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之後-紀錄片故事特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島嶼的集體記憶計畫》、《給阿媽的一封信》

這個展覽是在府中15的5樓展出,

《給阿媽的一封信》

()

導演:陳慧齡

在成為記錄片導演之前,她是一位中學的美術老師,喜歡帶著學生一起探索藝術的多元形式,在母校高雄女中實習時,有一次讓她的學生們演戲,為了留下紀念,而去總務處借攝影機將演出錄下來,但不小心誤刪了其中一組的影片,為了彌補學生而買了電腦來學剪輯,和學生們一起玩出了電影版本,從此她就愛上了影音創作,之後她也在教學的過程中加上了影像創作的方面,但她想要更精進自己的影像創作,最終辭掉了教職,去法國留學,一開始先在南法普羅旺斯大學,插班念大學電影系的最後一年,在紀錄片研究所學校時,一半的時間在畫畫,另一半時間就是拿著小DV到處拍懾,使她最印象深刻的作業是,用影音創作為「馬賽共和國大街」畫一幅肖像畫;無也樂家族是在南法唸書時認識的一個家族是諾曼第大家族,(他們視我為家族一份子,常常帶我去他們的故鄉諾曼第旅行。在二戰期間盟軍登陸的海灘上,我聽他們說起在戰時所度過的童年:他們的父母秘密協助法國地下反抗軍;也帶領孩子們分工合作,用農場資源去解救那些從大城市四散到鄉間的難民......),他們也常常問起導演的祖父母的故事,讓導演發現自己除了課本裡背來的歷史知識,卻沒有故事可講「為何我從來沒有想過要問?」。

