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好奇20世紀初期的埃及人民生活樣貌,著迷於埃及的人文歷史,「兩宮間」絕對是你閱讀的首選。
全球銷量超過100萬冊的埃及小說「亞庫班公寓」,背景設定於20世紀末,藉由闡述公寓住戶們的故事,呈現1952年埃及革命後,現代埃及社會的樣貌;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埃及作家 Naguib Mahfouz 創作的「兩宮間」,則帶我們走入第一次世界大戰尾聲至1919年埃及革命初期,仍為英國殖民地的埃及。
作者運用大量的角色內心獨白,讓讀者得以鉅細靡遺的理解每個角色的思考脈絡,讓來自不同文化、世代的讀者,可以用堪比搖滾區的距離,貼近20世紀初期的埃及人。
兩宮間的書名,原文為"بين القصرين (Bayn al-Quṣrayn)",意指在兩個宮殿之間。
Bayn al-Quṣrayn得名於10世紀末的「法蒂瑪宮殿群」(Fatimid Great Palaces),該建築群的東、西宮殿之間圍塑的廣場空間,正是今日依舊存在的Bayn al-Quṣrayn。
經過幾個世紀的建築增建,廣場範圍已大幅縮小,如今是哈利利市集 Muizz Street 上最具代表性的一個區段,著名的觀光景點如「Sultan Qalawun建築群」、「Sultan Barquq清真寺學校」及「Palace of Beshtak」皆位於此區。
「兩宮間」是「開羅三部曲」的第一輯,出版於1952年,英文版於1990年推出,是 Naguib Mahfouz 最受歡迎的代表作,三部曲皆被改編為電影及電視影集。
故事主線圍繞著生活在Bayn al-Quṣrayn的商人家族,每個章節由不同的家庭成員作為主角,描述發生的事件、以及人物的心路歷程;作者不僅生動地刻畫出一個立體的家庭樣貌,更反映了生活在這個世代的埃及人民,所經歷的社會動盪、政治覺醒。
在被迫接受外來文化、世俗意識的時空背景下,我們可以看到每位角色如何詮釋自己對於伊斯蘭信仰、以及文化認同的態度。藉由作者細膩的刻畫伊斯蘭教對於人們生活的影響,讓東、西方世界的讀者,得以更進一步地認識中東世界。
Ahmad擁有一間小商店,販售咖啡豆、白米、堅果、果乾與肥皂;風趣且富有魅力的他,待人親切有禮、為人正直慷慨,所有的人都非常尊敬他。
他熱愛美酒與音樂,每晚的固定行程,是和朋友飲酒高歌、或與情婦纏綿。
然而,每日凌晨回到家後的Ahmad,是位截然不同的人。
他要求家族成員絕對的順從與尊敬,任何一件小事都會招來他的謾罵與懲罰,他深信這樣可以避免他們未來犯下更嚴重的錯誤;而他的高壓統治,是為了讓這個家維持「絕對的純潔與純真」。
作為虔誠的伊斯蘭教徒,Ahmad對於他背離教義的嗜好,如此辯解:「我祈禱、禁食、救濟貧困。不論站立或坐下,我都想著神。在這一切的盡心付出後,用沒有傷害他人的娛樂來調劑自己,或者忽略一、兩個規則,又有什麼過錯?除了這兩件事情之外,我沒有觸犯其他的教義。」
與父親相反,母親Amina為家庭成員高壓的生活帶來溫暖與慈愛。
她是位溫順的妻子,與丈夫結婚的25年間,她都被禁止外出。
雖然不滿丈夫的夜遊、蠻橫與專制,但她說服自己這些都是男性無可避免的特質;即便他不完美,他依舊給了她衣食無缺的生活、以及她視為珍寶的孩子們。
她充滿了好奇心、對宗教有著近乎天真的虔誠。
