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孫暐皓
張雨牧師與妻子卓映雪於1977年創立泰北新生命福音戒毒中心,希望癮毒者不靠藥物戒毒,用信仰的力量,來感化為毒癮所苦的人戒毒。
好在幾年前曾閱讀過這本書,書中所提及的張雨牧師與妻子卓映雪,他們帶給因為遭受戰爭而流離到泰北地區的人希望,當時被他們所做的行為所感動,想像著在他們心中是需要有多大的體悟和決心,才願意待在缺乏種種資源,以及生活機能不便的偏僻地區。而深感著自己在面對抉擇時,自己能有多大的勇氣去面對挑戰。近期又再次翻開這本書重溫,感受著這本書帶來的善念和感觸。
曾經的歷史,讓許多人走向生活的絕望
回顧著當時的歷史背景,在第二次國共內戰後,老兵從中國雲南撤到緬甸北境,位在泰國北部邊境,是緬甸和寮國的交界區域,這些人稱為泰北孤軍。當時在該地區的老兵生活慘狀,想要申請國民身分,卻因為繁雜的手續,冗長的等待時間,甚至超高額的申請費用而勸退、阻攔他們,而淪為沒有國籍身分的人,只能遊蕩在這區域。匱乏基本的生活機能,加上偏僻的山區環境,不便利的交通,更闢及不到工作機會,更加深生活的困頓,有些人只能自暴自棄,且走且過,為了生存有些人會去販毒,久而自己也身陷其中,甚至染上毒品這條路。
當時在泰北紅磐石村,缺乏資源狀態下,張雨牧師與妻子卓映雪一同創辦了「泰北新生命」這個環境,讓居住在此區域的人學會自行栽種植物,飼養牲畜而繁延,並開設學習中文語言中心,且貫徹用愛與關懷救贖了因毒而所困的人,只為了帶領他們朝向新的人生,給予他們從沒想過的二次人生。
雖然自己為毒賠掉過往的人生,但至少往後的人生,盡自己所能,幫助需要的人
張雨牧師出生於緬甸,17歲時就染上毒品,毒癮侵入的心魔長達多年的時間,試了無數的方法,始終無法遠離毒品,只好選擇從軍而最後撤逃到泰北。想像軍涯的苦難生活,即便在從軍的期間,也無法讓自己脫離毒的折磨,反覆的被毒癮綑綁著人生。戒毒的過程,到到寺廟求助也失利,即便肉體被五花綑綁而受折磨,損耗自身的精神,終究還是逃脫不出毒品的輪迴。最後,用盡三十三次無數次的反覆戒毒反覆吸毒,無助卻又渾沌的日子,直到最後終於成功戒毒,並且開設新生命福音戒毒中心。
作者偉皓提到,看著張雨牧師述說曾經的過往,在戒毒過程像是遊蕩在死與活的交界處,曾經不堪回首的百態人生,直到能這樣侃侃而談的分享著。現在的他能坦然面對過往的錯誤,即便他以前是個大壞蛋,但現在的改過,昨日曾經的譬如就讓他死去,試著原諒曾經的他吧。
曾提到吸毒人很愛演毒癮發作戲碼,好像這是他們生活的樂趣一般,不過現在回想起來也好,演戲總比真正發作還好,希望毒癮發作這件事,以後只會是他們娛樂之一,而不是痛苦,是不是也道出癮毒者對生活的無奈與自嘲。
同樣生存在地球的土地上,時間在運轉,人卻有不同的生活百態,有苦有笑有悲傷有開懷有無奈
不乏那些因毒癮所受折磨的人,居住在此區域的泰北華僑及後代,因為偏遠地區很多資源都受限,更缺乏教育。書中作者分享著,他來到一個偏遠山區村莊,一個用木造建材打造的小空間,而這就是當地學習中文的教室。屋內一角堆放著僑委所贈送的書本和筆,在屋內看到一位小朋友埋頭寫功課,卻也怎麼也見不著他手中握著的那支筆,原來,筆的長度已經短到埋沒在他拳頭裡。在這裡,筆對孩子是無比的重要,想要拿著筆才能練習書寫,但卻又不捨筆的使用,相較之下,筆對他們是如此的珍貴,對照著有著自由國度的我們,是如此的矛盾。
願意背離舒適的家鄉,即便身體為病所害,內心還是惦記遠在泰北的親人夥伴們,這是需要多大的勇氣和決心
來談談卓映雪師母。她願意搬離台灣至資源困乏的邊遠地區,缺水缺電,還曾遇蠍子多次的扎咬。需要面對周圍充斥著戒毒人,甚至發作時的病態,都只為了能為他們禱告祈福,解脫苦害的人生。
後期,卓映雪罹患癌症末期,即便身體還在與病魔對抗,但心中卻還掛念著泰北的親人夥伴,一切種種的事物,這是內心需要多大的勇氣和決心。雖然卓映雪師母已於2014年5月逝去,但他們多年來為那片土地的奉獻、耕植在居民的心中,不是只有愛,更是他們畢生的一切。無私的愛只為了能把這份愛傳遞給需要的人,我相信,雖然時間的逝去,但他們的愛卻是無法抹滅的停留在彼此的心中。
他們信仰上帝,用自己畢生的一切,將這份善心奉獻在泰北這塊區域,宗教也不分你我,因為他們無畏環境的險惡,卓映雪牧師甚至離開舒適的台灣的家鄉,只為了能盡自己雙手,去援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哪怕只是小小的心力,卻是能幫助偏遠的孩童擁有一支可以書寫的鉛筆,這就是他們能永懷人心中的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