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與猿類失去尾巴的演化過程—Alu元件一場意外的置入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第一次在這邊寫分子生物的科普文章,分子層面的資訊往往較為枯燥,然而這項發現實在有趣,還是忍不住把它寫了下來,如果有讀者感興趣,我往後會挑幾篇有趣的分子生物資訊來寫,最後祝讀者們能閱讀愉快~

-------------------------------------------------------

尾巴對於許多脊椎動物在行動上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靈長類也不例外。猴子在樹上攀爬時仰賴尾巴提供平衡,有的甚至將尾巴作為第五肢捉住樹枝或食物。人猿總科(包含長臂猿、猩猩、人類等)自2千5百萬年前與舊世界猴分道揚鑣時起就失去了這條尾巴,現今人類的尾骨則只遺留下3至5塊椎骨融合而成,其尾巴的遺失一直被推測是促使人猿雙足行走的主因之一。生物的演化來自其DNA的序列改變,而直至今日我們對於人猿失去尾巴在基因上出現什麼情形終於在一項研究中找出原因。

在比對各種靈長類的DNA序列時,研究者發現了其中一個基因—TBXT,顯示出猴與猿的差別。容我介紹一下TBXT這個基因,它是一種序列保留性較高的基因(意思是很少突變),例如人類與小鼠該基因的蛋白質序列相似性高達91%。TBXT所表達出的蛋白質屬於一種轉錄因子,稱作Brachyury蛋白,功能就是啟動其他特定種類基因的表達,在動物胚胎發育期間於中胚層與特定區域的內胚層中協助胚胎發育。胚胎如果完全失去TBXT基因或者不能發揮正常功能,胚胎就會死亡,無法形成生物個體。有研究顯示TBXT基因的一種異型合子突變(一對染色體的其中一條出現突變;第199胺基酸由麩胺酸突變成精胺酸)會造成先天性脊椎畸形。實驗小鼠出現該突變除了也會有脊椎畸形外,還有尾巴變短的情形,顯示TBXT基因對於尾巴的發育至關重要。此外無尾的曼島貓也是因為TBXT基因的一種異型合子突變造成,其突變方式又與前面描述的不同,而是序列出現缺失,導致生產的Brachyury蛋白質不完整。

在把焦點轉回人猿之前,我先讓各位建立對於基因基本的概念。基因能藉由轉錄產生mRNA(信使核糖核酸),之後mRNA從細胞核到達細胞質進行轉譯生成蛋白質,整個過程稱作「基因表達」。而在mRNA剛從DNA轉錄出來時(此時的mRNA稱作pre-mRNA,前信使核糖核酸),上面的序列帶有多個外顯子(exon)與內含子(intron)的序列相互交錯(圖一),必須透過剪接程序(RNA splicing)將內含子序列剪除,過程中會由剪接體(spliceosome)辨認內含子的序列,以區隔外顯子和內含子的界線。去除內含子之後,剪接體會將外顯子序列合併在一起,這樣的mRNA才會被送至細胞質進行轉譯。去除的內含子最後的命運可能是被降解,或者做為調控其基因表達的非編碼核糖核酸等(non-coding RNA)。也當然地,有時候剪接程序也能挑選它想要的外顯子做合併,其餘不要的外顯子連同內含子一併剪除,這個現象稱作選擇性剪接(alternative splicing)(圖二),這樣所產生的蛋白質產物就與原本的不同,兩種蛋白質執行功能上也可能不同。許多基因在表達時都有選擇性剪接的情況,以增加蛋白質的多樣性,更完善地調節細胞的特定功能。

(圖一)pre-mRNA與mRNA(感謝TedE提供)

(圖一)pre-mRNA與mRNA(感謝TedE提供)



(圖二)選擇性剪接(感謝Agathman提供)

(圖二)選擇性剪接(感謝Agathman提供)


