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文章
編輯嚴選
邏輯投資週報-2024.05.26(合併號)|八貫/凱撒衛/八方雲集/台耀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 文內如有投資理財相關經驗、知識、資訊等內容,皆為創作者個人分享行為。
  • 有價證券、指數與衍生性商品之數據資料,僅供輔助說明之用,不代表創作者投資決策之推介及建議。
  • 閱讀同時,請審慎思考自身條件及自我決策,並應有為決策負責之事前認知。
  • 方格子希望您能從這些分享內容汲取投資養份,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判斷、行動,成就最適合您的投資理財模式。
raw-image

「邏輯投資」專欄每月分享至少 4 篇【個人研究個股心得、投資觀念分享或潛力股週報】,目的是作為投資領域之學術研究與知識/資訊交流,未有推介股票之意圖與行為,亦未對證券價值進行分析,內容絕無任何目標價及買賣建議,也未有招收會員或開設群組,請讀者務必詳閱「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內容不建議作為投資行為之最終依據,投資前請審慎評估並自負盈虧。專欄訂閱費用每月 129 元,能夠幫助作者持續分享投資知識與市場觀點,歡迎訂閱支持。請記得「追蹤」本專欄及「邏輯投資」臉書粉專Treads,作者將不定期分享更多市場觀點與產業看法。


☆ 近期專欄發布專題文章



※ 專欄訂閱收費與作者投資能力的「悖論」

「邏輯投資」常常會聽到一種酸民觀點:

能靠投資賺錢不可能出來接業配、辦課程或開訂閱,直接ALL IN不是賺更多⋯

乍聽之下很有道理,但外行人講外行話,你當幹話講無妨,可是如果你把這種話當真,只是暴露你真的外行。

怎麼說呢?

首先,投資是有風險的,想賺更多,就得承擔更高的風險,所以把投資想成「武林絕學」,幻想著投資大神們一定有著必勝法般的「武功秘笈」,每天靠ALL IN就能錢滾錢,其實是過於一廂情願的想法。

在希望承擔更多風險、增加容錯率,或是提高自己風險耐受力的情況下,某些人基於結交人脈、提升知名度等目的,一方面開設社群與投資朋友交流,建立人脈與增加資訊管道,並發揮更大影響力,另一方面透過出書、做知識訂閱或接業配,將個人影響力轉為現金流,其實都是合理的發展路徑。

這就像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通常都會追求併購或垂直整合一樣,當投資達到某個水準時,也可能會開始有新的追求或發展方向。

另外也聽過某些投資大神跟我分享,他們單純就是覺得整天泡在投資圈會很疲憊,因此開粉專、辦活動、出書甚至做訂閱,純粹是發揮個人能力,增加新的發展賽道。

當然我知道也有完全不做這些事的大神,但那又如何?

如果你能理解投資領域有不同派別,那檯面上的投資人各有志業或事業,其實再正常不過。

至於我⋯其實就只是一個窮忙、愛做研究跟自認擅長寫作的上班族,我說過很多次,我不是投資大神(差得遠了),也不敢說自己的知識訂閱投資專欄能對讀者帶來多大的幫助,但我想知識訂閱的本質在於使用者自身的學習與領略,內容是否受用,還是只有訂閱讀者能評斷,而我衷心希望自己的研究、知識、經驗與觀點,能帶給訂閱讀者幫助,因為我自己也在這個過程中持續成長並獲得大家指導,由衷感激。

raw-image




※ 小孩子可以學投資嗎?WHY NOT?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作者認為「股票」這種投資工具誘惑太大,不該在子女還年幼的時候就教他們買股票,並認為子女教育的方向,應該是幫助他們找到未來志業,而非找到「Easy money」。

作為一個六歲就幫孩子開證券戶的爸爸,「邏輯投資」想「逆風」分享一下我對於教導孩子們理財投資的看法。首先,這裡有兩個觀念需要先說明:


  • 用看待大人的方式看待孩子/平等、尊重、溝通、引導:

不知道家長們是否有一種疑惑,就是不懂為何自家的孩子一直很幼稚,依賴心很重,但其他人的孩子卻表現得成熟穩重且相當獨立?

raw-image


舉個實例吧!我們家老大目前是小學中年級,沒有上安親班,但他有能力自己讀書、作功課、查資料、讀課外書籍、做麥塊作業,並且在我晚上跟假日忙於專欄寫作與股票研究時,幫我照顧妹妹。然而我也聽過同齡孩子的父母跟老師抱怨,說他們家的孩子即使上安親班,作業也作不完,學習也跟不上進度。

為何會有這種差異?

