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上,我會隨身帶著書,雖然不一定有時間看。
我看過很多的書,少說上千本,看的書也很雜,但認真說起來,我買的書不算多,因為大部份我都會在書局看完。
書櫃的書,是讀專科時買的。這只是其中的一層。
想介紹幾位我喜歡的作家。
系列文,可能會分3~5次PO。
每回只會介紹一位作家。
村上春樹,是我最欣賞的作家。
村上春樹作品的寫作風格深受歐美作家影響,基調輕盈,少有日本戰後陰鬱沉重的文字氣息。被稱作第一個純正的「二戰後時期作家」,並譽為日本1980年代的文學旗手。
自稱寫小說,僅需要一個明確且具體的開場便有信心將其完美結束。也視眾多作品之間,相對題材的不同與發展方向,為自我寫作能力的淬煉。「就像是運動般,這個月鍛鍊右臂肌肉,下個月鍛鍊大腿肌肉……如此而已」。
爵士樂對村上春樹寫作風格的形塑有極大影響。他還出過《爵士群像》、《爵士群像2》介紹爵士音樂家。在2011年,出版《和小澤征爾先生談音樂(小澤征爾、村上春樹/合著)》
村上春樹:「若沒有迷醉於音樂,我可能不會成為小說家。」
記得在專科時期,在好友經營的泡沫紅茶店的書架上有放一本「遇見100%的女孩」;這是部短篇小說集;那是我第一次讀到村上的書。
當時,只知道村上春樹是位非常有名的日本作家,卻沒看過他的作品。
賴明珠是引介村上春樹進入台灣出版界的早期推手,當時她所翻譯並出版的第一本書為中篇的小說《失落的彈珠玩具》和短篇小說《遇見100%的女孩》。後來臺灣的故鄉出版社,透過翻譯群劉惠禎、黃琪玟、傅伯寧、黃翠娥、黃鈞浩搶先推出了《挪威的森林》上中下集,在1989年時,引起了村上春樹風潮,使得賴明珠開始專心翻譯村上春樹的大量長篇小說作品。直到2001年時,已經翻譯了15本,總銷量超過100萬冊。她長期翻譯村上春樹的作品之後,發展出了自己的翻譯風格,此點有時會被村上春樹的讀者拿來討論。如賴明珠在譯文中與其他譯者不同,保留了大量的日式語助詞「噢」「喲」的翻譯,而簡體中文版的譯者林少華,則偏向於精鍊的散文風格。在臺灣,賴明珠算得上是村上春樹的御用翻譯了。
再透過加油站同事孝緯推薦的長篇《聽風的歌》,從此便成為村上迷。雖說是村上迷,但我看的大多是村上的長篇小說。
《聽風的歌》是村上春樹的第一本小說,於1979年由講談社發行,獲得第22回日本群像新人文學獎。與後來的作品《一九七三年的彈珠玩具》、《尋羊冒險記》常並稱為《鼠的三部曲》。
小說篇幅不長,情節也較簡單,以第一人稱敘述。不過,這是村上的處女作,寫作的風格尚未確立,不太容易讀懂。
會建議從《一九七三年的彈珠玩具》著手、入門。
中國出版的譯本由林少華翻譯,臺灣及香港出版的譯本則由賴明珠翻譯。最早出版時,出版社擔心讀者會對年代反感,因此賴明珠翻譯的版本最早書名為《失落的彈珠玩具》。
《一九七三年的彈珠玩具》是村上的第二部長篇小說,發表於1980年。這小說大概是作者的長篇小說中最不流行的一部,但已具備典型村上春樹式小說的大多數特點,包括充滿超現實主義味道的故事和遙接《挪威的森林》的傷感氣息。
小說由兩個相對獨立的故事所組成,即「我」的故事和老鼠的故事,兩組故事交叉敘述。
《尋羊冒險記》發表於1982年,曾獲得野間文壇新人獎。該作品是《鼠的三部曲》的最後一部。這也是村上個人的第三部長篇小說。
相較於前兩部作品,在整個情節安排和寫作風格上,是更為成熟的了。
1985年發表的《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獲得當年的谷崎潤一郎獎。這也是我最喜歡的一部長篇。是村上的第四部長篇小說。
小說共四十章,以第一人稱敘述。小說結構採用了作者常用的形式,由兩個似乎完全不相干的故事情節組成,兩條情節交叉平行地展開。
再來是1987年所著的一部現實主義小說《挪威的森林》,為村上春樹第五部長篇。
