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本回來行程依然忙碌,昨天回到山居全身痠痛,臨時起意到谷關泡湯,回程經過松鶴部落,小樹說去走一走,好啊,很久沒去了。
從紅色的裡冷橋左轉,這個歷經九二一大地震和七二水災重建的泰雅族部落,家家戶戶種植花卉,庭院用心整理,擁有庭園咖啡、民宿、泰雅美食餐廳、露營區,獵人工坊等充滿人文氣息的休閒產業,走在路上,山明水秀的河階,五葉松環繞,空氣冷洌清新,心曠神怡。
特別的是八仙山林場遺留下來的百年檜木板屋,以前的林務局員工宿舍,目前還有住戶,保留了木式拉門以及生活的痕跡,這次看到有個郵箱,郵件塞到爆出來,甚至泛黃,像出土文物,主人應該離開很久了。
看到停車場對面是花卉咖啡,好奇走進去,花農自營的小農市集,年後降價出清,小花一盆只要十元,看到紫色和白色的鼠尾草、粉色系的石竹和棗紅的小花,興奮買了二十多盆,不到三百元,天生有綠拇指,年輕東飄西蕩,搬家總是拖著一大堆書和植物,近十年忙於藝術創作,照顧盆栽的工作改由小樹負責,偶而澆水,很久沒整理花木了。
回到家,迫不及待安排花的位置,老闆娘說把老葉摘除,種在土中會蔓延成一大片,把兩盆因出國缺水半乾枯的薰衣草搬出來,細心摘掉下方的枯葉,一起處理,先澆水濕潤花圃,把桂花樹下的雜草拔掉,間隔種入花卉,等草花長滿就不用除雜草了,最後補上小樹用落葉堆積製作的培養土,還有蚯蚓,一定很營養,大功告成。
庭園清一色綠,在五葉松下種了幾棵石竹,點綴一些顏色,順手移植了一棵爆長顯得突兀的紫花樹到櫻花樹旁,清爽多了。
聽起來很簡單,過程快樂無比,因為瘋狂投入創作,每個細節要求完美的高壓,消失得無影無蹤,可以飛起來跳舞,像花仙子一樣點石成金,春天種下一朵花,夏天,收穫一片花海。
傍晚,小樹用在部落阿嬌姨的店買的生菜和番茄,當天早上現採的,加上我過年在菜市場買的章魚丸子、魚蛋爆漿丸子,土雞蛋,豆腐和豆包做成蔬菜火鍋,沒有加任何湯底,湯頭喝起來自然鮮甜,充滿能量的悅性食物,身心靈感受到滿滿的療癒,和平常講究美味的感官享受完全不同。
早上,小樹用新鮮蔬菜做沙拉,搭配白冷肉包和現磨豆漿,延續貼近土地的健康生活。早上忙完,下午修剪花木,小樹用大剪刀,我用花剪,整理一人高的桂花,窗台下的保持探頭的高度,其他的可以點,但不能太接近木屋。
兩排台灣原生種石榴,原來奄奄一息,修籬補土以後,快速抽高,風中顯得精神奕奕,剪下兩個被鳥吃了一半自然風乾的石榴,當作插花的花材,三棵移植的桂花,各在不同的位置壯大,修剪四處蔓延的野生火龍果,清除枯黃部分,煥然一新。
最近參加謝其昌老師的「漬覺」創作個展,他分享創作經驗:
「直覺最接近本心,想畫就畫,不想畫就停,繼續畫,學習的制約就會出現。作品中沒有時間,沒有完成。不拘,是50歲之後的思維,之前,認為藝術是清高的,當時,用藝術去闡述與社會的連結,用苦行僧的方式思考藝術。後來,認知到藝術生活化,用創作營生,50歲之後,透過靜坐的方式靜心,現在什麼都能創作。」
我在藝術領域是非科班,帶著文學底蘊和環球經歷的養分跨界,沈浸在全新媒材的喜悅中,沒有任何包袱,一開始就憑著「直覺」創作,十年來靈感源源不絕,什麼都能創作。
但在文學領域就不同了,從小背負著文學是千秋萬業的包袱,雖然年輕就達成寫作維生的理想,卻舉步維艱,自認一事無成,年過半百,該放下執著,靜心,想寫什麼就寫,早已內化的文字功力—定不負我,作品中沒有時間,沒有完成,輕鬆自在,在生活中找到文學和藝術的創作節奏。
意外的種花日,除了享受植栽的快樂,也在文學園地撒下一地種子,期待一片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