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警錄 ‧ 夏蓮居大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不念過去。不念未來。專念現前一句。阿彌陀佛。


原名 : 六信四願三幸一行齋 自警錄
夏蓮居居士著

念佛要法 。 只有一念真誠 。 勿間斷勿分別而已 。
未來勿將迎 。 已過勿留滯 。 專顧現前一句 。字字分明 。

六時日用中 。 勿忘喚醒自己 。
一聲佛號內 。 只貴字句分明 。
勤作課 。 寬作程 。
學道無他巧 。 只是生處令熟 。 熟處令生而已 。
何謂熟處 。 習氣 分別 世味 。
何謂生處 。 覺照 不分別 老實念佛 。
但得一念熟 。 其餘自然生 。


聞思修三慧 。
達耳謂之聞 。注心謂之思 。 思明而力行謂之修 。
思而明之屬比量 。 聞而明之屬現量 。
現量之聞不加分別 。 但聞而已 。

隨處安閑 。 自然合轍 。
顛倒想滅 。 肯心自許 。
函蓋乾坤 。 截斷眾流 。 隨波逐浪 。

經云應當專心繫念一處 。 唯守一法 。 然後見心 。
只有作鈍功夫 。
其目如睹 。 其耳如聽 。
當於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 。
大慈大悲佛菩薩 。 不慈不悲苦眾生 。

學道有兩字秘訣曰 。 真幹
真幹兩字看似平常 。 實則包括無窮妙義 。
真幹者 。 向道之心過於饑渴飲食 。
有一毫夾雜一毫自欺則非真 。 有一毫懈怠一毫自恕則非幹 。
真則三心圓發 。 幹則六度兼修 。
學者須先打破自欺一關 。 始有商量處 。
須灼然見得自己滿身過失 。 功夫始有著手處 。
此二關不破 。 任你談玄說妙 。 終是門外打之遶 (繞)。
但有一毫凡情聖解夾雜於念佛中 。 即是自欺 。 即非老實 。


不念過去 。 不念未來 。 專念現前一句 。
不求一心 。 不斷妄想 。只要字句分明 。

百戰百勝不如一忍 。 萬言萬當不如一默 。 (山谷)

少說一句話 。 多念一句佛 。
多說一句廢一句 。 多念一句是一句 。

無論念佛處事 。 皆當用第一念 。 勿用第二念 。
念佛時一切莫管 。 字句分明 。 平平常常 。 老實念去 。 即所謂第一念也 。
若矜躁卜度 。 希冀玄妙 。 或計功求速 。 或背境向心 。 即流入第二念矣 。
第一念是智 。 第二念是識 。 隨識即染 。 依智則淨 。
處事時 。 廓然而大公 。 物來而順應 。 事未至勿將迎 。事已過勿留滯 。 坦坦蕩蕩鑒空衡平 。 即第一念也 。
若計較人我瞻顧得失 。 或牽於感情 。 或激於意氣 。 則流入第二念矣 。
第一念是理 。 第二念是欲 。 徇欲即闇 。 循理則明。


功夫用至省力處 。 正是得力處 。
鑽木未熱得火何階 。 鑿井見泥去水不遠 。
華嚴經勤首菩薩偈云 。 如鑽燧取火 。 未出而數息 。 火勢隨至滅 。 懈怠者亦然 。
以智慧鑽專注一境 。 以方便繩善巧迴轉 。
靜處做動處鍊 。
直斷千七百則葛藤 。 常觀四十萬頃蓮花 。
發矢中的原非一發之功 。 磨杵作針豈是暫磨之力 。


以精深教理銷除妄情 。 以巧慧方便克治習氣 。
此省庵大師所以云 。修淨業者必須看經教勤覺察也 。

理明則信深 。信深則行專 。 行專則功純 。 功純則妄除 。 妄除則真顯 。



古德云 。 佛法不誤人 。 但看自己功夫何如耳 。
功夫非至身心閑淡處 。 不得謂之入門 。
所謂閑淡者 。 乃自然而然境界 。 非勉強裝飾之謂也 。


茫茫人海中 。 覓一閑淡漢不可得 。觸目皆熱忙人耳 。
覓一作鈍功夫人不可得 。 觸目皆伶俐漢耳 。
熱忙 。 伶俐 。 皆與道背馳者也 。
何謂熱忙 。 世情正濃之謂也 。
何謂伶俐 。 不曾真實用功 。 專掠虛頭之謂也 。
此二種人去道最遠 。
學道 。 須是鐵漢 。 兩字信條 。
真幹 。 寧肯碎骨粉身 。終不忘失正念 。


