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文章
邏輯投資週報-2024.05.03(合併號)|八貫/凱撒衛/台耀/迅得/意德士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 文內如有投資理財相關經驗、知識、資訊等內容,皆為創作者個人分享行為。
  • 有價證券、指數與衍生性商品之數據資料,僅供輔助說明之用,不代表創作者投資決策之推介及建議。
  • 閱讀同時,請審慎思考自身條件及自我決策,並應有為決策負責之事前認知。
  • 方格子希望您能從這些分享內容汲取投資養份,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判斷、行動,成就最適合您的投資理財模式。
 圖片來源:Midjourney繪製

圖片來源:Midjourney繪製

「邏輯投資」專欄每月分享至少 4 篇個人研究心得與觀念分享(含週報),目的是作為投資領域之學術研究與知識交流,未有推介股票之意圖與行為,亦未對證券價值進行分析,內容絕無任何目標價及買賣建議,也未有招收會員或開設群組,請讀者務必詳閱「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內容不建議作為投資行為之最終依據,投資前請審慎評估並自負盈虧。專欄訂閱費用每月 129 元,能夠幫助作者持續分享投資知識與市場觀點,歡迎訂閱支持。請記得「追蹤」本專欄及「邏輯投資」臉書粉專、IG,作者將不定期分享更多市場觀點與產業看法。


☆ 「理財資優生」節目專訪內容補充

感謝「CMoney理財寶」的邀請,讓我有機會上節目分享自己學習投資的經驗、心路歷程,以及如何看待營建股的後市(請忽略那個面具)。

關於影片內容,我有幾點想做個補充:

  • 「營建股」是適合願意學習、作功課、喜歡蒐集及整理資料的投資人的首選研究標的

如果你投資電子股,你很難具體了解公司的產品競爭力、毛利率、出貨情形、訂單狀況等,因為這些都屬於公司內部資訊,甚至涉及到公司營業機密與議價能力,所以就算你很積極連絡公司發言人,也未必能順利取得這些資訊,這也造成一般散戶投資人很難在電子股領域取得優勢。

然而營建股就不同了,我們分析企業需要的各類資訊,包括營收-對應「總銷」或「交屋情形」、訂單-對應「合約負債」、「未認列合約承諾」、成本-對應「土地成本」、「興建成本(工程合約)」、出貨或銷售情形-對應「實價登錄資料」,都有管道可以查找,因此只要願意做功課,投資人就可以根據這些資訊提前預估獲利並作為投資決策的參考。

換言之,投資營建股是很「具體」的,也很吃投資人的研究能力、蒐集資料的能力與耐心。


  • 停利/停損(進出場)時機判斷

說真的這個問題我認為沒有標準答案,我看影片留言區有人覺得我的分享太籠統,這是事實,因為我自己的操作策略上,本來就沒有辦法給出一個固定規則照著做,所以我才會說自己會看資金流向、市場主流、自己預估的合理價值、買進理由是否存在或消失來綜合做判斷。

圖片來源:YouTube截圖(已隱去個人資訊)

圖片來源:YouTube截圖(已隱去個人資訊)


其實這也是我希望投資朋友要自己思考並找出屬於自己的投資策略的原因,就算我真的給出一個規則,你確定我就真的會照那個規則做?

實際上我接觸過很多投資大神,他們告訴我偶而他們也會憑「直覺」操作,其實那不是直覺,而是一種綜合各種資訊做出判斷的潛在能力,所以如果你堅持要看到一個規則,我覺得你可能要思考自己是否對決策缺乏信心。投資人一定要培養自己的判斷力,如果要等別人幫你判斷,通常你已經落後好幾步了。


  • 營建股的高報酬率能否持續複製?

影片中我提到自己過去操作營建股的報酬率不低,但以目前營建股的位階以及熱門程度來說,我不認為未來投資人還有辦法做到相近的高績效。

通常一個投資領域越熱門,投資人要從中得到超額報酬的機會就越少,但為何我還是看好營建股的未來?

因為一個產業一定會有循環,一檔股票總是會遇到回檔,因此投資機會是一直存在的,營建股也一樣。

這裡要思考的是,目前台灣的房地產市場受惠資金面有利的結構因素,看起來短期這些結構性因素不會消失,因此如果營建股未來有回檔,我相信其中某些股票還是能有不錯的長期回報,只是這就很考驗選股能力了,我不確定自己是否還能有這樣的好運氣。


  • 為何戴面具?

感謝節目製作單位幫我準備面具,果然看起來「很有趣」🤣。

有讀者詢問戴面具的原因?當然是身分不便曝光啊!但有參加過2023年「價投三次方」講座的讀者,應該都看過我的真實模樣了,只是真的不便公開露臉,請大家多包涵囉!

