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許多人而言,日本是一個相當獨特的國家,以整個亞洲而言,它確實是一個極其特殊的存在,無論是風俗、文化、建築,甚至連思想都與我們華人相差甚遠。
或許就是這份差異,使得我們華人如此著迷吧?
我很清楚,我對於日本的著迷肯定不是美食,也不是其優美的古建築,更不是什麼宜人的環境,而是開頭提到的「思想」。
思想毫無疑問是架構文化的基石,盡管許多證據表明,日本人大量吸收古代中國的文化,無論是經濟、政治,乃至藝術與文學等等,但他們仍舊保持著自我,或許這一點與韓國人很類似,但依然有著根本上的差距,畢竟韓國作為屬國,它實在沒有太多選擇的權利,然而日本則不然,它是由始至今都是獨立的國家,當華夏文明如滔天巨浪般不斷湧入日本之際,日本人總能以各種近似卻又有著明顯差異的方式將之轉化為自己的文化,我個人認為最明顯的莫過於武士的技藝,騎射一直都是遊牧民族的標配,無論是漢朝時期的匈奴,抑或是唐朝時期的突厥,而武士便是習得此技藝的存在,但這份騎射的技藝卻又與遊牧民族那種人馬合一的形式有著顯著的差異,無論是馴馬的方式、裝備的重點、出征前的儀式等等,都帶著濃厚的日本色彩,若不細細翻看,根本無法得知這一切都是源自於華夏文明。
自從疫情解封後,旅日的遊客日益遽增,無論是 IG 短影音,或是 YT 影片,以及部落格文章,日本旅遊總是霸榜,但標題卻總是以美食、美景、購物為主,我並沒有要抨擊這些影片或文章太過浮濫,相反的,我很常會細看他們的分享,不少影片能帶給我衝擊,不少文章能帶給我啟發,這些分享大多數都相當的優質,但唯一可惜的是他們很少提及這一趟旅程的感受。
小時候,我很喜歡看旅遊節目,我尤其記得的是「冒險王」,這檔節目的尾聲,主持人總會為這一趟旅程留下結語,無論你認為這結語好或不好,那都是屬於他的個人體悟與認知,都是屬於他這一趟旅程最珍貴的回憶與收穫。
在京都的某天夜裡,我站在門口等待女友購物時,恰巧遇到三位來自台灣的年輕人,他們正在討論著明天的行程,其中一名顯然是領頭人,他很順暢的將計畫告知其他兩人,並在告知後,不斷侃侃而談自己對於那些景點的期待,看著他因期待而閃閃發光的雙眼,我不禁由衷地為他感到歡喜,然而另外兩人卻只是對他點點頭,表示知道了,繼續滑著手機,不知道是在玩手遊?還是在看影片?但很明顯的可以感受到這兩人對於這趟旅行,並沒有特別的好惡,只是跟著朋友去旅遊罷了。
我下意識地為那兩人感到惋惜,我或許能理解他們為何如此,畢竟過去的我也是這樣的人,跟著導遊,陪著同學,一頭熱的來到日本,起初我以為這麼做了,自己變能有所不同,但不明所以的旅遊,除了休閒娛樂外,更深沉的體悟則什麼也沒有,當然在這趟旅程中,你或許可以了解日本人是如何參拜神社?如何吃拉麵、泡溫泉?如何做個自律的好公民?但你不能理解他們為何如此,或許你會認為知道這些沒有意義,確實,知道這些對於你的工作顯然是沒有幫助的,更遑論對於生活來說更是如此。
那一夜,我漫步於錦市場的街頭,看著來往不絕的旅人們,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台灣人、中國人、韓國人、歐美人,乃至日本人,以及其他國家的人們,在這燈光燦爛的街道上,人人臉上幾乎帶著笑意,本應是京都廚房的地方,如今卻成了購物天堂,看著一間間人潮洶湧的服飾店與藥妝店,幾乎都讓我懷疑這地方真的是食材的聚集地嗎?
它成為了現代人所喜好的商店街,這一點毫不意外,畢竟對於旅客而言,這類型的商店最容易吸引人潮,而人潮則帶來錢潮,對於商人而言無可厚非,但對我而言這樣的錦市場與心齋橋究竟又有哪裡不同?
搭上巴士,回到京都車站,看著沿途的街景,回憶著錦市場,心中不由得想到,也許這就類似於台灣的老街,雖然他們都有著各自的特色與美食,但定位都是一樣的,都是商店街,而非歷史遺跡,它並非活在過去,而是活在當下。
我之所以對那兩位年輕人感到惋惜,便是因為他們並沒有好好的體會歷史的變遷,更沒有心去理解這其中差異,這並非要求人人都要理解歷史才能前往當地旅遊,但至少要知道這個旅遊地點為何成為景點?透過知道該景點的小故事,我們才能有機會去體會它的演變,以及它如今對於當地人而言又有著什麼樣的意義,從這些體悟之中,我們便能總結出這趟旅程對於自己的意義是什麼?
或許了解歷史能讓你對於一些歷史景點更有共鳴,但對我而言,旅行最重要的是讓自己更容易的理解、包容不同文化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