我不認為自己有什麼特別的教育技巧,要說差別,我想就是我會用對待成年人的方式,跟孩子平等溝通,希望他思考自己的行為與責任,並肩負起自己的角色與未來。

其實孩子們就像「海綿」,你用對待大人的方式給予他尊重,與他平等溝通,引導他思考行為的後果以及希望達成的未來,久而久之,他們就會越來越成熟,並理解自己應該扮演的角色,甚至能作得更好更多。

反之,如果你認為孩子就是不成熟、不懂事、不聽話,覺得他一定會遭遇各種挫折與危險,因此限制他、質疑他、批評他,久而久之孩子會覺得自己只能依賴他人,不僅影響他的探索與發展,也會增加你的教養壓力。

這不是說要放手讓孩子自己飛,非也!而是透過平等的立場,將自己轉換成「引導者」的角色,引領他們思考及成長。不要過度保護,孩子才能更有毅力與勇氣地面對挫折及挑戰。


  • 金融體系與世界密不可分/幫助孩子正確理解金融角色:
你會借錢、存錢嗎?
你會買股票、買ETF、債券投資嗎?
你會製造產品、銷售、行銷嗎?
你會報稅、節稅嗎?
你會辦信用卡或使用行動支付嗎?

其實金融體系早已是你我生活當中的一部份,而股票也是金融體系的一環,所以我們沒有必要特別將「股票」從金融教育剝離出來,而是應該設法讓孩子正確理解「股票」的功能與本質。

我在孩子六歲時就幫他們開戶,並教導孩子「股票」的本質以及作為「股東」的角色,讓他們理解作為股東能為公司發展帶來什麼幫助,以及為何我們需要投入資金去幫助企業與產業發展。

不要小看孩子們的潛力與判斷力,我們家老大知道自己的投資股票,也知道自己已有小小的六位數資產,但他其實並不真正關心股價漲跌,反之,他開始會去觀察身邊企業與自己的關聯性,會去注意使用的產品來自什麼企業,同時思考自己能帶給企業什麼樣的影響,或者如果換成自己是企業主,能否讓產品變得更好,更具吸引力,理由無他,因為他理解自己是「股東」,也是經營參與者之一。

所以我認為關鍵在於父母親如何教育及思考投資這回事,如果為人父母者自己就只把「股票」當賺錢工具,把股市當賭場,自然他們的孩子也會複製這種觀點去看待股票。

反之,如果父母親早已正確理解股票與金融工具的本質與功能,並帶領孩子去探索理解我們所處世界與金融的本質,我想這一課將讓孩子受用一輩子。


最後作個結論。

根據我自己的經驗與對於發展心理學的理解,我認為幫助孩子正確理解跟學習投資觀念,讓孩子學會運用投資工具,對它們的未來是絕對有幫助的。

我認為不需要擔心孩子會在股票市場迷失,實際上這是典型「大人看小孩」的錯覺,總會覺得孩子們做不到,或是孩子們需要被幫助,或者認為孩子們應該被控制並與風險隔絕,但這其實不利於孩子們的探索與自我發展,也讓他們喪失更多可能性。

像我小時候,父母親也怕我打電動而「過度享樂」、「荒廢學業」,但實際上我的學業從未受到影響,而且我為了玩KOEI三國志而培養出的歷史興趣與閱讀習慣,在後來為我的人生帶來各種幫助。