圖片來源:CMoney理財資優生/YouTube

圖片來源:CMoney理財資優生/YouTube



☆ 閒聊:台灣社工困局與「照顧好自己」

圖片來源:Pixabay

圖片來源:Pixabay

最近在某場講座結束後跟一位社工朋友深入聊天,從他露出疲態的眼神、不時露出的苦笑表情以及陳述當中,可以感覺到目前社工乃至於政府部門基層人員的困境。

每次遇到重大社會事件,「社工」通常都是第一個被抓來檢討的,而政府也會強調這就是「社會安全網」出了漏洞,因此每次事件發生後的SOP就是:

  1. 檢查社工是否落實工作
  2. 檢查社工運用單位是否正確執行業務
  3. 中央政府、監察院及各方民代監督質詢調查
  4. 檢討後增加更多社工工作要求與管理監督規定
  5. 增加社工員額
  6. 持續監督新制度與社工工作

這個流程看起來很像樣,但實際上運作的結果通常是:

  1. 社工依規定正常工作,但面臨調查壓力增加
  2. 社工運用單位有依規定執行業務,但社工面臨質疑,壓力倍增
  3. 面對各方調查,社工必須不斷回應及撰寫檢討報告,影響既有工作
  4. 政府追加更多新制度與新工作,壓縮社工服務既有個案時間
  5. 增加社工員額,但實際上已造成更多社工離職
  6. 社工離職率提高,狀況持續惡化,個案與社工雙方風險均增加

聽完該社工描述後,我發現社工,乃至於政府的基層員工已經明顯進入「惡性循環」。

如果我們希望社工落實個案工作,認真服務弱勢對象,減少社會重大事件的發生率,那增加員額與待遇確實是合理的,然而當待遇與承擔的責任不均等,例如從事生產線的員工,領著3萬薪水,但不小心弄壞產品就要賠30萬,這種風報比自然會讓人避之唯恐不及,社工「缺工」就成了台灣最美麗的風景之一。

另外該社工也提到,瓜分社工時間的,不完全是個案工作,還包括龐大的行政作業、關說案件以及不定期必須應付各種調查與資料蒐集。

例如A社工努力服務他的個案,但忽然有立委或議員關說,上級就會要求A社工優先處理民代關切的家庭,形成「特權」,然而多數情況這些有能力求助民代的家庭,未必真的都需要幫助,只是單純「吵著吃糖」,這種現象也會不斷消磨社工的正義感與服務熱忱,最終讓有信念的社工決定轉業,也導致留下來的都是低動機、低服務熱忱的社工。

換言之,外力頻繁干預也間接破壞這個原本專業的服務體系。

舉個實例吧!這個社工就告訴我,大家都希望他做好個案工作,他也很想花時間跟服務對象建立關係並幫助他們,但他才剛剛被交辦,要在三天內要完成民代要求的某個案調查報告以及關說個案的家庭訪視,他有權力「say NO」嗎?沒有!

雖然社會大眾都認為社工是一項專業工作,但對於社工以及相關工作的基層人員,從來都沒有真正給予尊重與同理。

而當火坑的火越燒越旺,即使上面給了一堆員額,也沒有新血想投入。根據調查,就讀社工相關科系畢業後,實際投入社工職場的比例只有25%,他們為什麼放棄大學四年培養出來的專業,選擇跑外送或投入其他陌生的工作環境?背後原因值得深思。


最後那位社工問我建議,我想我給他的建議,應該適用每一個人,我跟他說的是:

可以考慮重新找一份自己做得開心、滿意且穩定的工作
試著學習投資,為自己的人生增加更多可能性與選項
助人工作很棒,但你得先幫助自己,讓自己過得快樂,過得更好
制度就跟市場一樣會自我調控,助人領域少了你也許會變得更糟,但那不會是你的責任
雖然這樣說有點自私,但我覺得你跟你的家人更需要得到你的照顧


希望大家在投資之餘,能對我們所處的社會有更多的理解,我認為投資是打開我們認識真實社會的一扇窗,而整個社會需要打開窗的我們,更多的包容、支持與體諒。



※ 談台積電的競爭力與投資雜訊

最近被臉書推播一篇文章,該文章的作者有超過萬人追蹤,也算是有一定規模的臉書粉絲專頁了,作者提到「台積電原來這麼廢」,大意是說先進國家的組織管理能力很強且人力素質高,不像台積電得用上大量高學歷人士,才能做到同等的水準。

再多看作者幾篇文章後,可以發現作者高度推崇美國與日本文化,所以他認為台積電在美國設廠「卡關」,原因在於台積電已經習慣待在「低強度」的環境,無法融入更高層次的國度。

真是如此嗎?這位作者說得有道理嗎?

