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女兒的,走的越遠是越心疼為了自己停留在原地的母親/母輩們。 -《桃園母女圖鑑》現場短劇心得

2024/03/02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2023年12月10日,我到桃園中壢的馬祖新村欣賞李啟睿老師的作品《桃園母女圖鑑》。第一次欣賞老師的作品,也是第一次觀看「沉浸式劇場」作品是在「台灣當代表演藝術課」上老師播放的《李太太與他的四個女兒》。記得當時老師提及演出前可以和劇中人物在同一場地近距離看他們的日常生活就覺得很有趣,沒想到很快就有了親臨現場的機會!在現場看演出的感覺真的很特別,別於舞台劇和觀眾的距離,有種在看「現場電影」的感覺;沉浸式演出有種穿越時空變成靈魂,透明觀賞他人人生的奇妙感覺,當六部作品演出結束後走出屋外,卻像突然回到現實世界。

《桃園母女圖鑑》是六部短劇劇場、劇照展和開幕式的劇展,礙於時間與地點我只參與了六部短劇的演出。六部短劇分別為〈微光〉、〈不會就是不會〉、〈媽的馬鞭〉、〈嗯〉、〈坐月子真麻煩〉、〈靠背〉。來自真實母女之間的生命故事,可以參考以下的節目手冊連結。

https://drive.google.com/....../1qRcJryeZ6s....../view......


〈微光〉給我最印象深刻的片段是看護阿尼對著床上痛苦的媽媽喊著「阿嬤」,讓我想起了家中阿公祖和阿嬤祖還在世的時候,家裡也請了蒂妮和愛咪兩位可愛的阿姨,雖然阿嬤祖和他們處的不愉快,沒有見過戲劇中的溫馨情節,然而卻勾起了我對與兩位阿姨的想念,也不禁想,如果當初阿嬤祖對阿姨們沒有那麼多的猜疑和抗拒,他的晚年能比較快樂的度過就好了。


〈不會就是不會〉是我最印象深刻的作品,這場戲因為座位因為衝突性比較高,加上座位比較靠近的緣故,當媽媽罵女兒、拍桌子並摔考卷的時候真的嚇到了。我也是一個對數學沒有天分的學生,但媽咪卻是商科畢業的,雖然他沒有繼續從事相關工作,但從小學數學、高中公民課的標會都是媽咪教我的。國高中的數學是我最慘痛的時光,真的不會就是不會,很能共鳴女兒不懂題目要問什麼、不知道題目哪個數質代表什麼、不知道哪個數字該帶進公式的哪個位置。當時在課上、作業、考試、同儕競爭的壓力,不斷尋求老師與同學的協助,更是說服自己要愛上數學,要相信它的價值,真的是很難熬的日子,回過頭逃出數學地獄真是鬆了一口氣。因此我想女兒對數學沒有興趣與天份,媽媽卻是班上的數學老師,壓力肯定非常大,雖然現在想想,數學只是成長中壓力的一部份,但如果我當時在和老師一樣的狀況,我想我會沒有辦法和這麼巨大的壓力共處。第二個喜歡這部作品的原因,是先前看過《李太太與他的四個女兒》,〈不會就是不會〉似乎有前劇的延伸之感,更是同一位演員飾演老師媽媽的角色。有一種看完媽媽當年考大學的壓力後,延伸到女兒國中的課業壓力,雖然這種貫穿讓人厭惡教育體制,然而看著媽媽從女兒到媽媽的轉變,也是很有趣的。


〈媽的馬鞭〉是我最喜歡的一部作品,雖然戲劇情節溫馨,然而母女有共同興趣卻被迫塵封,只能在中晚年一同圓夢讓人惋惜。其實我也是一個很喜歡表演藝術的人,也想過要不要去演歌仔戲,雖然我的想法更想一時興起的三分鐘熱度,然而我對演戲這項表演卻有深深的執迷。從以往看過的電影和老師上課的內容,我想歌仔戲真的一度背離了做戲精神,被大眾視為不入流的職業,然而母女卻是真誠的著迷於歌仔戲的本質,為什麼有天賦、有理想卻無法追夢呢?雖然女兒在中年透過社區大學學習了歌仔戲,結局是一圓母女共同的夢想,但我是一個把青春與夢想視為無限價值的人,彌補與溫馨的同時,卻也感嘆如果母女能夠在自己年輕時在戲台上演出該有多好呢?在看了節目介紹後發現年輕的媽媽與中年女兒是同一位演員飾演,而年老的媽媽則是現實故事的女兒本人飾演,很喜歡這個安排,有種透過表演對話的溫馨。