所以既然這個世界與金融早已密不可分,那為何我們不讓孩子早點理解金融(包括股票)並熟悉它呢?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海洋奇緣」這部尼士尼動畫,劇中女主角的爸爸也是刻意限制女兒接觸危險的「海洋」,但作為島民之一,女主角怎麼可能不了解海洋?又怎麼可能不想接觸他呢?最終女主角出海得到一連串的奇遇,並拯救了全島居民,我想這雖然只是動畫故事,但其中意涵值得你我借鏡。

raw-image


另外,如果你喜歡「存股」或投資「ETF」,那你一定理解「複利」這個觀念,也一定知道及早投資,透過複利加成,你可以贏在起跑點。如果你都明白這一切,那讓孩子早日投資,又有什麼好擔心的呢?

raw-image



※ 大樹藥局(6469)法說會簡單心得

聽完大樹(6469)法說會,可以看到公司仍持續展店並帶動營收成長,且這是一家資訊非常透明的公司,各項法人或股東關心的財務數據,公司都主動整理出來提供,這一點真的要給大大的掌聲,也看得出公司在運用數據經營治理方面的用心,我認為這也是會大樹在這個行業當中重要的競爭優勢。

不過大樹提到藥局市場陷入不合理的殺價競爭環境,包括日系藥妝店在內,各家藥局都在積極展店及促銷搶客,競爭越演越烈,另外也提到韓系電商酷澎也有意進軍婦嬰用品,「線上搶市場,線下搶店面」,經營環境相當挑戰。

這一點可以從大樹與其他同業的業績比較看得出來,大樹本身稅後淨利還能隨營收成長,但其他同業反而出現衰退甚至虧損,如果這個狀況持續下去,接下來應該會看到行業內的整併,勝者為王,敗者出局,而大樹成為勝者的機率應該高一些。

raw-image


只不過大樹還有其他挑戰,包括人力成本增加、店租增加等,抵銷了持續展店應該要呈現的規模優勢,可以看到毛利率未增加,費用率未下降,因此淨利無法展現出「高成長性」,然而這會是長期估值的重點。

raw-image


如果看好大樹及台灣藥局產業的潛力,長期投資大樹是合理的選項,只是對我來說,同業瘋狂搶進看起來不夠理性,我會希望了解背後原因。

另外隨著房價上漲、電價調升、薪資增長,預期營業費用率短期很難有效降低,我個人會喜歡在市場評價過度修正時再來進場,而不是去賭公司一定能打敗群雄成為行業霸主,因為前者對我來說更具確定性。



※ 有趣的籌碼觀察-以新美齊(2442)為例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這句話似乎可以套用在新美齊(2442)身上。

5月17日這一天新美齊股價漲停,有在追蹤新美齊分點進出以及融資使用情形的投資人,應該都會注意到前一個交易日(5月16日)營建股當中的著名分點「中國信託-忠孝」大賣超過千張,同時融資大幅減少;對照15日新美齊融資大幅增加以及該分點買進超過千張的動作,「中國信託-忠孝」做得像是「隔日沖」的樣子。

raw-image


然而就在該分點離場後,股價直接拉到漲停.......

raw-image


而有意思的是,這似乎不是第一次,前一次「中國信託-忠孝」在去(2023)年10月2-3日也一樣做了一次「隔日沖」,就在該分點退場後,新美齊股價從19.85元連拉2天,大漲至最高22.55元,漲幅達到13.6%,之後股價大幅拉回重新整理。

raw-image


不覺得跟這次情況相當類似嗎?所以這一次新美齊是否會連續上漲突破前高呢?值得後續觀察。

另外去年5月17日「中國信託-忠孝」賣出兩千張(不是隔日沖)後,股價也從16.55元開始拉升,最高至20.4元,這次漲幅更猛,達到23%,之後的狀況也類似,就是重新進入一段時間的整理。

raw-image


假設這次劇本一樣,新美齊自然後勢可期,然而我們真的有機會吃到「豆腐」嗎?