這次的研究便是發現人猿失去尾巴的原因就出在TBXT基因發生原本不該有的選擇性剪接。研究者發現人猿的TBXT基因的第6個外顯子之後的那一個內含子序列出現了Alu元件(Alu element),稱作AluY,這是猴類的TBXT基因中所沒有的。人類的基因組中就存在超過一百萬個Alu元件,Alu元件是一種轉座子,又稱跳躍子,是一類喜歡到處亂跳位置的DNA序列,有時候如果轉座子不小心跳進某個基因中,可能導致該基因失去功能,引發的問題可大可小,不過不用擔心,只要是生物,DNA就存在這樣的東西,而且有假說認為某些病毒就是從這些轉座子演化出來的,也就是跳來跳去最後自己獨立出去了。

回到正題,在2千5百萬年前,AluY跳進了第6個外顯子的後一個內含子之中,使得所產生的pre-mRNA中這個AluY在機緣之下與第6個外顯子的前一個內含子中原本就存在的反向Alu元件(AluSx1,在所有靈長類都有)出現了黏合,讓這個區域形成一個圈套,導致剪接程序執行的時候忽略了第6外顯子,而生產出不含第6外顯子的mRNA(圖三)。TBXT基因出現這樣的mRNA所轉譯出的蛋白質無法發揮原本的功能,讓物種在胚胎發育期間無法正常發育尾巴,這也就是人猿總科動物沒有尾巴的主要原因。巧妙的是,透過當時的天擇保留了下來,從那時起人猿就沒有了尾巴。

演化就是這麼神奇,一個隨機的轉座子穿插,造就了現今的人類。

(圖三)人猿的TBXT基因出現AluY(感謝Xia B et al提供)

(圖三)人猿的TBXT基因出現AluY(感謝Xia B et al提供)


作者:水也佑

參考文獻:

