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妓隨波任去留的李白

載妓隨波任去留的李白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木蘭之枻沙棠舟,玉簫金管坐兩頭。

美酒尊中置千斛,載妓隨波任去留。

仙人有待乘黃鶴,海客無心隨白鷗。

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

興酣落筆搖五嶽,詩成笑傲凌滄洲。

功名富貴若長在,漢水亦應西北流。


李白・《江上吟》。一說是李白三十四歲時的大成之作,此時李白第一次入長安卻不得青睞而氣餒。另一種說法是他晚年的作品,李白晚年不僅受累於安史之亂更得慢性病,難免不振。


昨天讀到李白的這首《江上吟》,愈品愈欽佩「載妓隨波任去留」這句。無論哪個年代,「妓」字一出,總是低俗。更何況還要與之隨波而流,單論這句話形成的意象,不會讓人聯想到一名男子與情婦私奔的浪蕩生活嗎?


然而參照前後文,這句話反而讓我聯想到春秋時代的范蠡。他知道越王勾踐兔死狗烹的個性,吳國滅亡後趕緊帶著西施逃跑,乘舟去到遙遠的齊國。假設范蠡本來就計畫好要去齊國,但途中會不會發生什麼意外誰也說不準。從這一點來看,就挺有「載妓隨波任去留」的味道。反正只要能夠離開這裡,去到什麼地方都無所謂。可是網路上對於「載妓隨波任去留」都不是這樣解釋的,或許是我想錯了也說不定。


從另一方面,也能感覺到這句的厲害之處。著述家說:郭璞《山海經贊》裡有句「安得沙棠,制為龍舟,聊以逍遙,任波去留。」載妓隨波任去留和逍遙隨波任去留,都能聯想到范蠡引退。引退是一種逍遙,載妓或許也是一種逍遙,卻比只說逍遙更有畫面。從聲韻而言,載妓也給耳朵帶來更強烈的感覺。


而正是在感嘆功名富貴之際,能把美酒、美女與歸隱聯結。作為「落筆搖五嶽,笑傲凌滄洲。」的最佳證明。本來負面的句子,反倒襯托出正面情感有多強烈。我們可以看到李白展現自己異於常人的獨特,又能讓整首詩的意境保持在文人該有的風雅。這兩部分互相穿插在詩句中,一呼一應,水乳交融。若是少了個性,整首詩即平淡無奇;若是只有個性,那會淪為次文化的非主流人物,就不是我們該學習的榜樣了。而掌握兩者之間的平衡,並發揮得恰到好處,正是李白啟發人心的偉大之處。

avatar-img
鵬勛的讀書心得的沙龍
10會員
33內容數
沒有限定主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我可能明年就會退休了。   學校開會決定國文要教實用性的內容,可是除了教學生如何寫履歷之外,我還真想不到國文要怎樣實用。你有什麼點子嗎?」   突然聽到老師的退休預告,我既不捨卻又無可奈何。老師專門教古文的,但讀古文有什麼用呢?不過若真的沒用,那為什麼到了現在大家才開始說沒用呢?老師說是退休,
在我剛入學的時候,英文系的學姊勸我直接退選關大刀的課。我不聽勸,就想證明自己的實力。
  我媽媽是在台大還有夜間部的那個年代讀大學,她說:當年每個人都抱著一本《未央歌》,那本書跟原文書一樣厚,抱著它走在路上就好像當了教授。《未央歌》是台灣商務印刷局唯一的代表作,起碼刷了二十版以上,更別提幾十周年的紀念版本。我從圖書館借到的版本就有好幾個序,總共八百八十頁,看了兩個禮拜才看完。   之
  有一集讀書心得的標題,我引用了席慕蓉的句子為杏林子的文章命名,那句話是——生命原是一次又一次的試探。這首詩收入在《無怨的青春》,詩名叫《燈下的詩與心情》。不論是書名、詩名還有這個句子,她們在我心目中都重疊在一起。杏林子的文章流露出來的感情並不像席慕蓉的詩來得多,但是它們的內涵是相通的。
日本節目《跟拍到你家》有一集採訪獨居老人,他說:「家人都過世之後,這個世界就再也沒有別人認識自己了。」我爸爸本身年紀就比他的哥哥們小很多又晚婚,我自己也沒朋友,離開學校之後就和節目中的那位老爺爺是差不多的狀態了。不僅如此,就連沒有生命的被子也要道別,這比喜歡的偶像退出演藝圈還更令我難過。
  《如花綻放的日子》內容分為本文、花朵圖片及語錄,屬於華文創作中的散文類。後兩者瓜分掉本文的比例,可見作者比起寫更多的文字來敘事,更想讓閱讀經驗不多的讀者能夠輕鬆閱讀,杏林子的書也有這種安排。   從目錄看來,此書以花朵作為核心。客群除了作者的粉絲之外,還可吸引對花有興趣的新讀者。不過近幾年流行栽
  「我可能明年就會退休了。   學校開會決定國文要教實用性的內容,可是除了教學生如何寫履歷之外,我還真想不到國文要怎樣實用。你有什麼點子嗎?」   突然聽到老師的退休預告,我既不捨卻又無可奈何。老師專門教古文的,但讀古文有什麼用呢?不過若真的沒用,那為什麼到了現在大家才開始說沒用呢?老師說是退休,
在我剛入學的時候,英文系的學姊勸我直接退選關大刀的課。我不聽勸,就想證明自己的實力。
  我媽媽是在台大還有夜間部的那個年代讀大學,她說:當年每個人都抱著一本《未央歌》,那本書跟原文書一樣厚,抱著它走在路上就好像當了教授。《未央歌》是台灣商務印刷局唯一的代表作,起碼刷了二十版以上,更別提幾十周年的紀念版本。我從圖書館借到的版本就有好幾個序,總共八百八十頁,看了兩個禮拜才看完。   之
  有一集讀書心得的標題,我引用了席慕蓉的句子為杏林子的文章命名,那句話是——生命原是一次又一次的試探。這首詩收入在《無怨的青春》,詩名叫《燈下的詩與心情》。不論是書名、詩名還有這個句子,她們在我心目中都重疊在一起。杏林子的文章流露出來的感情並不像席慕蓉的詩來得多,但是它們的內涵是相通的。
日本節目《跟拍到你家》有一集採訪獨居老人,他說:「家人都過世之後,這個世界就再也沒有別人認識自己了。」我爸爸本身年紀就比他的哥哥們小很多又晚婚,我自己也沒朋友,離開學校之後就和節目中的那位老爺爺是差不多的狀態了。不僅如此,就連沒有生命的被子也要道別,這比喜歡的偶像退出演藝圈還更令我難過。
  《如花綻放的日子》內容分為本文、花朵圖片及語錄,屬於華文創作中的散文類。後兩者瓜分掉本文的比例,可見作者比起寫更多的文字來敘事,更想讓閱讀經驗不多的讀者能夠輕鬆閱讀,杏林子的書也有這種安排。   從目錄看來,此書以花朵作為核心。客群除了作者的粉絲之外,還可吸引對花有興趣的新讀者。不過近幾年流行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