例如我們複習過歷史後,設定策略在第二或第三天大漲時出場,或是選擇今天追漲停,但也許主力已經預判到你的「預測」,所以他可能在下一個交易日就直接倒貨,而你可能會因為預測沒有實現而恐慌拋售,結果他再重新發動漲勢,讓你體驗跟「中國信託-忠孝」一樣的感覺。

又或者,「中國信託-忠孝」這個分點會不會也是在下一盤很大的棋,這次做出一樣的歷史型態,就是等大家一起追高?

總之,歷史是一回事,但股市動態要比歷史複雜多了,之前「邏輯投資」在一些演講活動也分享過,主力要買要賣,作為散戶的我們其實非常難預測,我還記得過去我曾操作過一檔股票-佳穎(3310),也是抓到相似的籌碼活動型態並根據歷史經驗設定策略,但當我自以為賣在高點,未來可以等回檔再重新進場,結果是我沒等到回檔,而股價至今漲了2.5倍。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是的,但你無法保證歷史一定會重複發生,但我還是會看籌碼面輔助判斷,只是我個人還是會更重視基本面的分析與長線展望,那是我更有把握的決策依據。



※ 房價高漲都是央行的錯?實際上央行要考慮的不只房價…

很多人抱怨台灣利率偏低,認為央行應該要積極升息以打擊高房價,但台灣央行其實還需要考慮到台灣的經濟表現與失業率,也就是說要設法維持出口業的競爭力,因此決策上通常會傾向讓新台幣貶值。

從下圖可以看到,近兩年人民幣跟日圓持續貶值,日圓就不多說了,大家去日本玩應該很有感,而人民幣也因為中國經濟疲軟,貨幣政策朝寬鬆方向發展,長期來看也有貶值的空間,因此台灣央行在這個階段很難積極地考慮升息,因為如果讓新台幣因升息而出現大幅度的升值,反而會影響台灣業者在國際上的接單能力,進而影響經濟表現,甚至造成失業率上升。

raw-image


如果你再進一步考量到台灣有廣大中小企業的話,你就會明白,那可能才是央行心中最軟的那塊肉。

在亞洲貨幣進入貶值競賽的背景下,期待央行大幅度升息是不太現實的,然而低利率的現況可能會持續助長台灣股市與房市的熱度,因為錢放銀行只會越來越薄⋯因此在這樣的經濟背景下,「投資」其實不是選項,而是每個人都應該認真學習並全力執行的「日課」。



※ 房市專題(一):下半年房市與營建股投資思考

最近看了一個節目探討房市下半年發展, 可以觀察到各位來賓的多空看法相當分歧,站在第一線的人認為房市可望續熱,因為買氣強勁,甚至遇到「沒有房子可以賣」的狀況,但也有專家從過去房市的量價關係判斷已經進入末升段。

raw-image


其實這跟股市很像,台股從2023年一路漲到現在,加權指數一路挺進達到目前的兩萬一千點,有的人「高處不勝寒」選擇退場等待更好的時機,也有人認為現在是「驚驚漲」階段,持續加碼資金希望大賺特賺,但必須說短期的走勢是很難「預言」的。

為什麼困難呢?難道這些專家的觀點都錯了嗎?

非也,只是如果要比喻的話,我認為我們就像住在無人島上的氣象專家,我們確實有一些儀器或數據可以捕捉氣壓、氣溫、雨量,或是有各種圖資可以觀察鋒面、擾動、海溫等,但我們有能力預測今年第四季的天氣與氣溫嗎?也許我們可以預測,但未必準確,因為變數太多,而我們目前都只能憑藉著目前的數據與歷史規律做預測,至於準確度,也只能等事後來驗證。


所以我們買屋者或投資人該怎麼做呢?