Xia, B et al. (2024). On the genetic basis of tail-loss evolution in humans and apes. Natur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演化之聲 The Sound of Evolution的沙龍
234會員
367內容數
你對古生物了解多少呢?在進入這個領域之前這裡提供古生物學的基本認知~
2025/03/05
上期和大家分享了蜜蜂演化的故事,這期我就來和大家來說說蜜蜂如何與人類社會擦出火花吧!
Thumbnail
2025/03/05
上期和大家分享了蜜蜂演化的故事,這期我就來和大家來說說蜜蜂如何與人類社會擦出火花吧!
Thumbnail
2025/02/19
嗡嗡嗡!嗡嗡嗡!大家一起勤做工!又到了春暖花開的時節,處處可見盛開的花朵和勤勞的蜜蜂。蜜蜂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的春天代表昆蟲,沒有人不認識這種勤勞的小動物。然而,各位真的了解蜜蜂嗎?蜜蜂從何而來,牠們又是如何被人們所馴化?今天就讓我來一一為大家解惑吧!
Thumbnail
2025/02/19
嗡嗡嗡!嗡嗡嗡!大家一起勤做工!又到了春暖花開的時節,處處可見盛開的花朵和勤勞的蜜蜂。蜜蜂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的春天代表昆蟲,沒有人不認識這種勤勞的小動物。然而,各位真的了解蜜蜂嗎?蜜蜂從何而來,牠們又是如何被人們所馴化?今天就讓我來一一為大家解惑吧!
Thumbnail
2025/01/13
雨燕目(Apodiformes)之下包含了現生的三個科 ➤  雨燕科(Apodidae) ➤  鳳頭雨燕科(Hemiprocnidae) ➤  蜂鳥科(Trochilidae) 藉由分子親緣關係推測,雨燕目是一群在古新世晚期與夜鷹目(Caprimulgiformes)分家的鳥類。其中蜂鳥科約
Thumbnail
2025/01/13
雨燕目(Apodiformes)之下包含了現生的三個科 ➤  雨燕科(Apodidae) ➤  鳳頭雨燕科(Hemiprocnidae) ➤  蜂鳥科(Trochilidae) 藉由分子親緣關係推測,雨燕目是一群在古新世晚期與夜鷹目(Caprimulgiformes)分家的鳥類。其中蜂鳥科約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在看猩球崛起時,每次看到猩猩、狒狒說人話,我就會出戲,職業病使然,以發聲構造來看,猩猩、猿猴、狒狒等都很難講的出人話。 其中的原因多,在《人類簡史:一趟橫跨人類三百萬年的時空之旅》書中提到幾個原因,咽腔(喉骨、聲帶等)、神經系統的成熟;直立行走還使人類的肺部等生理器官得以發展,這也為語言的產生準備
Thumbnail
在看猩球崛起時,每次看到猩猩、狒狒說人話,我就會出戲,職業病使然,以發聲構造來看,猩猩、猿猴、狒狒等都很難講的出人話。 其中的原因多,在《人類簡史:一趟橫跨人類三百萬年的時空之旅》書中提到幾個原因,咽腔(喉骨、聲帶等)、神經系統的成熟;直立行走還使人類的肺部等生理器官得以發展,這也為語言的產生準備
Thumbnail
阿柏一手擒着牠的尾巴後,一刀得手在其背上入出了一下,像勇士與狂牛在比拼較量。       
Thumbnail
阿柏一手擒着牠的尾巴後,一刀得手在其背上入出了一下,像勇士與狂牛在比拼較量。       
Thumbnail
蜥蜴可以斷尾求生,之後還會長出新的尾巴,但人類沒有這種再生能力,哪怕只是切斷了一根指頭,也無法長出新的指頭。是什麼原因決定不同物種間再生能力的差異?科學研究有辦法將其他物種的再生能力應用在人體嗎?
Thumbnail
蜥蜴可以斷尾求生,之後還會長出新的尾巴,但人類沒有這種再生能力,哪怕只是切斷了一根指頭,也無法長出新的指頭。是什麼原因決定不同物種間再生能力的差異?科學研究有辦法將其他物種的再生能力應用在人體嗎?
Thumbnail
李葛點點頭,好奇問道:「那要怎麼血脈晉升?還有它們已經是野獸,我要怎麼讓它們學習動物的技能?」 凱律搖了搖頭,「只要是野獸,就沒辦法學習到動物的技能。」 「可惜。」李葛嘆了口氣。 凱律耐心的從頭開始解釋。 「普通到稀有的階段,生物的膚色,會發生改變,直到進化蛻變成功後,才會停
Thumbnail
