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來場充電之旅,雖然舟車勞頓從南部到台北蠻疲勞的,不過能有機會透過不同的場域聆聽跨產業的厲害人們在台上侃侃而談是件很棒的事,也特別欣賞那些口條流利、邏輯清晰、咬字清楚的講者,總是喜歡和那些強我幾十倍的人聊天,也很感謝女友陪我一起到北部學習新知!
TFT 第十二周年的展覽,去年就有參與展覽的部分,今年就報名了跨界對談的活動,這種高能量的演講有免費真的是很佛。今年的主題是: 〈這題很重要,考試不會考〉,回想國小國中高中階段,最常聽到老師說: 「這題很重要喔,用螢光筆畫起來」 「這題要打星號喔,要注意可能會出現在段考中」諸如此類的話在你我學生生涯中肯定有聽過,甚至是回想起來國中的表演藝術、美術課、體育課會被借去考試 (現在這方面我相信少了很多),而每個階段畢業後都發現…靠!以前學校怎麼都沒有教!從國小開始,到大學畢業都沒有教,出社會後讓年輕人跌跌撞撞,雖經過碰撞後的成長果實是很甜美的,但不是每個人都有餘裕或是資源的,若能少走些冤枉路會更好。
出社會後發現,學校沒有教投資理財觀念,如果家裡沒有金礦,也沒有存錢觀念,甚至是投資概念,在這個時代會很辛苦,現在物質欲望透過社群媒體的渲染越來越高,在這消費主義的社會中,生活越來越辛苦,當你意識到才發現什麼都不會,想要去自學時卻發現網路各式各樣資訊,亂了套反而會讓情況更糟。學校沒有教人際關係的維持,包含男女異性間的相處,怎麼尊重對方,表達愛慕之情以及尺度的拿捏;職場向上向下的溝通協調,新鮮人該如何表達意見、提出問題,向他人請教問題….遇到才知道居然都不會,更慘的是連自己問題都不知道。還有太多太多…如: 良善、尊重、冥想靜心、跨文化的理解、公民議題的參與、看懂大局觀等等,我共參與了前三場跨界對談。
第一場為《知難不退!成為公共議題局內人》,有三位主持人+一位主持人,分別是《報導者》的李雪莉營運長。年輕人不該只看社群媒體、短影音,或是只看標題新聞,報導者會深入一個議題,並透過長時間的訪談、追蹤、確認事實並表達出來,不用聳動的標題來吸引你的眼球,而是透過5年10年去做深入的研究,雪莉講到: You are what you eat. You are what you read, 點閱是一種運動,不要被所謂的標題黨影響,你所吸收的東西會影響未來十年的ㄧ些行為,這是一種腦力激盪的運動,認真做一個深入報導是需要好幾年的,以前我聽過一段話是眼見不一定為憑,你看的新聞都不一定是真的,更何況是草率寫完的一篇。放棄演算法帶來的利益,純粹認真寫故事的人少之又少。
第二位是 臺灣青年民主協會理事長 張育萌,從國中開始到現在不斷投入許多公共事務領域,並透過自身的力量發聲,我引用他講座中說的一段話: 永遠不要覺得任何一個微小的行動是微不足道,透過時間推移會造成很大的影響力,你可以從生活中找到一個小夥伴,一起前進,同時他講到大陽花學運、反送中等等議題時引言唐鳳說過的一句話也很棒: 沒有人喜歡被說服的,跟別人溝通需要傾斜一點,雙方都需要傾斜一點,你如果都站得很筆直沒有用,溝通很重要的是互相信任。27歲與我一樣的年紀卻參與各種公共議題我覺得很優秀。
最後一位是TFT第九屆校友 陳美儀,他提到二年教學過程中的酸甜苦辣,並且鼓勵學生參與公共議題,並提醒孩子 不知道答案也沒關係,不是一個人做很多,而是一群人做一點點,去享受造浪的過程,珍惜現在的問題,讓你的問題多停留一陣子。
第二場為《都幾~選擇不一樣的自己?!》,分別是一位TFT任教老師- 廖偉丞、Youtuber 張藝、TFT 策略合作專案經理-洪素梅,這場我認為是個很好的組合,素梅是一位從體制內退休的校長,從導師、主任、校長都當過,現在是TFT策略合作專案經理,也是一位媽媽,而他孩子的年紀也是另外二位講者差不多的年紀。
偉丞表達的很真實,是Z世代年輕人剛出社會的心聲,想要付出貢獻給孩子們,但又面臨到社會的種種不公,包含體制內的ㄧ些守舊的制度,也很敢於表達challenge自己的想法,可以讓底下的年輕人有共鳴並討論,我若有徵選上或許也會這樣?!
