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預設總體經濟未來的走向
金融圈會任意抓取可能或不完整的數據,花費大量心思試圖猜測景氣走向
1)新產品的開發週期時間表是不可靠的
2)經營表現最亮麗的企業也會面臨一定比例的失敗
在第一次全面商業生產即將開始的時候,即便是使用舊製程或新廠房,都需要六至八週的適應期
新設備必須有足夠的時間以達預期的生產效率
如果是全面革新處理,適應期會更長
早已厭倦的股東沒辦法期待立即獲利
公司甚至需要幾個月的特別銷售與廣告支出,讓市場接受新的產品上市
首先股價上升會出現在
1)經營良好公司研發新產品
2)試驗廠房順利生產
再來股價修正
1)支出明顯損害公司每股盈餘
2)市場上消息低迷
3)廠房運轉順利止跌回升
4)季報表示銷售開支需增加,淨營收下降
5)股價暴跌
此時才是真正該入手的時間點
因為公司調整完畢後加速生產好產品速度更快
舉例:1954-1959年美國氫胺公司 110%報酬率
在經濟蕭條時好的企業轉型能帶來更好的營收
1)不論經濟循環如何,公司能在未來持續成長,如果公司沒有研發部門,就沒辦法改變產品項目
2)在產業內的殊榮對於公司新產品的推進有一定程度的幫助
如果新產品被公司錯估市場潛力,管理層應立即修正錯誤,計畫可能數週內落實,但需要更長時間才能看到成效
買點A出現在計畫出現時,產品出現問題
買點B出現在計畫實行階段,勞資問題
不論哪一個點這些問題對於公司都是暫時性的
適合投資的公司都會迎來盈餘大幅改變,但盈餘上升未抬升股價,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獲得報酬
投資人應找到機會投入適當資金
需要多一點耐心尋找合理價格與標的,並且慎選
做好計畫保留一部分資金,緩衝下跌及把握機會
1)利率趨勢
2)政府對於投資的態度
3)通膨趨勢
4)新發明及新技術
5)景氣狀態
多元及複雜對於猜測或推論應該不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