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文化資產創意獎」於5/30~6/3於台中的文化資產園區展出。據文化部文化資產局(下稱文資局)之新聞稿,今年競賽項目計七大類(文資視覺傳達設計類、文資產品設計及工藝類、文資空間設計類、文資時尚設計類、文資數位媒體類、文資永續設計類、文資跨域整合類),總收件數達2,271件、總獎金達196萬元,均創歷屆新高。筆者有幸入圍文資跨領域整合類之學生組,並參與5/29針對入圍的256件作品進行之決選評審簡報。
「A+文化資產創意獎」最早為文資局自2011年起,每年皆舉辦的「A+創意季」,隔年2012年因應政府組織改造,「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改為「文資局」。2018年「臺中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改為「文化資產園區」。2022年「A+創意季」遂改為「A+文化資產創意獎」,並號稱為「全國唯一以文資為主題的大型設計競賽及聯展」。然而,「A+文化資產創意獎」的「文資」到底「文資」在哪?
查競賽簡章,「前言」提到文資之處為:「2024 年『A+文化資產創意獎 』競賽活動以『文化資產』範疇為主體及創作議題。」「期待以『文化資產』的面向促成並擴大青年參與,彰顯『文化資產』價值並接軌產業體系,以促進『文化資產』活化及轉譯創新效益。」
「七大徵件類別」提到文資之處為,文資視覺傳達設計類:「『文化資產』的元素和精神運用於視覺傳達設計中。」文資產品設計及工藝類:「以『文化資產』為內涵的產品設計及工藝作品為範疇,並將傳統工藝與現代產品設計相結合為優,創造具有文化意義的產品或工藝作品。從傳統工藝到現代產品的設計,將『文資』注入於其中。」文資空間設計類:「專注於古蹟歷史建築等有形『文化資產』或景觀(地景)修復再利用計畫、將『文化資產』融入一般建築、景觀、室內及涵括空間設計中。」文資永續設計類:「結合『文化資產』與永續發展目標(SDG)或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ESG)的理念,創造尊重傳統且具有永續性的設計解決方案。」文資跨域整合類:「涉及不同學科和專業領域的合作,將『文化資產』與科技、藝術、教育等領域結合,創造全新的跨域應用。」然而,其中文資時尚設計類和文資數位媒體類皆未提及文資。
「評選標準」中以「活化『文化資產』、產業創新與社會福祉的貢獻」佔比最高,達45%,其餘為「運用立論基礎、驗證效益、藝術學理與技法之專業度」佔30%,「展現的風格特質與完整度」佔20%,「決選評審現場作品說明」佔5%。簡章最後之「附件」亦介紹法定文資,包含文資概述,《文資法》中定義的有形與無形文資類別,及《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法》中定義的水下文資。由此可知,簡章似有意識到「A+文化資產創意獎」以「文資」為核心的創作及評比。
然而,決選評審卻又清一色非文資背景,而偏向文創設計領域之專業。以筆者的文資跨領域整合類之評審為例,當天有學界的建築研究、工業設計系教授,有業界的跨界多方位創意人、新媒體藝術家及視覺傳達設計師。此現象亦反映在相關的系列活動,如「與大師對談」、「就業媒合會」、「文資創意工作坊」,雖包含學界與業界,卻同樣偏向文創設計領域,而獨缺文資領域(「文資創意工作坊」為與文資無關的染胚布包、原木烙畫、中國結琉璃珠吊飾、皮革萬用包等手作工藝)。
綜上,筆者細看所有入圍作品後,發現與文資相關之作品少之又少。「A+文化資產創意獎」淪為空有文資之名而無文資之實的創意獎,此現象並非今年獨有,官網上公告去年之得獎作品,一樣有此問題。最諷刺的是,文資局主辦的活動卻分不清文資與文創,除了淪為大撒幣的大拜拜外,更喪失了文資保存、傳承、弘揚的契機。
最後,筆者提出三項改善建議:第一,評審需納入文資領域之專家學者。第二,展覽形式可不局限於靜態海報展覽,而是與在地文資結合,如安排文資小旅行、修復導覽等,作為民眾接觸文資的窗口。第三,舉辦國際文資研討會,深化文資的論述與研究。期望主管文資的文資局在關注有形的、現在的、直接的文資保存時,亦能關注無形的、跨時空的、間接的文資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