張藝勇於表達自己的價值觀,她認為現在的我們害怕太多了,先勇敢去嘗試後再來想結果,並且能透過另外二位講者的言論做出省思討論,是我覺得很棒的地方,能在自媒體中脫穎而出 又願意分享真的很棒。
而素梅完全就是校長的角色,我特別欣賞退休後還是繼續在這社會貢獻自我的人,不是金錢考量而是那些想要付出想要好的心情,她講述到過去帶學生不同課程體驗的方式,看的出來她是一位很認真很努力,並不是為了特定報酬而去做的人,而高敏感的她甚至在過去當導師時,遭到同事說 「你太認真了吧?有需要這樣累壞自己嗎?」,而那認真並不是誇獎,而是帶有貶抑的嘲諷,我引用素梅說的一段話 「認真努力工作可以讓你趨近於成功,但我想先請你定義什麼是成功?所謂普世價值的成功對你來說是什麼?」她那溫暖的聲音確實感動了我,就像一個媽媽能很溫柔地看著另外二位演講者,她也鼓勵年輕人多去嘗試追逐自己想做的事情,但要設定停損點。對於孩子你只能陪伴跟愛。
第三場講座為《「職場忙內」初入職場也能發揮影響力!在NGO、企業有差嗎?》主講人之一是 劉伯玲,目前任職於ASML 臺灣暨東南亞人資資深總監,雖然是職場年資較為長的前輩,不過我認為她對於職場新鮮人有很多建議,回應到第一場講座,伯玲也講到:「溝通之前最重要的是信任,若沒有信任那溝通是無效的」,讓我發現生活周遭中許多人際關係中為什麼會無法溝通?除了語言隔閡外(現在都有各種語言軟體),因為我們在對話前雙方根本就沒有信任,反推在職場中,身為社會新鮮人,你是否足夠信任新人、信任部屬、信任上司主管等等,如果帶著濾鏡去溝通那永遠都無法達成有效的共識。「身為忙內,如何貢獻自己的共融領導力? 你要相信自己的獨特性,你絕對有對於團隊有助益的地方」伯玲這樣說到,而基本上你的主管是怎樣的人,你就是怎樣的人,我用我的想法更加延伸是,當你浸潤在一間公司時間一段時間後,不知不覺你的言行舉止會非常像所有人,所以一個企業文化建立的過程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也說到企業其實都會做ㄧ些員工投入滿意度調查、顧客滿意度調查,其實數字只是開頭,後續的溝通協調更為重要,讓我回想去過去在大潤發很常做這些調查,但我們似乎是為了數字而做,而忽略透過調查可以真實與員工長官互動,但回到前面說的,”信任”的重要性。
第二位主講人是簡慈瑄,她目前是Hahow 內容創作經理、過去是TFT第八屆校友,生涯旅程不斷跨領域的學習,我認為是一位能力很強的人,雖然不認識,但其實如果你把每段旅程很有系統串聯一起是很棒的,我反而認為1-3年的更換工作是很正常的,反而你待在同一個領域太久變成你有點難以跳脫框架,所以慈瑄講到 「串聯和節點的重要性」,有點像是Steve Jobs 說的 ,關於connecting the dots,並且是軟性以及硬性的能力,她特別提到在執行TFT教職工作時,她透過讓每位孩子找到自己適合的領域上台教課,也就是所謂的「小老師任務」,所謂的領導力並不一定要某一種職位的人,任何場域任何人都可以發揮領導,這就是所謂的”共融領導力”,最後慈瑄說到培養共融領導力的第一步
多體驗
多聆聽
多複盤
做到這三點就是培養領導力的第一步,而我發現這場講座最後的Q&A的環節大家最熱烈的發問,大約有30幾個問題的發問,讓我知道大多數的年輕人對於職場是有很多疑問的,也是最在乎也最在意的,而大多數的議題都圍繞在職涯探索的可能性 or 如何達到好的職場溝通協調。
綜合以上的三場講座,很多道理你我都知,但是透過話語表達出來加上有講者互相的對話更激發了議題的火花,在這個VUCA時代( Volatility, Uncertanity, Complexity, Ambiguity),一切充滿不確定又複雜模糊的狀況,身心靈的穩定是更為重要,除了不斷謙卑地學習,並保持彈性和任性面對種種不確定你才可以過得更游刃有餘。而不斷提升的同時,我也期望將來有機會能向後輩學弟妹們交流分享,帶著善的循環讓每個人不斷進步。這次的活動讓我去年申請TFT完全不會後悔,而這將是我一生很棒的經驗,永遠不會忘的經驗,雖然短期內不會申請此計畫,但這顆小小的種子已經播種在土裡,期待有一天她可以長成茂密的大樹,照亮台灣的孩子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