首先,我們需要理解,我們身處的社會其實已經處於高度的分工,每個人都有自己適合做的事情,並相互合作。

同樣的,在政治、經濟、產業鏈當中,各個國家也是相互分工,並同時進行競爭與合作

你可能會問,為什麼國家不能考慮全部都做?這是因為在高度競爭的環境中,參與者會自然地選擇去發揮自身優勢並減少自身劣勢,這是成本效益的最佳解,再自然不過。

也因此,歐美先進國家隨著人力素質、教育水準提升,以及人力成本大幅增加,自然會選擇將低利潤、勞力密集、重資本的製造業外包,而留下高毛利、高成長或具影響力的品牌經營、產品銷售與設計業務。

但這就代表製造業低水準、不需要管理能力或注定矮人一等嗎?我認為完全相反,實際上製造業才更考驗管理與技術能力。

如果你去問紡織業與製鞋業的台商,他們會很清楚地告訴你,他們認為自己賺的是「管理財」,也就是如何在高度競爭的環境中,有效管理人力、原料、生產效率、自動化程度、接單、客戶經營、技術研發方向等,讓自身的利潤與競爭力極大化,你說這很簡單嗎?我一點都不這麼認為。

而台積電更是製造業當中的佼佼者,台積電成功擠身世界市值前十大的企業,在前十名當中,只有它一家是純粹的「製造業」,或你要說是「代工業」也可以。

那為什麼台積電有能力做到這個程度,原因就在於它代工產品的技術水準極高,不論是先進製程或先進封裝,都是相當精密的技術工藝,而且在製造過程中還牽連到一系列的特用化學品、各類製程、檢測、經驗及專利等,你可以說至少在晶圓製造先進製程領域當中,它已經自成一套極其複雜的知識體系與生產工藝,其他人難以望其項背。

raw-image


舉個實際例子。

台積電於24日舉行科技論壇,發表預計2026年量產的A16製程,重點是台積電不需要用到 High-NA EUV 設備就能生產 A16 晶片,但競爭對手美商INTEL必須使用 High-NA EUV 才能生產其 14A 晶片。

圖片來源:台積電2024北美技術論壇

圖片來源:台積電2024北美技術論壇


ASML 的 High-NA EUV 報價 3.8 億美元(約124億台幣),而非屬 High-NA 規格的第三代標準 EUV,其最新款 Twinscan NXE:3800E ,報價為1.8億美元(約59億台幣),換言之,買 1 台 High-NA EUV 可以買 2 台第三代標準 EUV,所以從設備價格與產量的角度來看,台積電未來有能力以更具競爭力的報價與產量,繼續爭取客戶訂單並保有先進製程晶片的市佔率。

所以如果有人認為台積電處於「低強度」的產業環境,組織管理「腐敗」,且其中人員缺乏競爭力,那我真的是滿頭問號,不過市場資金顯然是更聰明的,早就在股價上給出答案,英特爾(INTEL)股價今年下跌超過三成,而台積電上漲超過三成。

raw-image


最後我們再聊聊某些人士很喜歡講的「台積電無法適應美國環境」,主因再於最近美國又有媒體報導,指出美國員工對台積電文化感到失望,且跟台灣同事無法交流融合,並形容台積電的文化是「面子工程」,每週寫報告跟超時工作一點都不合理,且多數人都只是把台積電當作跳槽INTEL的跳板。


美國員工的主觀感受沒什麼對錯問題,但這是台積電的失敗嗎?投資朋友要理解兩件事情:

  • 台積電獲得美國政府66億美元撥款補貼

為什麼美國政府要重金補助外國業者到本國設廠?就像日本累計補助台積電熊本一、二廠將多達1.2兆日圓,這代表著「需要」。

現在的狀況其實是美國、日本「需要」台積電過去設廠,因此願意給予龐大的資金與稅賦補貼,而台積電作為被要求的一方,卻被解讀成失敗者,實在很不合邏輯。


  • 台積電美國廠水土不服反映製造業回流美國的困難

為什麼台積電熊本廠可以快速建廠並順利運作,但美國廠卻遭遇不小困難,與其說是台積電的失敗,我想原因還是落在美國本身的因素,同樣都是先進國家,為什麼日本行,但美國不行?這是台積電的問題嗎?我想答案很清楚。


另外我在看台積電美國設廠的問題,可能跟一般人的角度不同,我認為這些看似對台積電職場文化不利的傳言,對投資人來說未必是壞事,因為我認為最終台積電美國廠可能得透過台灣工程師過去支援並維持基本產能,且台灣供應鏈也會支援前線,一方面這些台廠有機會打入美國市場,另一方面這些人力、原料運送的成本,最終可能也會轉嫁到美國廠生產產品的客戶上,因此美國廠對台積電貢獻有限,但影響也有限,這並不是壞事。

