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管課程(十三) 模組三「由個人決策進入企業決策 3」

2024/04/25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經過了早上兩個半小時的震撼教育,終於迎來了今天的第一個「立體個案」,這次是一個劇團的創辦人主講;很難得在課堂上聽到以前曾是演藝圈的主持人分享經驗,只能說二十幾年前演藝圈的錢真的很好賺,難怪只要不亂花錢的藝人都可以存下一堆房地產 (例如費玉清)。


講完了演藝圈的一些舊聞,講者又引領我們進入到劇場經營的環節,這講話的節奏跟前半場那種衝刺感截然不同,頓時讓我緊繃的神經為之一鬆,終於可以安心地慢慢聽講了。


也不知道是不是放太輕鬆的關係,我現在翻開筆記本,竟然沒記下多少重點摘要;哇塞! 當時是被催眠到睡著了嗎? 


幸好我那天晚上趁記憶還算清楚的時候有寫下心得與感想,否則現在看著空空如也的筆記本,應該會很傻眼。


以下就是我對於這個立體個案的心得與感想:

這次聽到劇團的創辦人分享這一路走來的辛酸血淚,還是令人感嘆在台灣從事藝術工作的不易之處。


不過有一點沒想通,我偶爾會去看舞台劇跟音樂會,但最近幾次去都是爆滿的情況,每次買票都用搶的,所以一直以為台北的藝文活動的支持度很高,經營上不會大賺至少也有一定水準才對。


舞台劇跟音樂會或演唱會都是「體驗經濟」,短時間內應該還是不會被取代 (未來如果有辦法做到跟「一級玩家」一樣的體感就難說);但講者想導入科技 (AI) 來加強線上互動,並推出多種線上內容,而不是強化現場體驗感受或是開發新客群,這就讓我搞不太清楚如果兒童劇團的「核心價值」或是說「賣點」到底在哪?

兒童劇場的狀況比較複雜,受眾是兒童,但買票帶小孩進場的卻是父母;像一般的舞台劇對象是成人,我們自己想看就直接買票進場了。


因此要仔細思考一下兒童劇場銷售的「購買決策流程」,編出小孩會覺得有趣的劇、但無法吸引父母的目光也沒用;有沒有可能製作出吸引家長目光,同時能引起小孩興趣的內容,這樣父母也會很有意願帶小孩一起去看劇。


在整個分享的過程中,感覺講者的「個人決策」遠大於「組織決策」,不確定他有沒有讓集體智慧有發揮的空間,這部份的「競爭優勢」不明顯。


記得劉潤講過一句話:憑良心做生意的沒賺到錢,問題通常不是出在有良善的「心」,而是出在沒有商業的「腦」。

不能把「腦」的問題,歸於「心」。

同樣的道理,對人生有意義的創業沒賺到錢,問題通常不是出在「人生有意義」這件事上面。

閱讀可以用最低的成本來獲得別人經驗,培養閱讀能力,一生受益。但要記住,別只讓自己的大腦永遠處於「輸入狀態」,要適當地「輸出」自己的想法。透過閱讀輸入,再利用寫作輸出,就像「費曼學習法」說的一樣,教授到別人能夠了解,自己才算是領悟了這門學問。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