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層邏輯(16)-系統思維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閱讀分享


書名:底層邏輯 1主題:系統思維-洞察本質的底層邏輯


重點摘要

1.只有理解關係與關係背後的規律,才能在複雜的系統中理解現在。

2.商業模式就是利益相關者的交易結構。

3.帶上系統思維的眼鏡才可以看透事情的本質。

  1. TIPS
  • 這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被規律使用著,已用一種較做系統的方式存在著。
  • 要素是系統忠看的到的東西;關係是系統中看不見的東西;要素之間互相作用的是規律。
  • 所有的戰略,都是站在未來看今天。

我的想法

系統=要素 x 連接關係這句話是在洞察本質這一節提到的一個公式。系統思維需要我們主動去理解關係與關係背後的規律,我們才有辦法在系統中理解現在。文中作者有提到商業模式就是利益相關著的交易結構,我們在提供服務的時候除了需要思考到用戶思維及產品思維。我們還需要在提升一個層次觀察交易結構的變化,就像現在外送越來越多,辦公室人員現在已經不走出辦公室用餐了。因為外送導致交易結構改變,如果我們非常迅速的觀察到這個改變,這就是一個機會。我們可以不需要離辦公大樓近的地方,因為現在的餐點都直接送上門了。距離辦公大樓有一點距離,我們可以減少房租的支出,同樣品質的菜品我們就可以做到比別人便宜,或者可以增加附餐或量,進而增加競爭力。

假設我們外送的訂單越來越多,線下占比越來越少時,我們可以增加廚房的空間進而提供產能。而在大樓旁邊的街邊店鋪生意有可能會變差,老闆會改善用戶思維或者產品思維。只要方向不對,努力就會白費。因此我們要帶上系統思維的眼鏡來看透事情的本質,看到交易結構變化才能夠認清當下的處境進而挽救自己於困境之中。

系統思維我們也可以應用在學習之中。

首先我們要理解學科間的聯繫: 讓學習不再是孤立的學科學習,而是理解各學科之間如何相互影響和相互依賴。接下來要掌握學習的規律: 每個學習過程都有其固有的規律和模式。我們可以透過系統思維識別及理解這些規律,從而更有效地組織學習內容,提高學習效率。發展批判性思維:我們不僅要問“是什麼”,還要問“為什麼”和“怎麼樣”。這種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有助於我們理解概念背後的原理,而不是僅僅停留在表面。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學習中運用系統思維,可以幫助我們在面對複雜問題時,能夠從多個角度和層面進行分析和解決。這種跨學科的思考方式對於未來社會的問題解決者來說至關重要。最後就是讓我們可以應對未來變化: 隨著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變化,未來所需的知識和技能將會不斷變化。系統思維的訓練可以幫助我們適應這些變化,因為我們學會了如何學習,而不僅僅是學會了知識。透過系統思維發展學會如何學習,進而增進自己。