心懷慈悲常行饒益 。 隨順眾生施與歡喜 。


煩惱起於愛憎 。 愛憎起於分別 。
是以信心銘云 。 至道無難 。 唯嫌揀擇 。 但莫憎愛 。 洞然明白 。
以理折情 。 情空性復 。


學道須具大勇猛心 。 立決定志 。 不顧生死 。 不計成敗 。 始有相應分 。


紫柏尊者自述其用功云 。
初以龍樹破四性偈用之境緣順逆之際 。 多敗績 。 敗愈多 。 戰愈力 。 自是敢戰而拼死予始勝 。


曹溪云 。 常見自己過 。 與道即相當 。
又云 。 若真修道人 。 不見世間過 。
又云 。 邪來煩惱至 。 正來煩惱除 。
又云 。 改過必生智慧 。 世之讀壇經者 。 大抵於本來無物一偈資口耳 。 惜乎 。不於此等處著眼也 


轉識成智之法 。 必從破執治情入手 。 倘聞道而不治情 。 尚得謂之聞道者乎 


病中自修六度 
以慈悲歡喜為布施 。 以嚴淨三業為持戒 
以隨緣順受為忍辱 。 以調伏習氣為精進 
以不忘正念為禪定 。 以方便覺察為智慧 


說得千里不如行得一步 


孔子云 。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 。 實則一室之中 婦稚臧獲 。
其長處皆有己所不及者 。 無在不可取為師資也 

聖人率性 。 常人率情 。 率情則昏散齊逞 。 率性則惺寐雙流 。 (紫柏語)
時時以理折情 。 久久情習漸消 


般若 。 方便 。 名異而體同 


冰上然火  火烈則冰融 。 冰融則火滅 
正因佛性 。 如木中之火 。 (自心是佛)
了因佛性 。 如火能燒木 。 (真顯妄銷)
因緣佛性 如鑽木取火 。 (一心持名 不間不雜 )


三十五歲前頗喜譚玄妙 。 四十五歲後最厭譚玄妙 
蓋至玄妙即在最平常中 。 舍平常而別求玄妙  將見其愈譚愈不妙也 
曹溪云 。 佛法在世間 。 不離世間覺 。 離世求菩提 。 猶如覓兔角 
省庵淨土詩云 。 若厭平常終隔斷  纔求玄妙便乖張 
但能隨緣入觀 。 以理折情 則順逆皆吾師也 
任情則根境角立 。 達理則物我俱泯 


末法眾生根鈍業重 。 外魔內障無人不具 。 邪多正少退易進難 。 若都無苦忍從何生  借彼魔惱堅我願力 。 只要將猛不怕賊強 
切實功夫須從難處做去 
真正學問都自苦中得來 


閒時要忙  忙時要閒 
去日之非不可留 。 今日之是不可執 
真學道人無剪爪之暇 。 安有功夫說閒話 


呂振羽來問學道之方 。 告以去迷就悟 
又問捷徑  告以真幹兩字 。 仍未滿意 
復告以節省時間 。 愛惜精力 。 作鈍功夫 
勿使一秒鐘空過 。 勿使一句話空說 
作鈍功夫是真捷徑 。 舍此而別求捷徑 。 
皆是舍捷徑而自趨紆遠者也 
自愧多年學道無所成  皆因求捷徑而自趨紆遠 。 未嘗作鈍功夫故也 
近年始曉此理 。 然可以語此者寡矣 


佛說一切法 明心乃究竟 
入道有多門 念佛是捷徑 


尚未立行便誇妙悟 。 偶有阻礙輒退初心 。 此淺人自欺之恒態也 


祈天立命 。 要從無思無慮處感應 
持咒念佛 。 自于不知不覺中冥熏 


陳白沙詩云 。 為人多病未足羞 。 一生無病是堪憂 。 非真用功者 。 不知此語之妙也 

理明 。 信深 。 願切 行專 功純 。 業淨 。 
妄銷真顯 
以戒為師 


鎮定從容 。 亂絲終當就緒 
慈祥誠敬  邪魔自然絕蹤 

改習即立命之基 。 習淨業自消 


繩鋸木斷 。 簷滴石穿 。 水到渠成  瓜熟蒂落 。 矜躁孤疑  欲速轉遲 


非真具金剛心者 不能受惡辣鑪錘 


觀德於忍 。 觀福於量 


自救者天救 。 自助者天助 。 自棄者天棄 
天錫之福 。 先開其慧 。 天降之罰 。 先奪其魄 
慚愧 。 奮發 。 改過 。 皆天開其慧者也 
悠忽  昏惰 。 自欺 。 飾非  皆天奪其魄者也 
欲知將來結果 。 只問現在功夫 


積累熏修 。 務期精熟  非關質美  唯貴功純 
永明大師詩云 。 萬物盡從成熟得 。 又云 。 熟果不搖翻自落 。 生禽誰喚卻驚飛 


淨土法門 。 非深明宗教者  不信念佛之樂 非真用功者 不知印光法師語也 
以大勢至都攝六根之法門 。 修觀世音返聞自性之功夫 
持名時 。 當一心歸命  全身靠倒 。 萬勿少存能所根境角立 