購屋問題其實相對單純,其實影片當中看空的專家也有提到,當主持人問他購屋者該怎麼辦,他不諱言地建議自住者就不要想太多了,有自住需要就買吧!只是要注意區域、軌道經濟、坪數等因素,避免買到錯誤或溢價的商品,我認為這位專家給出了務實的建議,也代表即使專家看空,但他也無法保證房價一定會下跌,因此那些堅定告訴你房價一定會跌的人,你還是要深思,到底是他真的有能力預測,還是那只是「人設」?如果是後者,他的建議真的對你的決策有幫助嗎?還是你只是想尋求心理上的麻藥呢?值得深思。

回到正題,如果房價跟股價一樣,你很難預測短線價格的變化,「邏輯投資」還是會提醒投資人或購屋者要關注的是比較有延續性或者長期性的結構與趨勢,例如台灣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情形、地緣政治局勢、美國的貨幣利率、通膨、超額儲蓄、戶數增加等,至於要在哪裡買房,則是應該要將當地的公共建設(特別是交通建設)、產業發展、未來題材都掌握清楚,因為上述這些才是真實的支撐。你是要買房子,不是要買「泡沫」,這一點一定要考慮清楚。

所以我身邊的朋友問我是否該買房子時,我都建議「買」,因為我判斷房市長期向上的趨勢跟基礎是存在的,但買屋不是要你去當冤大頭,過去我們也確實可以看到「新莊副都心」、「桃園青埔」提前炒作未來價值導致的房價回調整理,因此不該陷入FOMO情緒,並且僅因為價格相對便宜(資金外溢)或認為一定會續漲(預售期貨)就追高買入。但我們也能觀察到,青埔受惠於有利的交通區位以及各項建設開發刺激,房價整理後重新突破,這也驗證了當地公共建設、產業發展因素的重要性。


至於營建股的投資,大家也知道,股價漲了一大段了,但「未來價值」才是關鍵,如果未來價值夠高(我是指已經賣出或有把握賣出的未來價值,不是開高高但充滿不確定的總銷數字),值得你長期等待,那就大膽買進吧!至少在我的經驗當中,這真的是投資營建股的「不敗法門」,但我會「趨吉避凶」,而非「一廂情願」判斷高總銷的未來案件一定都賣得掉(請務必注意銷售率)。



※ 房市專題(二):從中國回流的資金潮

金管會最新數據指出,國內上市櫃公司2023年度從中國匯回投資收益金額達1,502億元,累計匯回金額為8,542億元,占累積原始投資金額2兆7,356億元的31.23%,比例創下歷史新高。

近兩年匯回金額均超過千億,2023年匯回投資收益1,502億元居冠、其次為2022年的1,144億元,除了2017年匯回898億元,其他年度的匯回金額介於400億至500億元之間,代表資金從中國回流有加大趨勢。

raw-image


那為什麼會有這麼多資金從中國匯回台灣呢?

我認為原因包括:

  1. 中美貿易戰台商啟動中國+1,需要在中國以外區域設廠,因此將資金匯回台灣統籌運用。
  2. 在中國地區已無營運擴張計畫,故無資金需求。
  3. 處分中國閒置廠房及土地產生業外收益。
  4. 中國銀行希望你在當地借錢,故無保留資金必要。
  5. 中國房市已無投資吸引力。

這麼多中國多年經營積累的資金從海外湧入台灣,再加上台灣本身超額儲蓄龐大,疊加保險商品資金釋出、半導體產業獲利成長、中美貿易戰轉單台廠等各種因素,造就台灣股市、房市一發不可收拾,指數與房價不斷創新高。

另外政策點火以及縮減供給的打房方向,也帶來政府始料未及的苦果,包括新青安政策提供40年低利率房貸,減少每月付款金額,反而提升購屋者之購買力,促成購屋需求;同時限縮土建融資、限制預售轉讓,反而造成供給下降。

增量需求、供給減少的結構,給了建商鎖盤抬價的空間,更點燃高淨值人士FOMO情緒,紛紛進場搶屋,若再將毫無影響的社會住宅供給量,以及囤房稅、電價上漲帶動的租金漲價等因素考慮進來,我只能說現在的營建業者具備:

天時+地利+人和+東風

所以營建股這一波大漲,並非無基之彈,上述的結構性因素短期不會消失,因此建商2023-2025年的推案若能順利被市場增量資金消化,則2026-2028年的業績也將得到保障,在這個條件下,部分營建股的投資人轉用「本益比」或「平均股息殖利率」來思考股票價值,也就不足為奇了(但還是提醒讀者注意估值風險)。

那會不會有打房政策呢?