最後想提醒讀者,我們可以帶有政治立場或意識形態去做投資,這是個人的價值觀,但當遇到我們不了解的事物或文化時,建議應該要深入了解後再做評斷,因為在投資領域,「了解更多」未必能幫我們賺到錢,但「誤解」或「無知」的結果多數是虧損,就像如果你認為美國人更強,美商英特爾(INTEL)更具競爭力,而台積電其實很廢,因此選擇做多$INTC,放空$TSM,那結果應該會讓你很難看。

當然你也可以說自己不做多也不放空,但當你的評論缺乏真金白銀的支持時,其「價值」何在呢?如果台積電真的遠遜於美國企業,為什麼沒有相信自己判斷大膽進行投資的「勇氣」呢?值得反思。



※ 悲觀共識往往是不錯的投資時機-以特斯拉(Tesla)為例

分享幾篇我在臉書上寫的文章,讀者可以注意發文時間。

這是第一組,發文時間分別是2022年12月及2023年1月。

raw-image
raw-image


這是第二組,發文時間分別為今年四月初至四月底。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不知道讀者有沒有看到共同點?

基本上我抓的發文或入場(加倉)的時間,就是我判斷市場對個股「共識」感到悲觀的時刻,然後很幸運的,目前回過頭去看,加倉的時機選得都還可以,部分持倉波段操作也帶來不少收益。

類似的案例還有2022年10月的META,當時我還做了一張梗圖,實際上我當時有抄底META,只是沒有抱到今年,算是進場時機選得還不錯,可是出場時機就差強人意。

raw-image


這裡所謂的「悲觀共識」的概念,建議讀者可以納入自己的投資體系,因為我認為「很實用」。

一般人對股價的反映,就是看漲喊漲,看跌喊跌,當股價下跌時,什麼鬼故事都會跑出來,因為媒體、分析師與散戶都會幫股價下跌找各種理由,而這又會進一步加身市場參與者對該個股的疑慮甚至恐慌。

而當股票遭到拋售,股價重挫時,其實暗示市場對該公司的預期已經相當悲觀,例如認為未來業績會衰退,或是霸主地位不在(市占率下滑),此刻若你選擇「反向操作」,勝率通常不低,這是因為只要一點點好消息,就足以讓市場意識到「好像沒這麼糟」,因為大家的標準已經降到很低。

請注意,這裡並不是說股價下跌就代表「悲觀共識」,股價漲跌是正常的波動,但「悲觀共識」應該要包括股價一段時間的下跌、籌碼結構的鬆動、分析師及媒體看壞、壞消息頻傳、社群情緒惡劣、基本面(業績)變差等特徵,因此需要多方觀察,不宜僅以單一面向因素就斷定市場已經陷入悲觀,這可能會過於一廂情願。

例如這次就可以看到指標人物謝金河社長直接說特斯拉「大勢已去」,他代表的其實就是某種程度的市場共識與悲觀論述,也讓我更有信心地判斷特斯拉已經進入悲觀共識。

raw-image


最後來聊聊特斯拉近期的重點訊息:


  • 1Q24財報電話會議Elon Musk放利多:

4月23日特斯拉發布財報,盤後股價上漲超過13%,但1Q24財報當中的營收、EPS、毛利率均低於市場預期,為何盤後股價上漲呢?我認為跟下面幾點有關:

  1. 25,000美元小車計畫(Redwood)給出具體時間表,預計2H25量產。
  2. Robotaxi無人計程車確定8月展示,名稱「Cyber​​cab」。
  3. 特斯拉擁有35,000台H100,預計到今年底可望達到 85,000台,因算力限制解除,FSD模型訓練將取得更多進展。
  4. 能源業務持續成長,利潤率達到 24.6%,預計 2024 年儲能部署量將比 2023 年成長至少 75%。
  5. 機器人Optimus的進度預計今年年底前能作到一些有用的任務,並希望明年年底開始販售,認為特斯拉的機器人業務處於行業當中的最佳位置。
  6. FSD正在努力跟各洲取得監管審批。馬斯克仍對通過監管有信心,他認為實際上不存在重大監管障礙,因為有數據顯示自動駕駛汽車比人類駕駛汽車更安全。另外有跟一家汽車製造商就 FSD 授權開始對話。
  7. 特斯拉計畫直接運營無人計程車隊,會像是 Airbnb 和 Uber 的結合體,車隊當中部分車輛為特斯拉直接運營,部分則為客戶之車輛加入車隊。
  8. Musk強調特斯拉是一家人工智慧或機器人公司,並嗆說如果有人不相信特斯拉能解決自動駕駛問題,那就不該成為公司投資人。


