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植牙的補骨,也就是引導骨再生術(guided bone regeneration, GBR),簡單來說,就是在骨頭不足的地方放上骨粉,再蓋上一層再生膜,然後等一段時間,讓這個地方的骨粉變成自己的骨頭,如此一來,植牙的周圍就可以被骨頭包圍著。
那麼GBR到底是怎麼出現的呢?
歷史
在植牙(implant)開始發展的年代,大約1960年代和1970年代,Branemark和Schroeder開始描述骨整合(osseointegration)的現象,到了1990年代,Schenk和Buser總結骨整合的現象。
在早期,也就是1970、1980年代,implant都是植在healed ridge上面,不過到了1980、1990年代,開始有醫師發現,如果implant周圍的骨頭有缺損(尤其是buccal bone),會造成未來soft tissue的一些問題,並影響implant的長期預後。
因此,醫師們開始發明各種增加骨頭的方式,像是骨塊(bone block)、鼻竇增高術(sinus floor elevation)、劈骨(ridge split)…等。在這個時期,barrier membrane也開始使用在補骨,「Guided bone regeneration」這個詞也是在這個時候被創造出來。
發展時期
1980年代,醫師開始使用ePTFE membrane(一種不可吸收再生膜)來進行GBR,到了1994年,Schenk等人證明GBR的假說,並告訴大家使用membrane可以:
- 支撐soft tissue,預防space塌掉
- 創造space,可以讓blood clot生成、讓細胞長進來、保護granulation tissue和精緻化血管網路
- 阻擋來自soft tissue的細胞,避免形成scar tissue
- 聚集growth factor和促進bone生成的物質
到了1980年代,Nyman等人最早開始使用GBR搭配implant surgery,不過也陸陸續續發現一些complication,最常見的complication莫過於membrane exposure,進而導致infection的產生。另外,常見的complication還有membrane塌陷。為了解決塌陷問題,有醫師開始想出一些辦法,例如:使用tack固定membrane、使用supporting screw支撐membrane、在membrane底下塞一些bone graft,或是使用有鈦條加強的membrane。
不同的membrane
因為ePTFE membrane會造成一些complication,而且還需要再做一次手術把membrane取出,因此在1990年代,醫師們開始使用可吸收membrane進行GBR。
可吸收membrane有很多好處:
- 方便使用,因為它有很好的貼附性,而且也不需要用tack來固定
- 會有比較少的complication rate
- 不需要再進行一次手術把membrane移除
不過因為可吸收membrane相對於不可吸收membrane會更容易塌陷,因此通常需要搭配bone graft來支撐membrane。
不同的bone graft
在1998年,Buser等人最早做研究比較在bone defect放入不同的bone graft,然後蓋上ePTFE membrane,效果會有什麼不同。
他在這篇研究裡發現:
- Bone graft的osteogenic和osteoconductive的特性
- Bone graft變成骨頭的替換率
在替換率方面,autogenous bone變成自己骨頭的比率最高,而deproteinized bovine bone mineral(DBBM)變成自己骨頭的比率最低,因為它不容易被吸收。
後來有人做研究發現,如果把autogenous bone與DBBM混合,可以得到兩種bone graft的優點,因為:
- Autogenous bone可以在healing的早期促進new bone formation的速度和體積
- DBBM可以在healing的晚期維持new bone體積的穩定
這種方法被稱作「Composite graft」。
2000年代後GBR的發展
在GBR變成常規治療之後,醫師們想要進一步完善這個術式,他們希望能:
- 改善GBR的再生效果和減少complication的發生
- 減少患者不舒服的情況
- 減少healing所需要的時間
為了達到這些目的,需要發展更好的影像技術,也需要對組織生物學更加了解。
影像技術
植牙所需要拍攝的影像,也就是錐狀射束電腦斷層掃描(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它可以幫助植牙醫師進行術前骨頭條件的評估、術後的追蹤,還有進行分析研究。
研究後發現,defect的型態可以分成vertical defect和horizontal defect:
- Vertical defect:最難處理,因為大部分都是1-wall defect,而且該如何維持bone graft的穩定也是一項挑戰。
- Horizontal defect:有3-wall、2-wall和1-wall的型態,3-wall的再生效果最好,通常出現在拔完牙後完整的socket,2-wall通常出現在拔完牙後有缺損的socket,1-wall通常出現在healed ridge。
組織生物學
從2000年開始,Lindhe和Araujo等人開始用組織切片研究拔牙後骨頭的變化,他們推測,如果buccal wall很薄,那麼大部分都是由bundle bone所組成得,因此在拔牙後會因為necrosis而被吸收掉。
到了2013年,Chappuis等人用CBCT的研究證實Lindhe和Araujo等人的組織學研究。他發現在拔牙後的8週:
- 薄的bone wall(<1 mm)平均會減少7.4 mm的垂直骨頭高度
- 厚的bone wall(≥1 mm)平均會減少1.1 mm的垂直骨頭高度
這代表骨頭越薄,垂直高度減少越多。
齒槽脊保存術(alveolar ridge preservation, ARP)
在2000年代,Lindhe和Araujo等人最早開始實驗在拔牙後放入DBBM,進行socket grafting,他們發現這樣子做可以顯著減少齒槽脊體積的變化量。後續的研究發現,雖然socket grafting無法阻止bundle bone的吸收,但是齒槽脊體積的變化量可以降低到10-15%。
GBR的生物性原則
藉由使用barrier membrane,不只可以隔開soft tissue和hard tissue,免於soft tissue cell的入侵,還可以促進形成membrane底下擁有osteogenic potential的環境。
如果是使用titanium mesh,雖然可以達到space creation和maintenance的效果,但是堅硬的titanium mesh容易導致membrane exposure,而且也不能滿足阻隔soft tissue cell的條件。
富含血小板血纖維蛋白(Platelet Rich Fibrin, PRF)可以當作barrier membrane嗎?
雖然目前的證據還不足以證明PRF對於促進new bone formation有好處,但是PRF有一些特性可以幫助tissue regeneration:
- 主要的細胞類型包含platelets、leukocytes、macrophages、granulocytes和neutrophils,它們在免疫調節過程中可以發揮關鍵作用。
- Natural fibrin matrix可以增強操作性及其作為membrane用於bone regeneration,或是改善bone graft的操作性及穩定性。
- 包含促進間質細胞快速增殖和遷移的cytokine。
結論
GBR對於植牙手術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學會GBR的知識和技術,對於植牙醫師來說是一大幫助。
參考資料
1. Buser, D., Urban, I., Monje, A., Kunrath, M. F. & Dahlin, C. Guided bone regeneration in implant dentistry: Basic principle, progress over 35 years, and recent research activities. Periodontol. 2000 93, 9–25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