如何藉此場域深化個人技能,從上班族變成專業者,擁有隨時轉身的餘裕。本書對於職場素養的精雕細琢確實是激勵自己提升自我格局的典範,但成為「職場菁英」的定義,期許人人都有勇氣能自己說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