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迴苦(一-1)

2024/03/13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首先大家發菩提心,我們今天為什麼要聽這個課?為什麼要學佛、修行?必須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我們的目標是什麼呢?

實際上,學佛不一定就是一個目標,可以有很多很多的目標。如果學佛只有一個目標,那就不會有大乘、小乘那麼多的佛教。之所以有這麼多的佛教,就是因為我們的目標不一樣;因為有比較多的目標,所以就有很多種佛教。

我們的目標應該是什麼呢?不管是顯宗或者是密宗,所有的大乘佛教就只有一個目標,這個目標是什麼呢?最終極的目標就是度一切眾生。

度一切眾生,我們大乘佛教徒天天掛在嘴邊,口口聲聲都離不開普度眾生、利益眾生,這是我們的口頭禪。很多的法本、很多的儀軌裡面也都在講,但是我們有沒有真的去想過要普度眾生,這個就很難了。不管過去是怎麼樣,從現在開始我們就是要往這個方向努力。但是我們的要求不是訂得很高,我們不會說一下子就一定要度眾生,一定要發很標準的菩提心,這個難度比較大。比如,出離心,這個不是很難,大家都可以有的;但是菩提心就不一定,是一個高難度的課程。但是無論再怎麼難,我們還是要往這個方向努力。只要我們能夠努力,能夠堅持、不放棄,總有一天,我們一定會修出非常標準的菩提心。這個是完全是沒有問題的。

我們有機會來學習大乘佛法,有機會往菩提心或者是成佛這個方面努力,有這個機會是我們的榮幸,不管有再大的難度,我們還是要去學、要去修。所以我們今天聽課的時候,首先請大家發心。不管是標準的或者是不標準的,都沒關係,只要大家有這個心就好了。

我們就是要想:我要度眾生,我就是要讓天下所有的眾生解脫,這個是我的唯一的目標。這不僅僅是我這一生的生存目標,而且我生生世世的目標就是這個。這就是我的生存目標、人生目標,也是我學佛的目標。要這樣子下定決心。我們學佛,要怎麼去度眾生呢?

首先,我們自己要成佛,如果我們自己都沒有成佛,怎麼去度眾生呢?沒有辦法的。所以我要成佛。那要怎麼樣成佛呢?不是說成佛就成佛,不是想成佛就成佛。我們需要創造成佛的這些條件,也就是說我們要去修行。修行之前,首先要去學習怎麼樣去修行,這個是很重要了。如果我們沒有去學習,然後我們說我要直接去實修,這個就是不可能的,因為我們不知道怎樣去修,所以必須要學習。

我們今天學習修行的方法,目的就是為了解脫、為了成佛;解脫,也不是為了我自己一個人的解脫。當然首先是解決我自己的問題,自己的問題先解決了以後,再去解決別人的問題。這就是我們聽課之前都要發菩提心的理由,希望大家發菩提心!

整個的大乘佛教或者是小乘佛教,它的修行基礎就是出離心;如果沒有出離心,我們修什麼都是沒有用的。從表面上看,我們做得再好、念得再多、每天都磕多少多少的頭等等,但是如果沒有出離心,那這些磕頭、誦經、持咒都是為了什麼呢?為了什麼都弄不清楚。所以出離心是我們的一個目標。學佛,我們剛才講的我們要成佛,這個是我們的最終極的目標,但是還沒有達到最終極的目標之前,還有很多很多的目標,我們把這些目標一一完成,上一個目標完成了以後,再完成下一個目標。那麼我們現在,就是為了第一個最基本、最基礎的目標而奮鬥。第一個目標是什麼呢?就是出離心。

出離心,我們大家應該基本上都是比較清楚的,沒有出離心的話,我們沒有辦法走上解脫道。什麼是解脫道,什麼是不是解脫道?唯一的區別,就是有沒有出離心。出離心是非常的重要,比如,如果我們沒有出離心,我們去修藏傳佛教的大圓滿、大手印,也是沒有用的;去修南傳佛教的各種各樣的內觀禪修,也是沒有用的;然後漢傳佛教的淨土宗、禪宗等等,修這些也是沒有用的。我們整個的佛教的基礎,都是為了這個出離心而奮鬥的一個過程。

出離心的整個過程,可以分四個階段。第一個是人身難得,今天在座大多數的,除了少數幾個新來的人以外,基本上都修了人身難得,至少是一百個小時以上的時間。第二個就是人生無常,大家應該也完成了,也是已經修過一百個小時以上。

我們修了人身難得、死亡無常這兩個功課,它的結果是什麼呢?它們的結果,就是讓我們不要太過度地去眷戀現世、貪著現世;並不是說,我們修了這麼一兩百個小時或者是這麼幾個月,從此以後我們沒有欲望、沒有留戀,不留戀這個世俗。我不是這個意思,這個不可能。那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讓我們有一個明確的學佛的方向,讓我們有一個比較明確的人生的目標。建立一個目標,達到這個效果就可以了。

