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循環包含了經濟蕭條與經濟繁榮,並呈現波浪狀變動,這是政府不斷嘗試擴張信用而降低市場利率的必然結果。以擴張信用帶來的經濟繁榮,絕對無法避免最後的崩解。要了解經濟循環,就必須了解貨幣、利率、信用以及信用擴張對於經濟的影響
西元1750年可以做為經濟循環的分水嶺,在西元1750年以前,絕大部分的經濟衰退都是因為外部性行為,也就是戰爭、皇室揮霍與天災造成;但1750年以後,工業化國家的經濟循環起因相對不明顯。
在當時對於經濟循環的看法分為兩個學派,「重商主義者」認為經濟循環起因於市場經濟內部的因素,其研究重點是尋找原因,並利用政府手段消除;「古典經濟學派」認為政府對於貨幣與信用市場的干預造成經濟循環。最終,重商主義者贏得勝利,並形成凱因斯經濟學,影響現今的學派,而中央銀行的設立,則被認為是經濟循環的源頭。
而最早因為中央銀行造成的經濟循環起因於法國的「密西西比事件」,該事件起因為法國為了償還巨額公債,而授權John Law成立銀行並發行紙幣,在市場信心開始恢復時,皇室卻又授權銀行超發紙幣,使得紙幣數量遠超過實質貨幣數量,造成國內鉅額通貨膨脹與債務惡化。
中央銀行的信用擴張會不當的配置資源,混淆經濟計算,最終導致經濟陷入蕭條。為了瞭解其中發展,就必須知曉信用擴張對於基源利率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