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 龍德上師:了解戒律再來守戒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句義寶藏論》:「凡詆毀上師者,如何懺悔,亦必墮地獄。對上師發怒一剎那亦有無量的過失。」

所以,為什麼這個人要來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觀音山 中華大悲法藏佛教會)道場,我開設這樣的一個次第。

其實「三皈依」跟「四皈依」本質一樣。

有的人在正式受密宗的戒律之前,可以先學大乘的「三皈依」,有一個緩衝、有一個環境。

這個人受了三皈依,根基根本不成熟,卻爭著、吵著說:「我要報四皈依,你不讓我報四皈依,就是看不起我。我是不是長得比較醜?是不是沒比較沒有地位?是不是不是明星、政要?我是不是比較沒有錢?你不讓我皈依。」 開始想這些。

不要再去想這些!這講出來,嘴造業;心裡起這個念頭,意造業,只有讓自己業更重,而且同時你會覺得:「我現在三皈依,不能報四皈依......」起這些負面的念頭,證明你真的是沒資格。

爭著、吵著要報「四皈依」,報了以後再來犯戒,大有人在。

很多人不信佛就不信因果,你不信佛、不信因果,修學佛法都沒資格,更何況要修金剛密乘。

這些教言統統都是千真萬確的,你情何以堪? 看你造了多深重的罪業,所以這非常重要。


更多請見「觀音山 全球資訊網」

https://www.fazang.org/info/events.php

avatar-img
27會員
2.6K內容數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學佛修行的人,要懂得把握機會來修福修慧。因為學佛的慧命並不一定長長久久,有時候是很短暫,這與每個人結的佛緣有關。不管過去生結的緣如何,今生有幸接觸佛法,就要用心地深結佛緣。」修行主要是修福和修慧二類:孝順父母、布施供養、做利益他人等,屬於修福;念佛、拜懺、打坐、聽開示、讀佛經,減少煩惱,屬於修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上供是「桑煙供」,下施是「餗煙供」。「桑煙供」的煙供粉,一般裡面都有含松柏、松枝等助發陽氣、清淨場域、淨化、療癒作用的煙供粉(上供)。早上起來的時候,在自己家裡或在道場、寺廟,或房屋不論有沒有設佛堂,如果用「桑煙供」去熏香的話,會把一個夜晚裡面的陰氣、寒氣、濁氣統統淨化,以好的煙供氣場取而代
《西方極樂淨土祈願文》是 恰美仁波切開示的金剛句,非常適合末法的眾生來受持。末法時期,很多的災禍劫、天災人禍、疾病苦惱,每天都在發生,「人」實在要有一個究竟安樂的去處。我們在人世間受苦,受很多違緣、逆境的時候都會想:「這個受苦要受到什麼時候?什麼時候才是個頭?」就算人世間的苦暫時過去,也還沒
龍德上師《佛王誓約─虛空法心意伏藏甚深耳傳極樂淨土修持法〈法義教授〉》八種吉祥物亦稱八寶,代表佛的一切功德及法界一切奇珍異寶之總集,以八種吉祥物來供養上師三寶可以迅速圓滿福慧二資糧。如法地向諸佛菩薩供養八種瑞物可以獲得其相應的果報。
我在初學佛,遇到一個老禪師是這樣修行的。罵他罵得很難聽、講他很難聽的話,一直罵他......老禪師被罵的時候不敢笑,低頭:「對不起......阿彌陀佛......對不起......」被罵完了以後,人走了,禪師才笑。人家問:「法師你笑什麼?」老禪師說:「我想說他怎麼這麼厲害!專程撥一個時間在這
帝洛巴尊者開示:「不聽上師教言不會得成就。」上師跟你講這個,你這也不聽;上師跟你講那個,你也違背,常常貌合神離,嘴巴應承。現在手機傳訊息很多,手機上:「阿彌陀佛!弟子會改、弟子會精進。」然後沒照著做,徒增自己罪過。表面上,應承上師是一套,私底下自己「心」還有行為跟上師背道而馳,背離師教或