avatar-img
36會員
142內容數
可能幸福學院|非學校・親子團・幸福家|學習幸福的可能!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可能幸福學院 的其他內容
回家之後,我們都屬於彼此 面對家人,我們總是習慣使用第一人稱視角來描述彼此的關係,例如「我的媽媽」、「我的爸爸」、「我的兄弟姊妹」等,強調歸屬性和親暱感,也只有在談論家人時會使用得如此自然。 紀錄片導演以自己的家人為拍攝對象,也不得不代入第一人稱,將自己也投入作品中,因為他們跟大部分的人一樣,都
故事描述著一個紀錄片導演,回到家鄉,拍攝自己的家人,和家人的互動,他的角度是從「我」的第一人稱視角開始,對他來說拍攝家人,也是重新認識的一個過程。
2023年3月,我在參與為期六天的「金馬影展青少年電影課」時,有幸觀賞了盧盈良導演的作品《神人之家》,也聽到導演本人的分享。雖然無法完整記得觀後的感受,但我記得我非常喜歡,也給出四顆星的評價(滿分5顆星)。時隔近一年,2024年2月,這次在府中15《回家之後》紀錄片故事特展中,又再一次遇到了這部
特展「回家之後」是位於府中15的紀錄片特展,以「家人」為主題,並且是以導演的家人作為主題,所以導演在紀錄片當中也會入鏡、拍攝。 展場共有三層,每一層分別是「神人之家」、「日常對話」、「給阿媽的一封信」,三部都是有入圍最佳紀錄片的,非常厲害的作品。
這部記錄片是在描述關於身為同性戀者的母親因受不了父親長期家暴,便帶著導演與妹妹到處躲藏。 母親後來以牽亡歌陣的紅頭法師職業維生,姊妹們也成為歌陣的成員,過著流離的生活。 導演以這部紀錄片來探索與母親之間疏離的母女關係,與揭開兒時遭受父親侵害的傷口。 紀錄片由黃惠偵導演所拍的作品,記錄片中的故事
面對家人,我們通常用第一人稱視角來描述彼此的關係,像是我的媽媽、我的爸爸、我的兄弟姐妹等,強調歸屬性和親暱感,只有家人才會這樣說的這麼自然。 這部紀錄片的導演就是以自己的家庭為拍攝對象所以會帶入第一人稱來拍攝,因為他們也有家庭和家人,所以很難保持客觀的角度拍攝。 個人感想: 因為導演本身是
回家之後,我們都屬於彼此 面對家人,我們總是習慣使用第一人稱視角來描述彼此的關係,例如「我的媽媽」、「我的爸爸」、「我的兄弟姊妹」等,強調歸屬性和親暱感,也只有在談論家人時會使用得如此自然。 紀錄片導演以自己的家人為拍攝對象,也不得不代入第一人稱,將自己也投入作品中,因為他們跟大部分的人一樣,都
故事描述著一個紀錄片導演,回到家鄉,拍攝自己的家人,和家人的互動,他的角度是從「我」的第一人稱視角開始,對他來說拍攝家人,也是重新認識的一個過程。
2023年3月,我在參與為期六天的「金馬影展青少年電影課」時,有幸觀賞了盧盈良導演的作品《神人之家》,也聽到導演本人的分享。雖然無法完整記得觀後的感受,但我記得我非常喜歡,也給出四顆星的評價(滿分5顆星)。時隔近一年,2024年2月,這次在府中15《回家之後》紀錄片故事特展中,又再一次遇到了這部
特展「回家之後」是位於府中15的紀錄片特展,以「家人」為主題,並且是以導演的家人作為主題,所以導演在紀錄片當中也會入鏡、拍攝。 展場共有三層,每一層分別是「神人之家」、「日常對話」、「給阿媽的一封信」,三部都是有入圍最佳紀錄片的,非常厲害的作品。
這部記錄片是在描述關於身為同性戀者的母親因受不了父親長期家暴,便帶著導演與妹妹到處躲藏。 母親後來以牽亡歌陣的紅頭法師職業維生,姊妹們也成為歌陣的成員,過著流離的生活。 導演以這部紀錄片來探索與母親之間疏離的母女關係,與揭開兒時遭受父親侵害的傷口。 紀錄片由黃惠偵導演所拍的作品,記錄片中的故事
面對家人,我們通常用第一人稱視角來描述彼此的關係,像是我的媽媽、我的爸爸、我的兄弟姐妹等,強調歸屬性和親暱感,只有家人才會這樣說的這麼自然。 這部紀錄片的導演就是以自己的家庭為拍攝對象所以會帶入第一人稱來拍攝,因為他們也有家庭和家人,所以很難保持客觀的角度拍攝。 個人感想: 因為導演本身是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感謝紀錄片影展的試片邀請,提前觀賞到「檔案變形記」單元短片輯,其中以《九龍東往事》最深得我心,也是初選顧問文睿與影展統籌婉伶「六大必看片單」的重疊作品之一,有意思的是這些創作者們重構檔案與重新詮釋故事的能力都讓我讚嘆,生動地呼喚著我進入這一陌生場域,對我來說是觀影體驗上的解放,看得有夠舒壓。 ▂▂
Thumbnail
《成功補習班》是導演致敬恩師陳俊志的作品(我亦充份感受到導演真的很喜歡老師(笑)),去年12月無聲無息地在香港上映正場;個人認為前段的確令人開懷大笑一番,而且有不少香港90年代的流行元素,香港觀眾應有不少共鳴,可惜越說越多越雜
Thumbnail
妳有想過在幾歲時回望自己的過去嗎?再進一步問,妳會想用什麼方法觀賞自己呢?很幸運,我在花蓮好地下藝術空間看到這場精心設計的攝影展「生之流動,靜之幻光」。攝影工作者羅惠瑜老師在與策展人侯鵬暉老師的合作下,完成這場精彩攝影策展。
Thumbnail
北海岸的海寓夫人就在海邊,棚主本身有提供一些衣服,這次我總共拍了一套白禮服、一套睡衣、兩套制服(分別是國中跟高中的)。
Thumbnail