〈嗯〉中看到女兒為減少母親負擔而選擇從軍,和媽媽一樣感到不捨,同時也很敬佩女兒的堅強與決心,雖然我想作品沒有想要帶給觀眾這樣的想法,但看完這部作品的我卻不禁反省自己。我是個在求學路上很任性的女兒,雖然最後總是很意外的都會達到和父母雙贏的局面,但過程中當我任性的想考私立大學、想考電影、戲劇學系,真的一度沒有考量到家庭經濟與父母的擔心,反倒總自大的覺得自己能負責而不想妥協,現在想想,某個程度呼應了〈媽的馬鞭〉,或許不是每個人都有追求夢想的條件與能力,雖然我認為孩子不是父母的產物與成就,但認為自己一意孤行是任性、渴望父母真的開心、為我感到驕傲的想法在我心中抹滅不掉。


〈坐月子真麻煩〉是六部作品中最輕鬆的劇,從演出開始前就留連在阿婆的廚房捨不得離開,雖然酒加太多,但真的好香!三代女性的相處與對話很輕鬆也很可愛,但也真實感到新時代女兒的壓力,以喜劇包裝的或許是衝突,輕鬆的同時也覺得不同的觀念讓人物與觀眾都很有負擔。印象很深刻的是阿婆在最後難過的自言自語,似乎是唸客家諺語:「爺娘想子長江水,子想爺娘擔竿長。」又再次讓我掙扎,女兒的新時代想法算不算任性呢?但長輩的愛,是不是真的太有負擔了?


〈靠背〉雖然是女兒的口述回憶,卻讓我熱淚盈眶。回憶起六部作品的女兒,有人想任性做自己、有人主動為母親著想,〈靠背〉中的女兒說自己的婚姻起伏讓媽媽擔心,又讓我想到同樣的問題,明明婚姻、夢想、觀念都是自己的選擇,選擇後都是自己的人生,為什麼卻會造成母親的負擔呢?我們需要被母親愛,卻不希望母親為我們感到傷心,好矛盾,如果可以只分享喜悅就好了。媽媽做為女兒的靠背,支持女兒的選擇,不禁讓我想起《芭比》中的台詞:「當母親的站在原地,好讓女兒知道自己走了多遠。」在世代與世代的交接下,母親停留在原地,卻任女兒飛翔,這或許才是讓我卻不捨與痛苦的。但〈靠背〉中還是有意想不到笑點,能感受到真實的媽媽們也不只是辛苦、悲情的角色,同時作為一個人,他也是可愛的,是有喜歡的東西的。

在六部短劇中可以看見女人、母親、女兒的不同形象,絕非千篇一律的用好壞或交織的刻板女性。生命故事或許在戲劇張力較為平淡,但個人的主體性遠比許多商業公式來得珍貴。


觀賞完《桃園母女圖鑑》後,我回想了很多自身的家庭回憶,只是沒想到想起來是那麼不捨,所以我也希望,當我任性飛翔的時候,我的媽媽、阿嬤們、阿祖們,都曾經因自我選擇而感到快樂,更重要的,也希望他們多想想自己,能拋下自私的罪名,有機會去選擇自己的人生。

因為做女兒的,走的越遠是越心疼背後為了自己停留在原地的母親/母輩們。


這個學期我繼續修習老師開的「世界名劇賞析」,期待在老師的推薦下能認識更多戲劇。

我始終相信,戲劇、電影、文學種種帶有故事性的文本是最有說服力的傳播媒介,因為人們喜歡故事,因為人們就是故事,因為故事總能引起我們的同理心。



現場戲劇:《桃園母女圖鑑》-〈微光〉、〈不會就是不會〉、〈媽的馬鞭〉、 〈嗯〉、〈坐月子真麻煩〉、〈靠背〉

觀戲日期:2023 年 12 月 10 日

原為「台灣當代表演藝術」期末報告,寫於2024年1月底。

2024年2月25日增修後發布於個人臉書。

0會員
17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