每天傍晚,她會和五位子女在起居室相聚,地板上鋪有色彩繽紛的地毯、角落堆滿舒適的枕頭與坐墊。她坐在正中央的沙發上,面前有一個大火盆,烹煮咖啡的銅壺半埋在滾燙的沙裡;不能喝咖啡的女兒們會催促兩位兄長與母親趕快喝完,好讓她們可以進行咖啡渣的占卜。
他們都很喜愛這個短暫的「咖啡時光」,在這裡他們可以享受彼此的陪伴、自由的聊天,沉浸在母親和煦的愛與包容中。
被禁止外出的Amina,總是興趣盎然地聆聽兒子們談論外面世界的事情,有時也會提出她的想法、或者疑問。
大女兒Khadija外貌平凡,擅長家務、聰慧且喜歡鬥嘴;二女兒Aisha則與Khadija相反,有著一頭金髮與美麗的臉龐,性格溫和,不擅長家務。
Aisha因為外貌姣好,屢次有人上門提親,而Khadija則始終乏人問津,讓Khadija十分的忌妒Aisha,總是處處與她競爭。在她們兩個人都出嫁後,姊妹的競爭才終於結束。
大兒子Yasin是典型的享樂主義者,與父親有相同的嗜好,甚至拜訪同一間妓院;在那裡,他發現了父親不為家人所知的另一面。他歷經了一段短暫的婚姻,最終因為他在妻子懷孕的期間,試圖強暴妻子的女僕,致使女方父親提出離婚的要求。
二兒子Fahmy是個關心政治的法學院學生,在故事的後半段,他成為一名政治活動家,甚至挺身反抗不贊成家庭成員參與政治活動的父親,最終在革命活動中喪命。
小兒子Kamal是第一輯中最被孤立的角色。他的年紀太小,無法參與哥哥、姊姊們的話題,面對這個動盪的世界,只能以自己的角度探索。他無法理解為何姊姊們結婚後必須離開自己的家、為何她們不再一起參加「咖啡時光」,又或者為何他和駐紮在門外的英國士兵們玩耍,是件不對的事情。
第一輯的尾聲,參與革命活動的二兒子Fahmy,遭到挾怨報復的英國士兵射殺,得知消息的父親悲慟不已,更害怕脆弱的妻子會太悲傷。
本書的最後一段,是父親的內心獨白。讀者可以看到始終自信滿滿的他,徬徨脆弱的一面;無法保護自己的孩子,他的存在意義,似乎也隨著兒子的生命逝去了:
『她知道Fahmy被殺之後會作何反應.....Fahmy被殺了?這真的是你的兒子的結局嗎?喔!親愛的,悲傷的我兒!...Amina...我們的兒子被殺了。Fahmy被殺了...什麼?你會禁止他們哀悼,一如你之前禁止他們享受歡樂嗎?你會親自哀悼,還是請專業的人來處理?現在應該是她跟Yasin及Kamal的咖啡時光,她一定正在困惑著,為何今天Fahmy還沒加入他們。多麼的殘酷!我會到醫院看他,但她不行!我不會允許。這是殘忍還是仁慈?算了...這些又有什麼差別?』
他發現他站家門前,伸出手、探向敲門器。接著他想起,鑰匙在他的口袋裡。他將鑰匙取出,開門。步入家門時,他聽見小兒子Kamal悠揚童稚的歌聲:
"Visit me once each year, For it's wrong to abandon people forever..."
(以上為筆者根據小說英文版翻譯)
"Visit me once each year" 是誕生於1917年的流行歌曲,現今以黎巴嫩歌手Fayrouz翻唱的版本最廣為人知。作者在本書的最後,將這首歌獻給在動盪的年代中,為了自由付出生命的每一位埃及人,以及失去了至親、摯愛的每個家庭。
🐪更多雪莉思的文章,都在「埃及生活記事」
🌵本沙龍文章未經本人許可,請勿轉載。(轉載不可全文轉貼,並需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