多修隨喜,隨喜讚嘆別人,不要見不得人家好,不要總覺得人家表現好、做善事,就對你有威脅 、超越你,讓你不能專美於前等。要隨喜讚嘆他,越隨喜他,你福報越大,最後大家都變成有福的人。什麼是「財神法」?就是念〈財神咒〉,讓世界上所有的錢都來到我一個人的口袋,叫「財神法」嗎?當然不是。「財神法」是希望
上供是「桑煙供」,下施是「餗煙供」。「桑煙供」的煙供粉,一般裡面都有含松柏、松枝等助發陽氣、清淨場域、淨化、療癒作用的煙供粉(上供)。早上起來的時候,在自己家裡或在道場、寺廟,或房屋不論有沒有設佛堂,如果用「桑煙供」去熏香的話,會把一個夜晚裡面的陰氣、寒氣、濁氣統統淨化,以好的煙供氣場取而代
《西方極樂淨土祈願文》是 恰美仁波切開示的金剛句,非常適合末法的眾生來受持。末法時期,很多的災禍劫、天災人禍、疾病苦惱,每天都在發生,「人」實在要有一個究竟安樂的去處。我們在人世間受苦,受很多違緣、逆境的時候都會想:「這個受苦要受到什麼時候?什麼時候才是個頭?」就算人世間的苦暫時過去,也還沒
龍德上師《佛王誓約─虛空法心意伏藏甚深耳傳極樂淨土修持法〈法義教授〉》八種吉祥物亦稱八寶,代表佛的一切功德及法界一切奇珍異寶之總集,以八種吉祥物來供養上師三寶可以迅速圓滿福慧二資糧。如法地向諸佛菩薩供養八種瑞物可以獲得其相應的果報。
我在初學佛,遇到一個老禪師是這樣修行的。罵他罵得很難聽、講他很難聽的話,一直罵他......老禪師被罵的時候不敢笑,低頭:「對不起......阿彌陀佛......對不起......」被罵完了以後,人走了,禪師才笑。人家問:「法師你笑什麼?」老禪師說:「我想說他怎麼這麼厲害!專程撥一個時間在這
帝洛巴尊者開示:「不聽上師教言不會得成就。」上師跟你講這個,你這也不聽;上師跟你講那個,你也違背,常常貌合神離,嘴巴應承。現在手機傳訊息很多,手機上:「阿彌陀佛!弟子會改、弟子會精進。」然後沒照著做,徒增自己罪過。表面上,應承上師是一套,私底下自己「心」還有行為跟上師背道而馳,背離師教或
多修隨喜,隨喜讚嘆別人,不要見不得人家好,不要總覺得人家表現好、做善事,就對你有威脅 、超越你,讓你不能專美於前等。要隨喜讚嘆他,越隨喜他,你福報越大,最後大家都變成有福的人。什麼是「財神法」?就是念〈財神咒〉,讓世界上所有的錢都來到我一個人的口袋,叫「財神法」嗎?當然不是。「財神法」是希望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一般凡夫所讚嘆佛陀的優點,包括各種好的外在威儀,都不過是「小緣威儀戒行」而已,這裡就直接引出佛陀認為佛法僧三寶有更為值得讚嘆的功德,而不是只是外在持戒、行儀莊嚴肅穆令人歡喜而已
學習佛法有兩個要點:第一是要常親近善知識,多聽聞正法(這是重在聽聞);第二是安穩如實地理解義理(重在理解)。如果多聞又能夠深刻瞭解真理的話,即使遇到任何困難,也不會再造作邪偽不正的行為了!」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可是在這三業裏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二、禪觀與念佛(觀/念二宗)之滅罪      如上所述,善導師的淨土思想,本疏與具疏、解義與行儀之中,關於「念佛與懺悔」的關係,可先分別探討,而後歸納一個總結。 (一)《四帖疏》     善導《四帖疏》中提及「懺悔」,多視為「修觀」的前方便[1];如定善義的「日想觀」,行者若「自見業障輕重之相
善導師-念佛與懺悔(象山慶24.3.23) 禪觀與念佛(觀/念二宗) 之滅罪      如上所述,善導師的淨土思想,本疏與具疏、解義與行儀之中,關於「念佛與懺悔」的關係,可先分別探討,而後歸納一個總結。 (一)《四帖疏》 善導《四帖疏》中提及「懺悔」,多視為「修觀」的前方便[1];如定善義的
Thumbnail