那按理來說,我們修了兩百多個小時,那就應該有一些進步;但是這個進步是根據每一個人的情況而有所不同。因為每一個人的情況不一樣,所以我們的進步可能也是不一樣。但是總的來說,大家都應該有進步。那麼我們也要回頭去思考一下、檢查一下,這麼幾個月的打坐,我們自己有沒有什麼變化。我們修了這麼幾百個小時的人身難得和無常,修之後和沒有修之前有沒有什麼變化?如果有,那就要看是什麼樣的變化,必須要自己來給自己考試。

我們這個禪修班沒有考試,我們的側重點就是修行,不是學習。當然,我們必須要去學習相關的這些知識和相關的最基本的修行的方法,除此之外,我們一般除了少數的比較有時間的人以外,我們大多數的人就不去學太多太多的,像五部大論等等。我們沒有去考慮學這麼多,那我們的這個重點就是修行。修行就應該有一個修行的結果,如果沒有結果,那這個修行雖然是有功德,雖然有很大很大的福報;但是修行,除了這個功德和福報以外,還有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結果,就是我們自身的改變。有沒有什麼改變?我們有沒有體會到,我們的生命的這個意義是什麼;有沒有感覺到,我們這一次的人身是非常非常不容易,來之不易、非常難得,有沒有這樣子的這個感受;有沒有這個生命雖然非常難得,但卻非常容易失去,有沒有這樣子的體會。如果有。我們深深地體會到,我們的這個人身來之不易,非常非常的不容易;不僅僅是不容易,而且隨時都有可能失去這個很好很好的機會。有沒有這樣子的這個感受?

如果有,那接下來的問題就是,我們現在應該去做什麼?做什麼才是最有意義的。這麼好的機會,這麼珍貴的人身,這麼寶貴的時間,我們擁有這麼好的條件,這麼不容易的條件,那我們應該用這麼寶貴的時間去做什麼呢?大家應該要有一個認識。這個認識是什麼呢?

我們最後就會覺得,既然這個人身這麼難得,生命又這麼無常,那我們應該去追求一個永恆的或者是非常有意義的東西,而不應該用這麼寶貴的時間、這麼難得的這個機會,去追求一些太世俗、太庸俗的這些東西,這樣就太不划算了。有沒有這樣子的這個體會,或者是說這個體會有沒有更強、有沒有更深。如果有,那我們這兩百多個小時的修行是有結果了;如果我們還是跟以前一樣的,沒有什麼體會,這樣子的話,那我們雖然是用功了,但是修行的目標還沒有達到。所以,我們還是要進一步地去修前面的這些修法。

就是這樣子,以後我們每過一段時間,就要自己來檢查自己的修行的結果。因為我們每一次修行的結果或者它的標準,我們要達到的目標,講得非常清楚了。我們自己非常地瞭解我們自己的這個想法,我們自己的變化,我們比任何人都瞭解。我們現在跟書裡面講的這個目標有多大的距離,這個距離有沒有縮小,這個是自己看得出來的。如果沒有,那我們要更加地努力。

希望大家要進一步地修行,這個真的是非常非常重要!

接下來就講四加行中的第三個。四加行當中,第一個「人身難得」;第二個「死亡無常」,這二個都已經講完修持了。至於第三個、第四個的排序,有些書上第三是輪迴的痛苦,有些是講因果不虛,這兩種安排都有不同的意義,但先講哪一個都可以。我們今天就根據《大圓滿前行引導文.普賢上師言教》的次第,現在開始講四加行中的第三個:輪迴的痛苦。

․為什麼要談輪迴的痛苦呢?

第一點:平時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太多的痛苦,但是許多痛苦過了以後,我們就遺忘了。為什麼遺忘了呢?因為我們有更多的欲望——希望生命當中出現奇蹟,希望生命當中出現更美好的東西,以至於這些過去自己經歷過的痛苦,很多時候就被我們忽略了。我們認為,雖然這個很痛苦,但是會有更好的東西可以去追求,可以去獲得。