是法非思議所行境界 。 唯有掃除一切 。 直心正向 。 老實念去 。 自有相應時 。 若於字句分明之外 。 少涉思量分別 。 或計功求速 。 即墮魔網 。 戒之哉 。 戒之哉 


鏡體本明 。 塵垢蔽之 。 垢若不除 。 明何由生 。 若欲去垢 。 當從察過去習始 


真心正向 一切莫管 。 字句分明 老實念去 。 慎勿捨外趣內 背境向心  於鬼窟中作活計 。 當身心如熾然而念 


造物所最忌者 曰貳狐疑即貳也 
老實者精誠之捷徑 。 狐疑者精誠之大敵 
信心銘云 。 狐疑淨盡 。 正信調直 
省庵大師云 。 唯有狐疑是棄材 。 狐疑即是偷心 


徹悟禪師詩云 。 除卻阿彌總不知 。 所謂直趨無上菩提 
一切是非莫管 。 蓋管即不能直趨 不管即所謂正信調直也 。 (石屋禪師詩云 。 任他伎倆自磨滅 。 紅日依舊照高臺 )
妄想千般都不管 。 一聲佛號要分明 


志氣須剛烈  功夫用軟磨 


妄想無性畢竟空故 。 若真實勘透身心  更有何疑何慮 。 種種思量卜度  皆由見地尚未透徹  (誠則明矣 。 明則誠矣 。)


欲為苦本 。 欲為道本 。 但有邪正大小之不同 。 在人用之何如耳 


念佛即是自心現 。 自心現時即念佛 
不念是迷念是悟 。 迷即不念悟即念 
念即見佛成佛時 。 三際同時無先後 
淨念相繼即是佛  擬議頓隔萬億程 
幸聞如來異方便 。 苦樂忙閑莫停聲 


有舉世不知而我獨知之識見 。 始能有舉世不為而我獨為之志氣 
有舉世不為而我獨為之志氣 。 始能有人所不到而我獨到之境界 
有人所不到而我獨到之境界 。 始能有舉世不見知而不悔之胸襟 


習重者業重 。 習淨者業淨 。 是以真心學道者 必自去習始 


六信四願三幸一行齋自警錄(完)



佛號梵唄: 一向專念 阿彌陀佛 求生淨土

相關:
. 念佛的十種功德利益
. 佛說十善業道經
. 認識西方極樂世界的真善美

. 《西方發願文》— 蓮池大師
. 《西方發願文注》— 省庵大師
. 《淨土或問》— 蕅益大師
. 《示念佛法門》— 蕅益大師
. 《普勸念佛文》及其 釋義 — 蓮池大師
. 《七筆勾》— 蓮池大師
. 《西方合論》— 袁宏道