《挪威的森林》在日本廣受年輕人的歡迎,是日本最暢銷的小說之一,村上春樹因此而更為人知悉。該書封面由村上春樹親手設計,以紅綠色為上下冊封面主體並加註:「百分之百的愛情小說」。
在世界各地先後推出18種不同語言的譯本。光是繁體中文就有2~3個版本。
歌手伍佰在讀了此書後,寫下同名歌曲《挪威的森林》。作家駱以軍也在其著作《降生十二星座》中引用《挪威的森林》中的角色名稱。
書名來自Norwegian Wood (This Bird Has Flown),這是英國披頭四樂隊的一首歌曲,是渡邊(小說中的男主角)常常會聽的一首曲子,也是能鎮靜直子心靈的一首奇特的曲子。
可能很少人知道,這書名打從一開始就誤譯了。原文 Wood 在英語中有「木材」及「森林」之義。Norwegian Wood 這歌是描述一對男女共度一夜,而屋子和火爐里的木材,都是用「挪威木材」做的。所以,這裡的 Wood 應翻作「木材」。
日文被翻作《ノルウェーの森》,中文變成《挪威的森林》。但由於誤譯深入人心,也就沒什麼好追究的了。
1988年發行的《舞·舞·舞》是村上春樹的第六部長篇小說。《舞·舞·舞》算是《尋羊冒險記》的續作,雖然在情節主線上並非完全相接。村上春樹曾在2001年提到,寫作《舞·舞·舞》是伴隨《挪威的森林》的出版帶來出乎意料的聲譽之後的一段恢復過程,因此,與其他小說相比他更加享受《舞·舞·舞》的寫作。
1992年發行的《國境之南 太陽之西》是村上春樹的第七部長篇小說。這小說和村上以前的作品基調基本相同,敘事方式也採用第一人稱口吻,主人翁是中年男子。這部小說主要講述了男主人公如何和自己的初戀情人再次相遇,以及又如何離奇分別的故事。
於1994~1995年出版的《發條鳥年代記》分成3冊。1996年2月,獲第47回讀賣文學獎。
延伸閱讀:
《人造衛星情人》於1999年發行,這是村上春樹的第九部長篇小說。比較可惜的是:我並沒有看過這部小說。不過,根據村上春樹本人的說法,寫這部作品時,他決意與過去一直採用的文體告別,並嘗試採取多視點、視點實時移動的方法寫作。
2002年,《海邊的卡夫卡》出版,小說的主人公是一位自稱名叫田村卡夫卡的少年——作者始終未交代其真名。
2004年出版的《黑夜之後》,故事採用兩條平行線的方式敘述,與作者其他一些小說如《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和《海邊的卡夫卡》類似。
底下是格友Vivi Hsu針對《黑夜之後》的撰文介紹:
《1Q84》於2009~2010年出版,故事以雙線進行,時間是在1984年,日文「9」的發音kyū與Q相近因而命名為「1Q84」。另外,Q是question mark的Q。即背負疑問之意。
2013年出版《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這部小說講述一個36歲痴迷於鐵路的工程師重新掌握自己人生的故事,作品描繪了主人公多崎作努力克服內心深處幽暗部分中的失落感與孤獨絕望,展現並歌頌了主人公的堅強。而引導主人公多崎作踏上旅程的旋律則是Franz Liszt的《巡禮之年(法語:Années de pèlerinage)》。
《巡禮之年(法語:Années de pèlerinage)》被認為是Liszt最傑出的作品,可以說是音樂風格的集大成之作。
2017年出版《刺殺騎士團長》。
《城市及其不確定的牆》是村上春樹的第十五部長篇小說。作品於2020年(令和2年)3月開始寫作,歷時約三年完成。新潮社2023年出版。不過,這部好像還沒出中文版。
村上的短篇,我接觸不多,只看過《遇見100%的女孩》、《萊辛頓的幽靈》、《神的孩子都在跳舞》;散文更是一本都沒看過。
另外,像是遊記和紀實類文學,我也不是很感興趣。
※資料來自維基百科,圖片來自網路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