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7年,有一群牙周病學大師聚集在一起討論牙周病的診斷,對1999年以來我們使用的診斷方法進行修改。最重要的改變,莫過於把 “chronic periodontitis“ 與 ”aggressive periodontitis“ 的分類,整合為 ”periodontitis“。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在病理學和生理學的證據,並沒有辦法區分兩者屬於不同的疾病。因此,我們現在用的牙周病診斷就是2017年 world workshop 後所決定的。
雖然現在牙周病的診斷已經整合成 periodontitis ,但是針對不同的嚴重程度(severity)和進程(progression),periodontitis 底下多了 Stage 和 Grade 的分類。
Stage 分類的目的主要有兩個:
我們決定stage的分類主要是看 Interdental CAL at site of greatest loss ,我們會以口內牙周病最嚴重的牙齒進行判斷,如果是1-2 mm就是stage I,3-4 mm 就是 stage II,≥5 mm 就是 stage III 或 stage IV。
此時要注意,在決定牙周病最嚴重的牙齒,要排除掉以下原因所造成的:
那我們該如何區分 stage III 和 stage IV 呢?
此時,我們要根據 Complexity 來區分這兩者。從表格中,我們可以知道 stage IV 跟 stage III 相比,會需要進行複雜的全口重建,原因是因為:
這些原因會讓牙周病的治療變得更加複雜。
另外,關於 Extent and distribution,我們會根據PD ≥5 mm牙齒數量佔所有牙齒數量的比例,分成 Localized (< 30%) 或 Generalized (≥ 30%)。
Grade 分類的目的主要有兩個:
我們決定 grade 的分類的第一步,主要是看Primary criteria 。我們會先看患者有沒有5年追蹤的X光片(Direct evidence);如果沒有的話,我們就可以用 % bone loss/age (Indirect evidence)來判斷,此時的 bone loss 要看 vertical bite wing x-ray film 。在第一步的判斷之後,我們會先得到一個 grade。
第二步,我們要去看 Grade modifiers,也就是 Smoking 和 Diabetes。根據這兩個 risk factor,我們會進行 grade 的調整,通常會往比較嚴重的方向進行調整(例: grade B -> grade C)。
根據牙周病的嚴重程度和進程,我們可以下一個正確的診斷,進而決定相對應的治療計畫。
1.Tonetti, M. S., Greenwell, H. & Kornman, K. S. Staging and grading of periodontitis: Framework and proposal of a new classification and case definition. J Clin Periodontol 45, S149–S161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