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的目標,簡單說就是「提升個人可支配資產」,每一次的檢討都相當關鍵,績效好才能事半功倍、績效不好則是事倍功半。
72法則(The Rule of 72s)主要是用來評估一項資產,利用複利成長,需要多長時間資產可以成長一倍的公式。算法很簡單,( 72 ÷ 年利率 )就可得出資產倍增的約略年數。
以上圖為例,年利率4%時,( 72 ÷ 4 ) = 18年,對照下面的數據,在第18年的時候,本金從1,000元變成2,026元;年利率10%時,( 72 ÷ 10 ) = 7.2年,對照下面的數據,在第8年的時候,本金從1,000元變成2,144元。
先有這個概念就好,後面才會用到。
唯一不會減少本金的理財行為叫「存款」,但本金不減少,不保證資產不會因為「通貨膨脹」而縮水。這邊就以存款利息當作獲利下限,只要投資的績效沒有比存款利息的績效好,就視為不成功的投資。
辛苦投資結果獲利還低於存款的利息,不如存款省時省事還保本。
存款可再細分為金額有上限(以銀行活動方案為主)的高利活存以及無上限的活存,後面就以「年利率2%的高利活存」和「年利率1.5%的活存」,作為試算目標。
過程簡化為1月1日存入10萬元,每月領息$125元後再回存入,結算日為12月31日,再使用Excel的XIRR公式計算,可得知本金10萬元 + 年利率1.5%的情況下,年化報酬率約為3.04%。
利率不變的情況下,本金大小只會影響利息金額,不會改變年化報酬率,詳細可參考上面兩張表。
計算過程同上,結論為本金10萬元 + 年利率2%的情況下,年化報酬率約為4.08%。
高利活存都常都有存款上限,因此只試算10萬元的情況。
CPI是「Consumer Price Index」的縮寫,中文是「消費者物價指數」,反應一個地區與居民生活有關的商品與勞務價格的物價變動,是衡量通貨膨脹的主要指標之一。
2024年2月的CPI指數為3.08%。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
簡單來講,物價逐年上漲,金額不變的情況下,實際購買力逐漸下降。20年前雞排+珍奶只要50元,現在的50元連珍奶都買不起了。
為了簡化計算,直接將CPI當成通貨膨脹率。
活存的年化報酬率3.04%,還低於通貨膨脹率的3.08%。存愈久資產減少愈多,死存錢會愈存愈窮的說法是這樣來的。
具體例子是10萬元的存款放在銀行,一年後的帳面購買力增加為103,040元,但實際可購買的數量反倒減少4個(商品單價從10變為10.3);高利活存增加97個;年報酬率10%的投資則是增加477個。
再配合前面提到的「72法則」,某投資的年化報酬率10%,理論上資產增加一倍所需的時間為( 72 ÷ 10 ) = 7.2年,但這只是帳面數字的翻倍,若將通貨膨脹後的實際購買力考慮進去,實際時間上要10.4年才能讓資產的實際購買力,從10萬增加為20萬。
賺不夠多就是虧損,任何一項投資,結算年化報酬率,如果低於3%,獲利基本上都被通膨吃掉,等同沒賺,基本上可視為不成功的投資。
台灣平均通貨膨脹率約為2%~3%。
PS 這篇文章的原意,是要找出自身的投資績效標準,以檢討投資成效,過程中為了方便計算,簡化相當多的細節,結論可參考但不建議完全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