2023年12月10日,我到桃園中壢的馬祖新村欣賞李啟睿老師的作品《桃園母女圖鑑》。第一次欣賞老師的作品,也是第一次觀看「沉浸式劇場」作品是在「台灣當代表演藝術課」上老師播放的《李太太與他的四個女兒》。記得當時老師提及演出前可以和劇中人物在同一場地近距離看他們的日常生活就覺得很有趣,沒想到很快就有機
回家之後-紀錄片故事特展中,總共有三部紀錄片,《神人之家》、《日常對話》、《給阿媽的一封信》,而這三步就是從三個不同的角度出發,神人之家是我,日常對話是她,給阿媽的一封信是你,而我選擇介紹的是日常對話。 導演兒時,身為同性戀者的母親因受不了父親長期家暴,便帶著導演與妹妹到處躲藏,以逃離持刀父親的搜
「回家之後-紀錄片故事特展」是在府中15 3-5樓的特展。展覽中,講述的是三部台灣的紀錄片《神人之家》、《日常對話》、《給阿媽的一封信》,三個都是和家人有關的故事,都是把導演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拍下來的故事。我覺得很特別,很少看過這樣的紀錄片,甚至我來之前都不知道有人會把自己生活拍成電影,今天只有看到預
Thumbnail
「回家之後–紀錄片故事特展」展出三部台灣導演以第一人稱視角拍攝的家庭紀錄片,他們以自己的家人作為拍攝對象,開啟一場對家的探索旅程。(參考展區手冊介紹) 展期|112/12/12-113/04/07 (休館日1/2、2/5、2/9(除夕)、2/10(初一)、3/4、4/1) 時間|9:30-17:
Thumbnail
特展「回家之後」是位於府中15的紀錄片特展,以「家人」為主題,並且是以導演的家人作為主題,所以導演在紀錄片當中也會入鏡、拍攝。 展場共有三層,每一層分別是「神人之家」、「日常對話」、「給阿媽的一封信」,三部都是有入圍最佳紀錄片的,非常厲害的作品。
Thumbnail
本文記錄了參加臺灣女性影像學會舉辦的《第二屆給寫字的你——劇本寫作工作坊》的經驗。從課程內容到各位老師的分享,都將是讀者們可以從中學習到的寶貴經驗。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感謝紀錄片影展的試片邀請,提前觀賞到「檔案變形記」單元短片輯,其中以《九龍東往事》最深得我心,也是初選顧問文睿與影展統籌婉伶「六大必看片單」的重疊作品之一,有意思的是這些創作者們重構檔案與重新詮釋故事的能力都讓我讚嘆,生動地呼喚著我進入這一陌生場域,對我來說是觀影體驗上的解放,看得有夠舒壓。 ▂▂
Thumbnail
《成功補習班》是導演致敬恩師陳俊志的作品(我亦充份感受到導演真的很喜歡老師(笑)),去年12月無聲無息地在香港上映正場;個人認為前段的確令人開懷大笑一番,而且有不少香港90年代的流行元素,香港觀眾應有不少共鳴,可惜越說越多越雜
Thumbnail
妳有想過在幾歲時回望自己的過去嗎?再進一步問,妳會想用什麼方法觀賞自己呢?很幸運,我在花蓮好地下藝術空間看到這場精心設計的攝影展「生之流動,靜之幻光」。攝影工作者羅惠瑜老師在與策展人侯鵬暉老師的合作下,完成這場精彩攝影策展。
Thumbnail
北海岸的海寓夫人就在海邊,棚主本身有提供一些衣服,這次我總共拍了一套白禮服、一套睡衣、兩套制服(分別是國中跟高中的)。
Thumbnail
2023年12月10日,我到桃園中壢的馬祖新村欣賞李啟睿老師的作品《桃園母女圖鑑》。第一次欣賞老師的作品,也是第一次觀看「沉浸式劇場」作品是在「台灣當代表演藝術課」上老師播放的《李太太與他的四個女兒》。記得當時老師提及演出前可以和劇中人物在同一場地近距離看他們的日常生活就覺得很有趣,沒想到很快就有機
回家之後-紀錄片故事特展中,總共有三部紀錄片,《神人之家》、《日常對話》、《給阿媽的一封信》,而這三步就是從三個不同的角度出發,神人之家是我,日常對話是她,給阿媽的一封信是你,而我選擇介紹的是日常對話。 導演兒時,身為同性戀者的母親因受不了父親長期家暴,便帶著導演與妹妹到處躲藏,以逃離持刀父親的搜
「回家之後-紀錄片故事特展」是在府中15 3-5樓的特展。展覽中,講述的是三部台灣的紀錄片《神人之家》、《日常對話》、《給阿媽的一封信》,三個都是和家人有關的故事,都是把導演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拍下來的故事。我覺得很特別,很少看過這樣的紀錄片,甚至我來之前都不知道有人會把自己生活拍成電影,今天只有看到預
Thumbnail
「回家之後–紀錄片故事特展」展出三部台灣導演以第一人稱視角拍攝的家庭紀錄片,他們以自己的家人作為拍攝對象,開啟一場對家的探索旅程。(參考展區手冊介紹) 展期|112/12/12-113/04/07 (休館日1/2、2/5、2/9(除夕)、2/10(初一)、3/4、4/1) 時間|9:30-17:
Thumbnail
特展「回家之後」是位於府中15的紀錄片特展,以「家人」為主題,並且是以導演的家人作為主題,所以導演在紀錄片當中也會入鏡、拍攝。 展場共有三層,每一層分別是「神人之家」、「日常對話」、「給阿媽的一封信」,三部都是有入圍最佳紀錄片的,非常厲害的作品。
Thumbnail
本文記錄了參加臺灣女性影像學會舉辦的《第二屆給寫字的你——劇本寫作工作坊》的經驗。從課程內容到各位老師的分享,都將是讀者們可以從中學習到的寶貴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