我認為央行應該還是會出手管制,而政府部門或在野黨也可能基於民怨而提出相關措施,只是先前限制預售轉讓的結果我們已經看到了,人為干預供需關係,卻沒有真正處理背後超額儲蓄與增量資金的問題,結果就是讓撐過先前打房低潮的建商成為最終贏家,而這一點我們在2022年探討「平均地權條例2.0」的時候就提到過,上市櫃建商將是最大贏家,現在回頭檢視,確實如此。

至於你我該怎麼做呢?

我雖然逢高減碼營建股,但去年則多買了套房子,作為一個平常的打工族跟投資散戶,打不過我就加入,也只有這個方法了。



※ 房市專題(三):租金上漲是現在進行式

房價上漲,房租會不會漲呢?看來會,而且是現在進行式。

從內政部公告的租金指數年增率來看,2022年之前租金增幅相當和緩,但2022年全球面臨通膨壓力,租金出現明顯增加,接著增速(年增率)就一直保持在2%以上,因此租屋族這兩年對於租金行情的變化應該會相對有感。

raw-image


另外從今(2024)年1月開始,年增率呈現上升趨勢,推測可能與2022年下半年新青安房貸政策造成房價上漲、房市回溫有關,另外也可能與今年4月電價調漲,7月囤房稅施行的預期心理有關。而2025年還有碳費要開徵,加上台灣房市受惠資金潮與財富效果助攻,預期租金漲勢將持續下去,租客最好預作準備。

raw-image


另外新青安政策將房貸延長到40年,降低月付負擔,以及部分預售建案在開工款及工程款的支付上給予更多優惠與支持,對照租金行情上漲,也可能促使部分租屋族因FOMO情緒升溫而毅然決定買屋,但這有點像需求提前兌現,不利房市未來延續性。

不過對建商來說,房子當然是能順利完銷最好,否則未來將面臨囤房稅的壓力,因此若能趁這兩年把未來的排案都銷售一空,那應該會是很有利的局面。「邏輯投資」也希望之後能找到「預售屋銷售率高」、「近年排案完整量多」、「估值偏低」的營建股,因為除非營建成本再度暴增,否則這些建商未來連續數年獲利應該會是高概率事件。



※ 房市專題(四):每一代要買房子都一樣辛苦嗎?

台灣到底哪個世代買房比較困難?

從下圖可以看到,2000年以前台灣人的實質經常性薪資(消除物價變動後的薪資水準)是逐年成長的,房子是早買早享受(價格鎖定),負擔是越來越輕鬆(薪資提升,房貸佔收入比例下降)。

raw-image


然而2000年之後,可以明顯看到實質經常性薪資的成長近乎停滯,但房價的漲勢並沒有因此停歇,因此現在的年輕人只能透支未來,透過更長天期的房貸(拉長付款周期降低每月負擔),購買更小坪數的房子(遷就高房價),勉強圓一個關於「家」的夢。

當然不同世代各有各的辛苦,這一點我可以理解,但已經身為人父的我,實在不認為自己的孩子未來買房負擔會跟當年的自己一樣,所以我能做的,也就是努力工作及學習投資,趁著當打之年多掙點財富,為孩子多爭取一分未來的可能性,如此而已。



※ 潛力股資訊總整理(截至20240526)

raw-image

備註:

  • 八方雲集公告2023年下半年配發現金股利5元,除息交易日訂為2024年6月20日,現金股利發放日為7月17日。
raw-image



本週繼續追蹤八貫、凱薩衛、八方雲集、台耀1Q24財報,將給出我個人的分析解讀。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5042 字、11 則留言,僅發佈於邏輯投資-發掘投資機會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邏輯投資」發掘潛力股、營建股、定存股與冷門股,分享投資觀念、市場觀察與潛在風險,歡迎訂閱作者的投資專欄,每個月只要一個便當錢(99元)就能支持作者持續發掘投資機會,降低「韭菜率」,跨越投資痛點!📈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半導體ETF 00891 與 00927 選股邏輯與投資策略佈局平凡的日常生活,就是煩惱三餐要吃什麼?有時候每天吃一樣的東西很膩,小茹很喜歡吃炒飯,光是炒飯的種類就有二、三十種,而小茹最愛的炒飯前2名,什錦炒飯、蝦仁炒飯,這2種炒飯相同的特色就是都有海鮮,只是什錦除了海鮮外還有肉絲,身邊海鮮控兩者我都愛吃。 接下來的文章要介紹的這2檔半導體ETF,基本上也有一
Thumbnail
avatar
江小茹
2024-04-18
【活動推廣】邏輯投資X金融人類學徒X摩股史塔克限時活動開跑! 由於追蹤我的朋友大多對投資理財感興趣,甚至部分的人將交易作為生活重心,所以今天要跟各位朋友分享一個很棒的活動資訊: 目前邏輯投資、金融人類學徒以及小弟等 3 位方格子作者,各選出了 3 篇原本是會員限定的文章,將在 3/26~4/1 限時免費公開!歡迎各位朋友快來認識這些作者,並把握機會閱
Thumbnail
avatar
摩股史塔克
2024-03-27
臺股 AI ETF 挑選邏輯與投資建議本篇將討論目前臺灣股市中AI ETF的挑選邏輯和投資建議,包括成立年限、受益人數和持有成本等要素。並提供三檔 ETF 的選股邏輯和投報率的分析。最後,針對此類型ETF的特性提出投資建議和注意事項。
Thumbnail
avatar
M大_峰谷之間
2024-01-17
長期投資要避免的邏輯錯誤連小學生都能暴打陸港股投資人一頓
Thumbnail
avatar
雪球滾滾-兩岸觀察家
2024-01-16
我看懂你的邏輯投資週報了我看懂你的邏輯投資週報了、原則上、你非常的厲害 包含你所推的潛力股我也一直在研究了
avatar
知識如金
2023-11-19
成功投資講求的是邏輯股票市場總是充滿詐欺、謊言、且所有參與其中的人很多都是來者不善(超派),包含財團、法人、公司派、大戶、中實戶(尤其是短線投機客)、以及幼幼班散戶。而大家能看到的資訊,通常也都是新聞媒體大力放送需要吸睛的材料(大多客觀陳述事實的內容不會有流量),而這些內容多數都有7分真再加上一些渲染、臆測的話術,還有
Thumbnail
avatar
凱斯
2023-10-30
投資股票的邏輯人不理財, 財不理你, 物價日益高漲, 現在錢放銀行定存, 被通膨怪獸吃掉, 每個人都希望靠投資股票獲利, 投資股票的硬道理究竟為何?
Thumbnail
avatar
侃侃而談天天侃
2023-09-27
房產投資停損的邏輯二零二三年一月三十一日,星期二。天氣: 這陣子必須冷靜的是處理留在安大略的出租屋的買賣。昨晚我帶艾瑞克回家後,不久對他說:「四十八萬五,三月底交屋,你簽了嗎?」在銀行櫃台工作一整天累得像狗的他,躺在床上回:「簽了。」這一簽我們的「潛在」損失是加幣十萬四千塊(約台幣兩百三十四萬)
Thumbnail
avatar
佩格澀思
2023-05-01
分析高手:邏輯投資分析高手:邏輯投資 今天,讓我來介紹我們KOL裡面的基本分析高手:邏輯投資,他跟老爹一樣是方格子跟FB都有的,很強的喔,讓我們來看看邏輯投資的輝煌歷史。 方格子是一個非常受歡迎的投資理財博客,而其作者邏輯投資更是深受廣大投資者的喜愛和敬仰。邏輯投資的文章精深淺顯、內容豐富、理論與實踐結合得非常緊密,
avatar
可轉債老爹
2023-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