李葛點點頭,好奇問道:「那要怎麼血脈晉升?還有它們已經是野獸,我要怎麼讓它們學習動物的技能?」 凱律搖了搖頭,「只要是野獸,就沒辦法學習到動物的技能。」 「可惜。」李葛嘆了口氣。 凱律耐心的從頭開始解釋。 「普通到稀有的階段,生物的膚色,會發生改變,直到進化蛻變成功後,才會停
Thumbnail
那龐大生物的整個身軀,幾乎都在羽翼的包裹之下,只露出了兩隻灰色的,尖尖的耳朵,以及兩支帶著長長指甲的下肢。並不像人類的足部,看那形狀,與手掌相類似,也就是猿猴類下肢的樣子。
Thumbnail
那龐大生物的整個身軀,幾乎都在羽翼的包裹之下,只露出了兩隻灰色的,尖尖的耳朵,以及兩支帶著長長指甲的下肢。並不像人類的足部,看那形狀,與手掌相類似,也就是猿猴類下肢的樣子。
Thumbnail
尾巴對於許多脊椎動物在行動上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靈長類也不例外。猴子在樹上攀爬時仰賴尾巴提供平衡,有的甚至將尾巴作為第五肢捉住樹枝或食物。人猿總科(包含長臂猿、猩猩、人類等)自2千5百萬年前與舊世界猴分道揚鑣時起就失去了這條尾巴......
Thumbnail
尾巴對於許多脊椎動物在行動上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靈長類也不例外。猴子在樹上攀爬時仰賴尾巴提供平衡,有的甚至將尾巴作為第五肢捉住樹枝或食物。人猿總科(包含長臂猿、猩猩、人類等)自2千5百萬年前與舊世界猴分道揚鑣時起就失去了這條尾巴......
Thumbnail
偉大的生物誕生自洪荒宇宙,他們擁有獨特的身體結構和特點,其中最突出的一點是,他們能夠站得直挺挺的。 偉大的生物的身體結構,經過了宇宙的深思熟慮和精心設計, 他們的脊柱呈現s形彎曲的狀態,具有彈性,使得身體重量得以分散,能承受更大的體重壓力,來站得直挺挺。 此外,偉大的生物,臀部肌肉非常發達..
Thumbnail
偉大的生物誕生自洪荒宇宙,他們擁有獨特的身體結構和特點,其中最突出的一點是,他們能夠站得直挺挺的。 偉大的生物的身體結構,經過了宇宙的深思熟慮和精心設計, 他們的脊柱呈現s形彎曲的狀態,具有彈性,使得身體重量得以分散,能承受更大的體重壓力,來站得直挺挺。 此外,偉大的生物,臀部肌肉非常發達..
Thumbnail
西伯利亞虎在冰天雪地上瀕臨滅亡、兇猛的黑熊在園林野地上被重重圍困、在非洲大草園裏稱霸的雄獅,其獅群的稱霸地位已汲汲可危,就連一直自視優等,在地球歷史上最懂戰的人類,如今已淪下到殉亡的境地上,快已無力反撲。
Thumbnail
西伯利亞虎在冰天雪地上瀕臨滅亡、兇猛的黑熊在園林野地上被重重圍困、在非洲大草園裏稱霸的雄獅,其獅群的稱霸地位已汲汲可危,就連一直自視優等,在地球歷史上最懂戰的人類,如今已淪下到殉亡的境地上,快已無力反撲。
Thumbnail
似鳥龍類是一群特殊的獸腳類恐龍,牠們頭部比例很小,外型有點像長尾巴的鴕鳥,且通常表現出植食性的特徵,而這一群特別恐龍在白堊紀有著很高的多樣性,不過關於牠們早期的演化歷程,我們的了解程度卻不高。 近幾年,隨著化石挖掘工作的展開,研究人員發現日本福井的北古層當中有很多來自不同個體的似鳥龍類化石,在
Thumbnail
似鳥龍類是一群特殊的獸腳類恐龍,牠們頭部比例很小,外型有點像長尾巴的鴕鳥,且通常表現出植食性的特徵,而這一群特別恐龍在白堊紀有著很高的多樣性,不過關於牠們早期的演化歷程,我們的了解程度卻不高。 近幾年,隨著化石挖掘工作的展開,研究人員發現日本福井的北古層當中有很多來自不同個體的似鳥龍類化石,在
Thumbnail
四足動物的四肢是脊椎動物演化到陸地上的決定性特徵,然而這樣的重要衍徵在某些物種上又逐漸消失,配合演化出細長的體軀,改用爬行取代行走。現存的有鱗目動物中有超過六十種各自獨立演化出四肢縮小甚至消失的支系,如蛇亞目、蛇蜥科、鱗腳蜥科、雙足蜥科、蠕蜥科、石龍子科、南非草蜥屬、蚓蜥類等,此外某些兩棲動物如
Thumbnail
四足動物的四肢是脊椎動物演化到陸地上的決定性特徵,然而這樣的重要衍徵在某些物種上又逐漸消失,配合演化出細長的體軀,改用爬行取代行走。現存的有鱗目動物中有超過六十種各自獨立演化出四肢縮小甚至消失的支系,如蛇亞目、蛇蜥科、鱗腳蜥科、雙足蜥科、蠕蜥科、石龍子科、南非草蜥屬、蚓蜥類等,此外某些兩棲動物如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