>> 回主頁: 淨土法門經論必讀


avatar-img
13會員
353內容數
釋迦牟尼佛出興於世,就是為了要說阿彌陀佛的本願。真能究竟幫助眾生的,只有淨土念佛法門,是乘佛願力之法。就是這一生能夠了脫生死,能夠出離三界六道輪迴。一心堅信阿彌陀佛,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念念不捨,如此念佛,定能往生至西方極樂世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一念相應一念佛 的其他內容
佛三種說法,一、方便說,二、譬喻說,三、因緣說。唯以方便說,為對最上機。今淨土法門,為方便中之方便,故曰異方便。三根普被,九界同收,乃諸佛之最上大法,為正法輪。
與人無爭,於事無求,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只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古德常說:「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在這個世界,有什麼好比,有什麼好爭。凡是真有成就的人,與人無爭,於事無求。真正上根利智人,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只求生西方,沒有閑岔,沒有懷疑。
「一切修行法門,最方便丶最簡單丶最容易的,就是念佛法門。」 倓虛老法師早年在香港佛七期間的兩篇開示 : 他先介紹佛法綱要,其次即談到淨土宗。因為老法師親眼看到二十多位念佛往生的,預知時至,無疾而終,對念佛法門深信不疑,勸導大家下定決心,念佛求往生淨土。願大家真能一切放下,明白世界所有一切都是假的。
以下是倓虛老法師早年在香港佛七期間的兩篇開示: 他先介紹佛法綱要,其次即談到淨土宗。因為老法師親眼看到二十多位念佛往生的,預知時至,無疾而終,因此他對念佛法門深信不疑,勸導大家下定決心,念佛求往生淨土。願大家真能一切放下,明白世界所有一切都是假的,都是障礙我們往生的。
修淨土法門,唯一的行持,就是誠心念佛。「為什麼要念佛?」現在先就字義上來說明這兩個字。「念」字是一個「今」字和一個「心」字合成的。分開來說,就是「今心」;合起來說,就是「念」。「佛」字是印度梵語,就是「覺悟」的意思。念佛是人人本分的事,也是人人本能的事。念佛的意義,就是求得現前一念心的覺悟與明白。
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謂於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餘聖眾。言善法者,謂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依此法以為根本而得成就,此法即是十善業道。謂能永離殺生、偷盜、邪行、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
佛三種說法,一、方便說,二、譬喻說,三、因緣說。唯以方便說,為對最上機。今淨土法門,為方便中之方便,故曰異方便。三根普被,九界同收,乃諸佛之最上大法,為正法輪。
與人無爭,於事無求,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只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古德常說:「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在這個世界,有什麼好比,有什麼好爭。凡是真有成就的人,與人無爭,於事無求。真正上根利智人,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只求生西方,沒有閑岔,沒有懷疑。
「一切修行法門,最方便丶最簡單丶最容易的,就是念佛法門。」 倓虛老法師早年在香港佛七期間的兩篇開示 : 他先介紹佛法綱要,其次即談到淨土宗。因為老法師親眼看到二十多位念佛往生的,預知時至,無疾而終,對念佛法門深信不疑,勸導大家下定決心,念佛求往生淨土。願大家真能一切放下,明白世界所有一切都是假的。
以下是倓虛老法師早年在香港佛七期間的兩篇開示: 他先介紹佛法綱要,其次即談到淨土宗。因為老法師親眼看到二十多位念佛往生的,預知時至,無疾而終,因此他對念佛法門深信不疑,勸導大家下定決心,念佛求往生淨土。願大家真能一切放下,明白世界所有一切都是假的,都是障礙我們往生的。
修淨土法門,唯一的行持,就是誠心念佛。「為什麼要念佛?」現在先就字義上來說明這兩個字。「念」字是一個「今」字和一個「心」字合成的。分開來說,就是「今心」;合起來說,就是「念」。「佛」字是印度梵語,就是「覺悟」的意思。念佛是人人本分的事,也是人人本能的事。念佛的意義,就是求得現前一念心的覺悟與明白。
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謂於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餘聖眾。言善法者,謂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依此法以為根本而得成就,此法即是十善業道。謂能永離殺生、偷盜、邪行、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戒行常存時省身 慎思明辨自清心 恐無常一旦現前 懼其無備災禍臨
所以我們修行人應該守住我們的正念正知。知道你現在在做什麼,比如說我們現在就是——我專心地說法,各位專心地聽法,我們不去思考未來的事情,也不去思考過去的事情,就安住在當下。
Thumbnail
袞卻格西開示|第十九講:自他相換修習次第、第二十講:上士道次修心——我愛執與愛他執
Thumbnail
歷世間紅塵萬劫 勘破婆娑浮生相 阿難拈花藏禪意 佛陀含笑不作語   學庸93.11.26
Thumbnail
智諭法師:【什麼是念佛中的聞而不聞】  念佛的人,心要注意到「平」。所謂心平,就是心清淨,心清淨,就是心無所住,樂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苦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大家要注意到。  樂的時候,要不忘一個「捨」字;苦的時候,要不忘記一個「忍」字。苦樂是平常的事,凡聖都要遭受到的。不要說是凡夫,
Thumbnail
修習不淨觀,可以克服所有的怖畏;厭離輪迴,希求解脫;可以轉修觀禪,證悟道果;特別是心有不樂、無聊,或貪欲生起時,要記得用這個修行法對治。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戒行常存時省身 慎思明辨自清心 恐無常一旦現前 懼其無備災禍臨
所以我們修行人應該守住我們的正念正知。知道你現在在做什麼,比如說我們現在就是——我專心地說法,各位專心地聽法,我們不去思考未來的事情,也不去思考過去的事情,就安住在當下。
Thumbnail
袞卻格西開示|第十九講:自他相換修習次第、第二十講:上士道次修心——我愛執與愛他執
Thumbnail
歷世間紅塵萬劫 勘破婆娑浮生相 阿難拈花藏禪意 佛陀含笑不作語   學庸93.11.26
Thumbnail
智諭法師:【什麼是念佛中的聞而不聞】  念佛的人,心要注意到「平」。所謂心平,就是心清淨,心清淨,就是心無所住,樂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苦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大家要注意到。  樂的時候,要不忘一個「捨」字;苦的時候,要不忘記一個「忍」字。苦樂是平常的事,凡聖都要遭受到的。不要說是凡夫,
Thumbnail
修習不淨觀,可以克服所有的怖畏;厭離輪迴,希求解脫;可以轉修觀禪,證悟道果;特別是心有不樂、無聊,或貪欲生起時,要記得用這個修行法對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