另外我覺得馬斯克在電話會議中提到特斯拉實際上佔據自己工作的多數時間,且幾乎全年無休,因為目標仍是要確保特斯拉持續成長,未來也將如此,這段發言蠻重要的,應該有讓「信眾」吃下定心丸,畢竟投資人都覺得馬斯克越來越不務正業(特斯拉)了…


  • 特斯拉成功獲得FSD落地中國機會

特斯拉首席執行長 Elon Musk 28日訪問中國北京,並獲得中國總理李強接見。

中美媒體對這起事件的報導立場很有意思,路透社報導指出這是一場「突然的訪中行程」,並指Musk尋求會見最高層級官員,目的是希望在中國推出FSD,並蒐集中國駕駛數據用於AI模型訓練。

而央視的報導則側重李強角度,李強表示Tesla在中國的發展堪稱「中美經貿合作的成功範例」,並表明「平等合作、互利共贏」是最符合兩國利益的作法。

就在這場訪問結束後,中國汽車協會與國家計算機網絡應急技術處理協調中心發布「關於汽車數據處理4項安全要求檢測情況的通報(第一批)」,其中通過國家車輛數據安全標準的6家車企及76款車型,就包括特斯拉的2款車型,代表Tesla成功突破中國政府早前對該公司的禁令。

另外路透社報導還指出,根據消息人士透露,Tesla與百度達成協議,百度將授權Tesla使用其地圖繪製許可,因此Tesla將能在中國道路合法使用其FSD軟體,其車隊也能蒐集車輛附近的數據,如道路規劃、交通號誌和鄰近建築物等。

關於FSD的消息還沒完,Elon Musk透露今年將投資100億美元用於開發關於自動駕駛功能,包括訓練與推理用的AI,並提到如果不進行這種等級的投資,很難與競爭對手相抗衡。


--

特斯拉是一個高風險、高報酬的投資機會,公司現在壓重注在自動駕駛FSD技術上,目標是透過深度學習與自動駕駛技術的領先地位,切入無人計程車Robotaxi、機器人Optimus的藍海市場,並透過這項技術加持旗下電動車的產品競爭力,設法穩住市占率並對抗同業競爭,這是一步「拚逆轉」的險招,也充滿不確定性,因此我會抱著既有籌碼,像是買張門票一樣共同參與,但不會追高參與短期的股價炒作,這是我的個人策略,而且我賭得起,輸得起,但你未必要進這種賭場,因為投資有更多選項,小賭怡情,大賭傷感情。



※ 有股市新人殺手「東巴」之稱的「旺宏」(2337),法說會說了什麼?

關於旺宏(2337)1Q24法說會更完整的重點摘述與解讀,訂閱讀者可以另外參考討論區的文章:

旺宏30日召開1Q24法說會,去年底吳敏求董事長表示春燕要等到2H24才會來,結果股價就先學燕子落水了,那這次法說會管理層對於產業看法有改變嗎?


如果單就吳敏求董事長的說法,他認為從客戶訂單來看,市況有一定復甦與改善,但到底屬短期或長期,還很難判斷,看起來公司觀點仍然保守。


但公司又提到 NOR Flash 訂單將逐步回升至 2022 年水準,車用業務維持強勁,另外也提到隨著任天堂推出新主機,應有助於提升 ROM 需求,怎麼看都像是春燕快要回來了。

資料來源:旺宏法說會簡報

資料來源:旺宏法說會簡報

資料來源:旺宏法說會簡報

資料來源:旺宏法說會簡報


不過關鍵還是要看任天堂 Switch 2 何時推出,先前傳出延後至 2025 年推出,但外媒消息最近指出有可能 2024 年就會提早退出,不管如何,這個事件對旺宏來說應該會是明顯的催化劑,屆時春燕或許還有機會進化為「大王燕」也說不定。


總之,繼續蹲點囉~還有晶豪科也一起蹲點中!(討論區有寫過,文章連結如下)期待記憶體能繼續成為自己今年投資成績的春燕!

資料來源:財報狗

資料來源:財報狗



※ 如何克服股市大漲過程中的FOMO心態

圖片來源:梗圖產生器

圖片來源:梗圖產生器


最近在許多群組或討論區不約而同都看到一個問題:

還有低估的營建股嗎?

我想這些投資人真正想問的應該是:

還有會飆漲的營建股嗎?

看到這樣的問題如雨後春筍冒出,就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市場參與者的FOMO(錯失恐懼症 Fear of missing out)情緒,一方面顯示營建股確實受到市場廣泛重視,熱度有增無減,反映強勁的資金動能;另一方面也能感覺到投資人已出現焦慮情緒,深怕自己錯過下一檔飆股,但因為怕追高,希望找「還沒起漲」的標的,而類似的場景,我們在2023年「AI狂熱」早已經歷過。

當然我相信市場一定還存在被低估或漲勢受阻的營建股,但這種股票買了就一定會漲嗎?你如何判斷行情在半山腰,還是即將走入尾聲呢?

