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該不該買投資型保單?
付費限定

該不該買投資型保單?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投資理財內容聲明
raw-image


我人生中第一個買的保單就是投資型保單,屬於「變額萬能壽險」,擁有壽險保障,也可以投資基金,當初會想買這個保單的出發點很單純也很愚蠢,因為每年綜合所得稅有2萬4千元保險抵稅額,為了用到這個額度而去買保險,但又不想保險費白白浪費掉,所以選了投資型保單,希望自己繳出去的錢還可以到基金裡做投資,累積更多報酬回來。


當時買的投資型保單概念是,我每個月扣繳5千元保費,這5千元在扣除險保險成本與管理費用後,會投入你所選擇的幾檔基金,由於是每個月扣繳,有點像是定期買進的概念,年繳6萬擁有200萬的壽險保障還可以投資基金,似乎一舉兩得。


但是,該檔投資型保單的內扣費用,第一年是所繳保費的70%,第二年是60%,逐年降低,也就是說我第一年繳的6萬元保費,只有1萬8千元是投入基金當中,內扣保費總共要扣7年才會停止。你說,那7年之後所繳的保費就是百分之百進入基金投資了吧? 如果離世後這些投資價值與保障都視同保險理賠可以免稅,聽起來還可以接受,只要繳費超過7年10年就好,事情看起來就是這麼的美滿。


幾年後某天,認識了另一位保險業者,他知道我有買投資型保單,他問了我,你知道投資型保單會內扣保險成本嗎?


咦,這是甚麼意思,不是前面7年已經都扣完了嗎? 後來上網查詢研究,才發現原來壽險費用是自動從基金淨值裡扣除的,如果沒有繼續繳保費進去,或是投資報酬率不夠高,我的保單價值是可能變越來越少,甚至扣到歸零後保單自動失效。這可是跟我想像的完全不一樣啊,怎麼會有歸零這種事?


後來了解,到了65歲以上的壽險保險成本很高,以我當時投保的200萬壽險為例,當時計算後發現保險成本一年要內扣3萬多元,如果到75歲以上更是每年超過8萬元,如果基金績效不好的話,到70-80歲的時候確實有可能被扣完歸零。了解這些當初保險業務沒有解釋清楚的內容之後,過兩年就決定解約,即使已經繳費了7年,最後退回的保費比已繳保費少了10萬元,真的是花了一筆10萬元學費上了一門課。


吃了一次虧之後,我才開始花時間在網路上了解保險,詢問保險業務員,請他幫忙分析我的需求,過去10年來因需求改變,對保險的了解更深,也陸續有做了一些保單上的調整,補上了更多過去不認為是風險的風險,讓自己在存退休金的路上可以減輕許多風險。


以下有幾個保險觀念要與各位分享: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1948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雨果生活理財經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avatar-img
雨果的理財生活觀的沙龍
484會員
379內容數
本專欄會分享生活中投資理財的相關話題,包含理財觀念、退休金準備、保險、儲蓄等理財話題探討,協助建立日常生活中清晰的理財價值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最近看了一些影片,討論到不要緊是追求財富,人生還有很多其他重要的事情。也有影片訪問到一些已經達到一些財富地位的人,開始積極地參與公益活動與捐獻等事情。 這些人分別在不同的財富階層,但都在反思錢對人生的重要性,與除了錢以外的其他價值。藉由這些內容與探討,我也在想,我們到底要追求多少財富,除了
近期傳言美國欲發行百年期零息債券,引發投資人恐慌。央行總裁楊金龍也說,倘若美國這樣做,相當於美債的倒債,美國恐會因此發生金融上的混亂與危機。 也有人說,如果美國發行零息美債,那也會是折價債券,不會是真的完全沒有利息。所謂折價債券就是用低於票面的價格購買債券,在債券到期時可以拿回票面價,等於
最近看到好幾次某個建案的新聞與廣告,主題是說新建案讓利,每坪成交價是新板特區將近六折價,感到相當好奇,於是稍微了解一下,詳細內容請看以下新聞連結與擷取片段內容。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21/8663660 『位於新北市板橋的首發案
最近看了一些影片,討論到不要緊是追求財富,人生還有很多其他重要的事情。也有影片訪問到一些已經達到一些財富地位的人,開始積極地參與公益活動與捐獻等事情。 這些人分別在不同的財富階層,但都在反思錢對人生的重要性,與除了錢以外的其他價值。藉由這些內容與探討,我也在想,我們到底要追求多少財富,除了
近期傳言美國欲發行百年期零息債券,引發投資人恐慌。央行總裁楊金龍也說,倘若美國這樣做,相當於美債的倒債,美國恐會因此發生金融上的混亂與危機。 也有人說,如果美國發行零息美債,那也會是折價債券,不會是真的完全沒有利息。所謂折價債券就是用低於票面的價格購買債券,在債券到期時可以拿回票面價,等於
最近看到好幾次某個建案的新聞與廣告,主題是說新建案讓利,每坪成交價是新板特區將近六折價,感到相當好奇,於是稍微了解一下,詳細內容請看以下新聞連結與擷取片段內容。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21/8663660 『位於新北市板橋的首發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