以往在宗教信仰上並無很明確的界線,認為不管是哪一種宗教,都是教人為善,以人為本。深信「萬法唯心造」,如果能夠心存善念,任何宗教都是有它存在的意義。
Thumbnail
皈依的最終目的,不是只為了能得到三寶庇護,等待三寶為我們安排一切的吉凶禍福;而是為了使自己最終能解脫輪迴,甚至證悟成佛。   皈依是學佛修行的起點,也可以說是進入佛門修行最基本的戒律。許多人一聽到「皈依」這個名詞,便以為只指一個儀式,其實這是指依止的心態。 本文摘要 什麼是皈依?皈依
Thumbnail
皈依佛門是學佛修行的起點,龍樹菩薩《大智度論》中提到,不論個人的因緣福報契應哪一個法門,信受皈依絕對都是佛門學習的第一課。皈依可以讓我們清除許多的障礙,賜給我們幸福安樂。教法中的「心臟」,答案無疑就是「三皈依」。
Thumbnail
您皈依了嗎?皈依是學佛修行的起點,無論是大乘、小乘、金剛乘,皆視「皈依」為基本之戒律。觀音山三皈依弟子必修七堂課,帶您深解皈依功德,改變命運,人生從此不同。 皈依是什麼?皈依的好處?皈依佛門要件。皈依需要吃素嗎?皈依佛門--東方德蕾莎修女。皈依感應故事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一般凡夫所讚嘆佛陀的優點,包括各種好的外在威儀,都不過是「小緣威儀戒行」而已,這裡就直接引出佛陀認為佛法僧三寶有更為值得讚嘆的功德,而不是只是外在持戒、行儀莊嚴肅穆令人歡喜而已
學習佛法有兩個要點:第一是要常親近善知識,多聽聞正法(這是重在聽聞);第二是安穩如實地理解義理(重在理解)。如果多聞又能夠深刻瞭解真理的話,即使遇到任何困難,也不會再造作邪偽不正的行為了!」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可是在這三業裏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二、禪觀與念佛(觀/念二宗)之滅罪      如上所述,善導師的淨土思想,本疏與具疏、解義與行儀之中,關於「念佛與懺悔」的關係,可先分別探討,而後歸納一個總結。 (一)《四帖疏》     善導《四帖疏》中提及「懺悔」,多視為「修觀」的前方便[1];如定善義的「日想觀」,行者若「自見業障輕重之相
善導師-念佛與懺悔(象山慶24.3.23) 禪觀與念佛(觀/念二宗) 之滅罪      如上所述,善導師的淨土思想,本疏與具疏、解義與行儀之中,關於「念佛與懺悔」的關係,可先分別探討,而後歸納一個總結。 (一)《四帖疏》 善導《四帖疏》中提及「懺悔」,多視為「修觀」的前方便[1];如定善義的
Thumbnail
以往在宗教信仰上並無很明確的界線,認為不管是哪一種宗教,都是教人為善,以人為本。深信「萬法唯心造」,如果能夠心存善念,任何宗教都是有它存在的意義。
Thumbnail
皈依的最終目的,不是只為了能得到三寶庇護,等待三寶為我們安排一切的吉凶禍福;而是為了使自己最終能解脫輪迴,甚至證悟成佛。   皈依是學佛修行的起點,也可以說是進入佛門修行最基本的戒律。許多人一聽到「皈依」這個名詞,便以為只指一個儀式,其實這是指依止的心態。 本文摘要 什麼是皈依?皈依
Thumbnail
皈依佛門是學佛修行的起點,龍樹菩薩《大智度論》中提到,不論個人的因緣福報契應哪一個法門,信受皈依絕對都是佛門學習的第一課。皈依可以讓我們清除許多的障礙,賜給我們幸福安樂。教法中的「心臟」,答案無疑就是「三皈依」。
Thumbnail
您皈依了嗎?皈依是學佛修行的起點,無論是大乘、小乘、金剛乘,皆視「皈依」為基本之戒律。觀音山三皈依弟子必修七堂課,帶您深解皈依功德,改變命運,人生從此不同。 皈依是什麼?皈依的好處?皈依佛門要件。皈依需要吃素嗎?皈依佛門--東方德蕾莎修女。皈依感應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