讓我們換個例子吧!

假設我們眼前有本來就很貴的高級車、因漲價而變貴的普通車,以及漲價但保養得還不錯的中古車,已經年久失修因此價格超便宜的報廢車,你會選哪一款車?

你會因為便宜就買報廢車嗎?也許會,但我相信多數人會基於需求與自己能接受的價格帶來作選擇,而股票也一樣,不宜僅因為看到整個族群都漲翻天,就不考慮公司基本面與估值合理性貿然買入,這種作法可能會讓自己承擔不必要的風險。

當讀者詢問我這個問題時,我都建議先「找回自己的主動權」,也就是不要被市場逼著買股票,而是去思考「有沒有其它更好或市場忽略的機會」,而後者根據我自己的經驗,投資報酬率未必會比較差,畢竟資金會輪動,就像一年前應該沒有任何投資人會想到營建股能這麼飆。

讓我們把視角拉回2023年上半年,當時飆漲的是生技、軍工、車用,如果你沒跟上,但把資金拿來佈局有長期增長性的重電、水資源,或是當時受到政策強力打壓,氣氛低迷、房地產市場量縮價跌的營建股,現在的結果會是如何呢?

資料來源:HiStock

資料來源:HiStock


所以我個人的策略仍會選擇「逆市而行」(反市場),手上持有的營建股逢高分批停利,賺到的資金則拿來佈局低基期,有復甦可能性的標的,例如先前分享過的「潛力股短評|迅得(6438)會不會是最便宜的先進製程/先進封裝設備概念股呢?」、「發掘潛力股|市況越差,擴產越狠的戶外鞋之王|鈺齊-KY(9802)」、「私藏定存股|正在轉大人的「鍋貼王」懷抱著美國淘金夢,但你真的認識它嗎?|八方雲集(2753)」、「潛力股短評|根據最新公開說明書資料重評遠雄港(5607)及個人操作檢討」、「發掘潛力股|負重前行的原料藥廠,CDMO的明日之星|台耀(4746)」,我認為仍值得關注。

當然「賣飛」的痛苦指數也不低,可是這一路走來,至少我賺得「心安」、「理得」,過程是舒服的,並掌握著自己的節奏。



※ 美債還能買嗎?我的建議是…

圖片來源:梗圖產生器

圖片來源:梗圖產生器


有很多投資朋友會私訊問我關於投資美債,特別是美國政府長天期公債的看法,因為真的太常問了,加上最近美債殖利率上升,相關問題又多了起來,想想還是直接寫一篇分享個人看法。

  • 美債判斷走勢困難

美國20年期公債殖利率為4.72%,部分市場參與者認為美債是安全資產,此時投資可以穩定領取4.72%的利息,如果美債價格上升,還可以賺價差。

資料來源:財經M平方

資料來源:財經M平方


確實債券持有到期可以拿回本金,且期間可以穩定每年領取4.72%的利息,有保本、賺取利息的屬性,但問題就在於「賺價差」這件事情有其不確定性,會受到美國經濟、債務可持續性、公債發行量與需求、貨幣及利率政策等影響,如果我們把「賺價差」這件事情納入考慮,反而會過於一廂情願。

例如近期美債殖利率再次飆升就是一例,原因在於通膨具有黏性,且美國經濟仍相當穩健,導致市場對於降息預期大幅下修,以TLT(iShares 20年期以上美國公債ETF)為例,價格今(2024)年初又再下跌超過8%,對照台股或美股的火熱,美債投資人其實損失不少機會成本。

raw-image


如果你對於美債的未來走勢判斷有信心,或是認為自己能正確判斷美國經濟、聯準會政策、通膨等總體經濟方向,相信自己債券利息與價差都賺得到,那就可以放膽投資;反之,如果你只是人云亦云,覺得美債一定可以保本、保息、保價差,那就要多斟酌了。


  • 股若優於債將產生機會成本

今週刊曾經訪問過傳奇投資人Peter Lynch的股債投資價值的看法,他的說法如下:

美國十年期國庫券的收益率低於4%,比S&P500指數報酬率來得低。自從第2次世界大戰以來,S&P500企業的每股盈餘成長率,平均可達17%,雖然經歷了衰退,但是平均仍有這樣優異的表現,此外,你還可獲得2%至3%股利。債券在1982年時,政府公債提供15%的利息,這在當時股票報酬普遍表現不佳時,特別顯得有競爭力。不過,在我的經驗當中,債券投資價值超過股票,也就只有在這一時期。


