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棕昌 這裡可以分兩個層面來思考,一塊是美國龐大的債務,希望賺美國錢(貿易逆差)的國家來協助分擔,並透過關稅來施壓,但美國達到目的後,或許就會鬆綁對這些國家的關稅稅率。
另一個層面則是美國政府高層有的人過度迷信「自動化」,認為勞力密集產業美國未必不能做,但以NIKE為例好了,他的強項在於品牌塑造、設計、廣告行銷,根本不可能自己跳下來做製造生產,那是完全不同的領域,而NIKE的供應鏈是否願意到美國設廠,說實話如果可行早就過去了,製鞋業者都說自己賺的是管理財,也就是原料成本、勞力成本跟報價的控管,這些在美國都沒有優勢,除非NIKE願意大幅度讓利給供應鏈,但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不妨將關稅當作美國談判的籌碼,美國政府當然希望製造業回流,但不同製造業的回流條件不同,最終產業會慢慢找到新的平衡,但我預期製鞋、紡織業仍不會考慮到美國設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