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違地走出戶外,去了一趟桃園總圖書館,這趟旅程,意外地改變了這陣子籠罩我的低靡心境。
一直以來,我就是很喜歡圖書館的人。我喜歡去參觀每個圖書館的設計巧思,喜歡欣賞讀者座位區的擺設,更喜歡圖書館裡人們那份沉浸於自身世界的認真模樣。
在這個安靜的空間裡,每個人都有自己專注的方向:不論是做題目的高中生、打報告的大學生、寫論文的碩士生,甚至是出社會進修的人們。他們的專注,彷彿在說:「我此刻的行為,只為滿足我內在的好奇或目標,不計外部喧囂。」
桃園總圖書館
然而,走過社會、經歷了許多事情後,我知道自己變得不一樣了。
那份純粹的專注力被取代,取而代之的是:變得瞻前顧後,變得計較後果,變得不那麼勇敢,變得不那麼隨心所欲。所有的事情似乎都必須連結到「利益」,不再只是簡單的「我只是想要這樣做」,或「這樣做我會快樂」。
看著圖書館內,桌上擺著一本本的課本、一張張的筆記、一疊疊的參考資料,讓我回想起當初自己也曾經那麼純粹地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去管是否對未來有「實質幫助」的模樣。
這就是成人世界的殘酷:我們失去了學生時代對「知識的熱情」,卻被「對結果的焦慮」所束縛。雖然現在偶爾還是會覺得自己想做的事沒有投資報酬率,只是在浪費時間,但我們需要重新定義那個「利」。
我們必須認知到:心靈快樂,也算是一種難以量化、但極為重要的「利」。
如果我們將「利」定義為「有助於長期生存與發展的價值」,那麼心靈的平靜、情緒的穩定、壓力的釋放,就是一種「內在資本」。
當你做一件沒有直接金錢回報,但能帶來極大快樂的事時,你所收穫的是:
- 情緒修復: 減少因低靡心境帶來的「情緒摩擦成本」。
- 專注力回血: 讓大腦從功利的計算中抽離,恢復深度專注的能力。
- 動機重啟: 重新燃起對生活的熱情,為接下來的「有價值」行動積蓄能量。
圖書館提醒我們:每個人都曾經有過不計得失、專注追尋的初衷。當你感到自己被現實的功利計較所淹沒時,或許你需要重回這樣一個「純粹專注」的場景。
一直以來忙碌的你已經很努力了。現在是時候放下對「投資報酬率」的執著,好好地拍拍自己,並且稱讚與鼓勵自己。
努力的過程只有你自己知道有多珍貴。不要去後悔當初為何要為了這些事物花費那麼多時間,因為那份「只為快樂而做」的純粹,正是治癒成年後「瞻前顧後」心態的最佳良藥。
謝謝你們看到這邊,可以幫我點個愛心、留言和我分享你們的想法,
也歡迎追蹤我,這樣就不會錯過任何一篇文章~
你的每一個愛心都是對我寫作大大的鼓勵~ ❤️
想看看我的日常,歡迎追蹤我的IG:@脩奕
單看文章很無趣,歡迎搭配我的YT:@脩奕夏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