他的說法很直白地道出股票與債券兩種投資工具在長期平均報酬率上面的差異,這倒不是說債券沒有投資價值,而是如果投資債券想賺價差,結果卻不如預期,還會產生機會成本,這也是需要考慮的。


  • 建議將債券作為資產配置的一部份

如果投資人對股票的波動性與風險相當在意,希望配置債券,那我會建議回到資產配置的角度思考,按照自己設定的比例配置一部份的債券,並定期進行再平衡,這樣比較能抱得住,且會發揮減緩波動、提高風險調整後報酬的效果。


--

總之,「美債」其實再度給投資人上了一課,所謂的「投資」並不存在確定性高、無風險且高報酬的「白吃的午餐」,因此當你看到這樣的機會並顯出貪念,很有可能受傷的會是你自己。


假設我真的有投資長債,那也會是基於「資產配置」的考量,如果我真的要做價差,我反而會考慮找時機投資TMF(每日三倍做多20年期以上美國公債ETF),但心態上會像是抄底或投資槓桿工具,不會存著「買保險」、「保本」或「高股息ETF」的心態。




※ 星巴克($SBUX)股價一夕回到解放前,出了什麼問題呢?談中國「消費降級」

星巴克($SBUX)5月2日當天股價大跌15.88%,創近2年以來新低,回到2022年的低點,市值一夜蒸發超過新台幣5000億元。


股價重挫原因之一,在於中國市場銷售額衰退11%,這意味著公司的跨國發展策略與成長願景被破壞,評價遭到市場強制修正。

這裡需要了解的是,星巴克在中國市場定價不算便宜。根據日經中文網的報導(連結在留言區),中國每日平均收入可以買6杯星巴克拿鐵,韓國則可以買27杯,日本也可以買21杯,因此當中國正處於「消費降級」階段,人民開始縮緊荷包,不再追求更多設計空間與氛圍質感的附加價值時,星巴克的銷量自然下滑。

資料來源:日經中文網

資料來源:日經中文網


我們可以在這段描述中窺見中國「消費降級」的現象並思考可能的受惠者。

陳曦曦說她不再購買星巴克的咖啡,而是根據「誰便宜我就喝誰」的原則在瑞幸和庫迪之間做出選擇。她以前總使用昂貴的日本爽膚水,但現在改用價格便宜了90%的中國品牌。她也不再去「維多利亞的祕密」購買胸罩和內衣,而是選擇每件售價約20元的不知名品牌。


換言之,撇開高階商品或奢侈品這種定位及客群截然不同的產品,一般中國消費者更傾向在「同質品」或「相似品」當中尋找「低價」,或是在「同價品」當中尋找「高質感」或「高附加價值」,其實這正是「M型社會」的特徵。

另外數據面也可以看出中國消費者的狀況,下圖可以看出中國消費價格成長低迷,且消費者更不願意在食品、菸酒、交通、通信上花費,導致價格陷入通縮,但衣著、教育文化娛樂、醫療保健的需求看起來相對穩健,顯示民眾花費的傾向分化。

資料來源:中國國家統計局

資料來源:中國國家統計局

資料來源:中國國家統計局

資料來源:中國國家統計局


回到星巴克,實際上「消費降級」這個狀況也不是星巴克獨有,瑞幸1Q24單店營收也出現下滑,對應目前瑞幸正在縮減其每週9.9元咖啡優惠的促銷規模,顯示「促銷變少,業績就變差」的現象,這其實更多是反應當前中國民眾的消費力已大不如前。

當店家變多,整體市場卻萎縮,陷入「價格戰」看起難以避免。

「邏輯投資」懷疑美食-KY(85度C)在中國地區也面臨類似困局,儘管公司努力調整門店,希望汰弱留強,但我想在市場規模縮減的情況下,成效恐怕有限,而這也會拖累公司在美國展店方面的努力。

對照八方雲集(專欄介紹請見:私藏定存股|正在轉大人的「鍋貼王」懷抱著美國淘金夢,但你真的認識它嗎?|八方雲集(2753))早早結束中國事業,專注台灣與美國的新成長曲線發展,後者得到市場關注的機會應該會更多一些。


那星巴克是否就沒指望了呢?