點網址會比較好閱讀 https://hunghanzhijing.com/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普普文創-avatar-img
2024/02/17
發展批判性思維,很不錯的想法,在我來說就是透過觀察、了解、分析的過程。
avatar-img
人生實踐室
17會員
70內容數
你的實踐室 商業內容分享 行銷流程化,流程模組化 讓AI做你想做的事,增加工作效率 TPG=Thrive prompt growth AI語法,驅動自我蓬勃成長
人生實踐室的其他內容
2025/04/13
今天早上,我去平常吃的那間早餐店。 還沒開口點餐,阿姨就邊翻蛋餅邊說:「一樣嗎?」 我笑了一下,點點頭,沒多說什麼。 拿到早餐,付完帳之後,在上班的路上忽然感覺心裡其實有點被戳到。 不是因為阿姨說錯了,而是那句話好像提醒了我一件事:我真的,很久沒改變過什麼了。
2025/04/13
今天早上,我去平常吃的那間早餐店。 還沒開口點餐,阿姨就邊翻蛋餅邊說:「一樣嗎?」 我笑了一下,點點頭,沒多說什麼。 拿到早餐,付完帳之後,在上班的路上忽然感覺心裡其實有點被戳到。 不是因為阿姨說錯了,而是那句話好像提醒了我一件事:我真的,很久沒改變過什麼了。
2024/03/28
當孩子開始有越來越多的學習任務時,家長可以運用SMART工作法和番茄鐘技術,幫助孩子設定目標、管理時間並自我激勵,進而提高寫作業與學習的效率。本文章介紹了怎麼做以及如何應用這兩個方法到孩子的學習過程中。
2024/03/28
當孩子開始有越來越多的學習任務時,家長可以運用SMART工作法和番茄鐘技術,幫助孩子設定目標、管理時間並自我激勵,進而提高寫作業與學習的效率。本文章介紹了怎麼做以及如何應用這兩個方法到孩子的學習過程中。
2024/03/21
這篇文章介紹了SMART原則,即具體、可衡量、可達成、相關聯、有時限的目標設定方法。它提供了一系列問題和建議,幫助讀者設定具體、可衡量且可行的目標,並鼓勵分解大目標成為小目標。文章討論瞭如何訂立實際標準、將目標與個人價值和生活訴求聯繫起來,以及如何設定期限以破除惰性。
2024/03/21
這篇文章介紹了SMART原則,即具體、可衡量、可達成、相關聯、有時限的目標設定方法。它提供了一系列問題和建議,幫助讀者設定具體、可衡量且可行的目標,並鼓勵分解大目標成為小目標。文章討論瞭如何訂立實際標準、將目標與個人價值和生活訴求聯繫起來,以及如何設定期限以破除惰性。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這本書是一本商業理財/職場工作術的書,通過深入探討底層邏輯,希望幫助讀者更好地瞭解社會和人生,提供了許多具體的建議和見解。
Thumbnail
這本書是一本商業理財/職場工作術的書,通過深入探討底層邏輯,希望幫助讀者更好地瞭解社會和人生,提供了許多具體的建議和見解。
Thumbnail
《給孩子的商業啟蒙》是一本不僅僅是商業啟蒙,更是一本讓孩子預先學習世界運行邏輯指引書的著作。透過引導性對話,作者讓孩子從中進行思辨,真正實踐高效溝通不說教的理想,從中讓孩子知道原來社會運行的本質、邏輯、思維是什麼。整本書涵蓋了本質篇、邏輯篇和思維篇的精華重點,給予讀者深刻的啟發和知識分享。
Thumbnail
《給孩子的商業啟蒙》是一本不僅僅是商業啟蒙,更是一本讓孩子預先學習世界運行邏輯指引書的著作。透過引導性對話,作者讓孩子從中進行思辨,真正實踐高效溝通不說教的理想,從中讓孩子知道原來社會運行的本質、邏輯、思維是什麼。整本書涵蓋了本質篇、邏輯篇和思維篇的精華重點,給予讀者深刻的啟發和知識分享。
Thumbnail
有關企業與員工之間財富分配的討論及相關策略,並分析供貨、定價、邊際交付時間等商業行為相關議題。
Thumbnail
有關企業與員工之間財富分配的討論及相關策略,並分析供貨、定價、邊際交付時間等商業行為相關議題。
Thumbnail
作者是中國的商業顧問劉潤,他在這本書教大家如何思考世界運作背後不變的「底層邏輯」,讓大家可以運用在不同環境及情境中。 邏輯是大腦的運算路徑,邏輯之間沒有對錯。本書用很多例子去講述「底層邏輯」的觀念👇🏻 1️⃣個人層面的底層邏輯 ➿每個人的心中應有三種對錯觀:法學、經濟學家、商人
Thumbnail
作者是中國的商業顧問劉潤,他在這本書教大家如何思考世界運作背後不變的「底層邏輯」,讓大家可以運用在不同環境及情境中。 邏輯是大腦的運算路徑,邏輯之間沒有對錯。本書用很多例子去講述「底層邏輯」的觀念👇🏻 1️⃣個人層面的底層邏輯 ➿每個人的心中應有三種對錯觀:法學、經濟學家、商人
Thumbnail
去年已閱讀了《底層邏輯》,整本書也是貼滿了標籤貼,值得閱讀的一本。 底層邏輯2,用了很多數學計算公式來讓我們知道萬物運作的本質,並運用於商業模式上,讓創業者在創業的路上提高成功的機率。我覺得這本書需慢慢細讀,作者劉潤的舉例也盡量很淺白易懂,因為大部分的人對數學總是害怕。雖然不需要懂其中計算方式,但
Thumbnail
去年已閱讀了《底層邏輯》,整本書也是貼滿了標籤貼,值得閱讀的一本。 底層邏輯2,用了很多數學計算公式來讓我們知道萬物運作的本質,並運用於商業模式上,讓創業者在創業的路上提高成功的機率。我覺得這本書需慢慢細讀,作者劉潤的舉例也盡量很淺白易懂,因為大部分的人對數學總是害怕。雖然不需要懂其中計算方式,但
Thumbnail
本文強調人生如同商業模式,核心在於能力、效率和槓桿的結合。成功需明確目標、選擇適合工具及方法,並有效利用團隊、產品、資本和人脈槓桿。書中鼓勵追求高效勤奮,並透過刻意練習及時間管理提升自我,強化個人影響力,實現目標。
Thumbnail
本文強調人生如同商業模式,核心在於能力、效率和槓桿的結合。成功需明確目標、選擇適合工具及方法,並有效利用團隊、產品、資本和人脈槓桿。書中鼓勵追求高效勤奮,並透過刻意練習及時間管理提升自我,強化個人影響力,實現目標。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人生等同於一種商業模式,成功依賴於能力、效率和槓桿的結合。反思微軟加班文化,強調在追求高效勤奮時需平衡工作、健康與家庭。作者提倡「刻意練習」,同時警示勤奮應在個人承受範圍內,以保持生活的全面性和意義。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人生等同於一種商業模式,成功依賴於能力、效率和槓桿的結合。反思微軟加班文化,強調在追求高效勤奮時需平衡工作、健康與家庭。作者提倡「刻意練習」,同時警示勤奮應在個人承受範圍內,以保持生活的全面性和意義。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