第二點,很多時候,有些東西會將生活中的痛苦遮蓋,不讓我們看見,很多的真相我們看不到。

因此,佛讓我們瞭解整個的輪迴,現在很多人也體會到輪迴很苦。但是我們現在體會到的,也只不過是冰山的一角,實際上我們根本就不瞭解整個輪迴是什麼樣子。我們看到的,永遠只是輪迴裡的一小部分而已;就如同在這個地球上,無論站在多高的地方,即使站在珠穆朗瑪峰這麼高的地方觀看地球,也沒辦法看到全貌,只能看到往前往後的一部分。我們對世界的了解也是這樣,我們只能瞭解這個世界的一小部分而已。我們對生命的瞭解也是如此的,也就是往前十幾年或幾十年知道是什麼樣子,再往後也許可以預測未來的一部分的時間,但是除了這兩個以外,再往前十幾年、幾十年或是再往後十幾年、幾十年以外,會發生什麼事情,我們就不知道了。也就是說出生之前是什麼樣子,發生了什麼,我們也不知道。我們的生命歷史當中,曾經有過什麼,我們全都忘掉了。我們的下一世,到底是有還是沒有?有的話,下一世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大家都不知道。我們對生命的瞭解也是非常的欠缺,只知道中間很小很小的一部分。我們不論對世界或對生命的瞭解都是非常地粗淺,所以我們對輪迴的痛苦方面,了解的也就不多。於是佛就讓我們去看一下輪迴的全景圖,再去瞭解輪迴到底是什麼樣子;瞭解了以後,就知道應該怎麼去做。

所以,我們先去思考一下輪迴的痛苦,是有必要的。

 

佛教如何定義輪迴?

簡單地說:佛教並不是說,輪迴當中、人生當中,沒有幸福也沒有快樂。有時候有些佛經會說,整個輪迴充滿了痛苦;但實際上並不是說,輪迴當中沒有任何幸福和快樂。如果我們做得好,就可以積累福報,如此一來,輪迴當中也可以感受到幸福和快樂。那為什麼又說輪迴是痛苦的呢?

從整體來談,輪迴的確是痛苦的。 比如,上一世積累福報,那這一生當中可以感受到幸福,像身體健康、家庭和睦、心想事成,各方面特別的順利。但是這個時間也就是這麼幾十年;那幾十年以後,我們也沒有辦法再健康, 沒有辦法再順利,這個家庭也沒有辦法再和睦了,所以這一切都是非常非常的短暫。我們站在輪迴的一個小角落裡,或者是從一個很短很短的時間去看,也可以發現這裡有快樂也有幸福;但站在比較高的地方去看,所謂所有的快樂和幸福都是很渺小,都是很短暫的。也就是說,輪迴中大部分的時間都是痛苦的。在整個生命中能夠感受到幸福的人,畢竟只是少部分,大部分的生命都在感受痛苦,所以佛教就是說“輪迴是痛苦的”。

 

三根本苦

這種痛苦,可以分為三種來說明:

第一、苦苦。兩個苦字,意思就是說非常明顯的痛苦,我們大家都認為是痛苦的,比如,生病、破產、失去親人……等等,這些都是大家公認的痛苦,特別的痛苦,叫作苦苦。

第二、變苦。從當下的情況看,它不是痛苦,它就是幸福、快樂,它就是我們生活當中,大家認為是快樂的這些感受。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它卻是痛苦。為什麼呢?變苦,就是說它一旦發生變化的時候,然後會導致更多的痛苦。比如,與父母或親人在一起時,大家都感覺很快樂、很幸福,但就是因為相聚時很快樂、很幸福,所以分散時就會感到特別特別痛苦。如果在一起時沒有那麼幸福、沒有那麼快樂,那分散也不會那麼的痛苦。因此,我們在一起的時候越是幸福、快樂,分散的時候就越是痛苦。這就是一個自然的規律,痛苦和幸福這兩者永遠都在一起。我們的欲望驅使我們,去尋找一個完全沒有痛苦的幸福;但這是不可能的,沒有這樣的東西。有幸福就有痛苦,跟日夜一樣——這個地球上,有白天就有晚上,時間這些都是相對的。所以也有幸福、也有痛苦,但是幸福佔的比例不高,大部分都是痛苦。這個地球上有沒有人感受到幸福?有,但是是少數人而非多數人。所有我們感覺到的這些幸福和快樂,越是感到幸福和快樂,則一旦失去這些東西時,它會給我們帶來更高或者更多的痛苦,所以叫作變苦。

關於痛苦,佛教分析得比較深入,但一般人是不會這麼覺得,反而認為是這個是幸福、快樂。那是因為我們只考慮當下,至於後面還有什麼,我們永遠都不會考慮。我們凡夫都是這樣,只看重當下,但這當下的事情會不會導致什麼後果,我們幾乎是不會考慮的。所以我們覺得當下幸福就是幸福,快樂就是快樂,至於它會不會給我們帶來什麼,這些我們不考慮,所以我們世俗人認為這是幸福。佛陀告訴我們,雖然這是幸福,這是快樂;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它也是一個痛苦。為什麼呢?因為,它導致了這麼大的痛苦,所以叫作變苦。

三、行苦。它不是很明顯的痛苦,它也不像變苦,變了以後立即就感覺到痛苦,但是它會逐漸地給我們導致一些煩惱和痛苦,它是個潛在的痛苦。

所以佛教認為輪迴裡面的痛苦是比較多的,幸福是比較少的,所以我們確實沒有安全感。

0會員
20內容數
學習解脫道的筆記與心得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