這要看星巴克的應對策略,「邏輯投資」希望星巴克能維持既有品牌定位與空間氛圍的經營模式,不要陷入被動跟中國同業打價格戰,雖然業績短期一定受挫,但長期仍能站穩中國高階品牌咖啡市場,並有機會在各國經濟重拾成長的背景下,重回成長軌道,畢竟真的要比「內捲」,我不認為星巴克會是中國同業的對手,但要中國品牌做到星巴克的品牌定位,那也是相當不容易的一件事。



※ 潛力股資訊總整理(截至20240509)

資料來源:自行整理

資料來源:自行整理

  • 八貫、凱撒衛、新美齊、台耀、迅得、意德士、威宏-KY、鈺齊-KY已公告4月營收。
  • 八貫、凱撒衛、台耀、遠雄港、達麗、迅得、鈺齊-KY已公告1Q24財報。
  • 因財報資料量較大,需要花時間整理資訊,會結合週報陸續追蹤。


本週追蹤潛力股:八貫、凱撒衛、台耀、迅得、意德士、威宏-KY、鈺齊-KY


歡迎付費訂閱解鎖更多價值內容
本篇內容共 347 字、5 則留言,僅發佈於邏輯投資-發掘投資機會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邏輯投資」發掘潛力股、營建股、定存股與冷門股,分享投資觀念、市場觀察與潛在風險,歡迎訂閱作者的投資專欄,每個月只要一個便當錢(99元)就能支持作者持續發掘投資機會,降低「韭菜率」,跨越投資痛點!📈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半導體ETF 00891 與 00927 選股邏輯與投資策略佈局平凡的日常生活,就是煩惱三餐要吃什麼?有時候每天吃一樣的東西很膩,小茹很喜歡吃炒飯,光是炒飯的種類就有二、三十種,而小茹最愛的炒飯前2名,什錦炒飯、蝦仁炒飯,這2種炒飯相同的特色就是都有海鮮,只是什錦除了海鮮外還有肉絲,身邊海鮮控兩者我都愛吃。 接下來的文章要介紹的這2檔半導體ETF,基本上也有一
Thumbnail
avatar
江小茹
2024-04-18
【活動推廣】邏輯投資X金融人類學徒X摩股史塔克限時活動開跑! 由於追蹤我的朋友大多對投資理財感興趣,甚至部分的人將交易作為生活重心,所以今天要跟各位朋友分享一個很棒的活動資訊: 目前邏輯投資、金融人類學徒以及小弟等 3 位方格子作者,各選出了 3 篇原本是會員限定的文章,將在 3/26~4/1 限時免費公開!歡迎各位朋友快來認識這些作者,並把握機會閱
Thumbnail
avatar
摩股史塔克
2024-03-27
臺股 AI ETF 挑選邏輯與投資建議本篇將討論目前臺灣股市中AI ETF的挑選邏輯和投資建議,包括成立年限、受益人數和持有成本等要素。並提供三檔 ETF 的選股邏輯和投報率的分析。最後,針對此類型ETF的特性提出投資建議和注意事項。
Thumbnail
avatar
M大_峰谷之間
2024-01-17
長期投資要避免的邏輯錯誤連小學生都能暴打陸港股投資人一頓
Thumbnail
avatar
雪球滾滾-兩岸觀察家
2024-01-16
我看懂你的邏輯投資週報了我看懂你的邏輯投資週報了、原則上、你非常的厲害 包含你所推的潛力股我也一直在研究了
avatar
知識如金
2023-11-19
成功投資講求的是邏輯股票市場總是充滿詐欺、謊言、且所有參與其中的人很多都是來者不善(超派),包含財團、法人、公司派、大戶、中實戶(尤其是短線投機客)、以及幼幼班散戶。而大家能看到的資訊,通常也都是新聞媒體大力放送需要吸睛的材料(大多客觀陳述事實的內容不會有流量),而這些內容多數都有7分真再加上一些渲染、臆測的話術,還有
Thumbnail
avatar
凱斯
2023-10-30
投資股票的邏輯人不理財, 財不理你, 物價日益高漲, 現在錢放銀行定存, 被通膨怪獸吃掉, 每個人都希望靠投資股票獲利, 投資股票的硬道理究竟為何?
Thumbnail
avatar
侃侃而談天天侃
2023-09-27
房產投資停損的邏輯二零二三年一月三十一日,星期二。天氣: 這陣子必須冷靜的是處理留在安大略的出租屋的買賣。昨晚我帶艾瑞克回家後,不久對他說:「四十八萬五,三月底交屋,你簽了嗎?」在銀行櫃台工作一整天累得像狗的他,躺在床上回:「簽了。」這一簽我們的「潛在」損失是加幣十萬四千塊(約台幣兩百三十四萬)
Thumbnail
avatar
佩格澀思
2023-05-01
分析高手:邏輯投資分析高手:邏輯投資 今天,讓我來介紹我們KOL裡面的基本分析高手:邏輯投資,他跟老爹一樣是方格子跟FB都有的,很強的喔,讓我們來看看邏輯投資的輝煌歷史。 方格子是一個非常受歡迎的投資理財博客,而其作者邏輯投資更是深受廣大投資者的喜愛和敬仰。邏輯投資的文章精深淺顯、內容豐富、理論與實踐結合得非常緊密,
avatar
可轉債老爹
2023-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