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花最少時間閱讀完的一本書,當初是看到”瓦基”在部落格中分享這本書的心得,也經常和朋友談到底層邏輯的一些概念,所以前一陣子去誠品買了這本書,讀完後雖然有部分的內容不太認同,但大部分的架構和闡述的道理都言之有物,也讓我對於事情的發生和走向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本書作者會先講述一個道理後套上生活上的例子,其中包含職場的瑣事、家庭中常發生的一些小故事來佐證他的道理,我認為遇到事情的時候我們都應該暫停下來,然後以不同的角度視野思考看看,或許你從不同角度切入你會發現箇中道理,接下來我稍微介紹我有收穫的章節
PART 1 選擇的智慧,我們人生都是由每個不同的選擇築成的,你選擇朝九晚五還是成為自由的工作者,領多少薪資報酬,什麼樣的生活模式,但這只是第一層智慧,作者另外提到第二層智慧-定力,第三層智慧-博弈。
PART2 思考問題的底層邏輯,我特別想要提出作者講到一個調節迴路的概念,也就是因果輪迴的概念,總是需要正負二極化的調節才能讓世界平衡,舉例: 新創公司不需要管理,只需要不斷創意、改變就可以有大幅度的成長;而當你組織越來越擴大,你就需要很多系統、制度、管理,必須有一個迴路系統去調解,才可以避免這間企業失控,類似物極必反的概念
另外有一個數學邏輯統計的概念讓我對職涯有不一樣的選擇,深耕一個領域比較難做大成功的事情>嘗試多個領域,作者以數學統計的概念,重複做14次你的成功機率就高達95%,若你想在20個領域達到成功你至少得嘗試299次,中間許多理論的解釋這邊就不多贅述
PART3的個體進化的底層邏輯,時間邊際效應越小的事情收益會越大,從事上班族或是以工時為計算薪資的就是做多少時間領取多少報酬,而你能建立一套不需要花很多時間卻可以不斷提高收益的事情就越能成功,舉例: 拍影片、線上課程建立、音樂歌手。另外作者提到關於工資、獎金、股權、價值觀等等的利益分配模式都讓我點頭如搗蒜
PART4講到社會進化的底層邏輯,講到企業的經營從利益共同體、事業共同體、到最後的命運共同體,從個人角度延伸與企業主的合作關係,我們初踏入職場時的心態以利益共同體為主,不同形式的合作關係衍生出不同的收益狀況
社會協作的底層邏輯也講述到掌握稀缺資源,就擁有財富分配權,勤勞者就能得到財富嗎?工作越勤奮就越可以達成成就嗎?其實掌握餐廳販賣的價格取決於房東的租金!?年輕員工進入職場就該思考是否擁有稀缺的能力?稀缺的資源?稀缺的行業等等
這本書的含金量真的很高,我認為整本重點有超過2/3,所以有興趣的人一定要找來看,目前繼續看《底層邏輯2》,嘗試看完一篇就寫一點心得,因為裡面內容要全部看完後輸出確實有點困難,作者提到這本書看完最重要的三點:
1. 拋棄過去經驗,不要輕易下結論,懷著空杯心態看問題
2. 運用 假設-驗證-結論-調整
3. 不要被利益、立場左右,就事論事
洞察事物本身的能力很重要!讓我將來在職場或是生活中遇到事情後都能暫停一下以不同的角度再次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