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令洋:用圖錄編輯家族的故事──林熊光《呂世宜、謝琯樵、葉化成三先生遺墨》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林熊光《呂世宜、謝琯樵、葉化成三先生遺墨》圖書。(藏品/魏清德家屬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林熊光《呂世宜、謝琯樵、葉化成三先生遺墨》圖書。(藏品/魏清德家屬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三先生是誰?】

林熊光出身板橋林家,是日治時期臺灣最重要的書畫收藏家,以收藏中國宋代珍品最為知名。但除了中國書畫以外,他也積極買回乙未割臺時,林本源家族於動亂中散佚的珍藏,同時透過展覽,讓臺灣社會重新認識林本源家族在清代既有的文化地位。《呂世宜、謝琯樵、葉化成三先生遺墨》是林熊光在1926年展覽後所編印的圖錄,這三位清代寓臺書畫家的作品,再度重現於世人眼前,「三先生」這個名詞,也因為這本圖錄,至今仍為研究者所沿用。

板橋林本源家族早年從桃園大溪經營賣米事業起家。自清代至日治,從臺灣到廈門、華南都具有極高的政經地位。這個家族有兩大特性相當鮮明,其一是不與官鬥。他們不曾如霧峰林家與清政府起衝突、跟日本政府唱反調,板橋林家不管對清對日,乃至於戰後的中華民國政府,他們始終抱持友善合作的態度—舉一個較當代的例子,蔣介石慈湖陵寢的用地,正是由前華南金控董事長、永琦百貨創辦人林明成所捐贈。

第二個特性是,他們是臺灣史上最敏銳意識到文化資本重要性的家族,沒有之一。當清代道光咸豐年間,臺灣文風尚不興盛,文士多以寓臺官僚為主的年代,他們就已經意識到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從1830年代他們就開始禮聘福建、廈門的學者、書畫家,教育家族子弟。到了日本統治下的1910年代,當時臺籍子弟普遍受公學校教育,臺灣本地的中學與大學還未誕生,林本源家族便再度運用豐厚的財力,讓林熊祥、林熊光這對兄弟前往日本貴族學校「學習院」就讀。

到了戰後,林熊祥、林衡道父子,更是畢生投入臺灣省文獻會的工作,並前後擔任過主任委員。因此,這個家族不但對於臺灣政經局勢有高度影響力,對於臺灣歷史與文化,也一直掌握著高度發言權。

文物收藏是展現一個家族文化素養與財力的最佳利器,它可以只是基於個人興趣的賞玩,也可以藉由展示,讓社會認可一個家族的文化水平。日治時期,林本源家族經過歷代的積累,無論財力上或文化上都抵達一定的高度,於是一位東亞文化史上重要的鑑藏家—林熊光,便從這個家族中誕生。

林熊光,字朗庵,出生於乙未割臺後兩年(1897),當時臺灣局勢未明,林家暫時將家業重心先移往廈門,因此他的出生地是廈門鼓浪嶼。他的長兄林熊徵(1988-1946),字薇閣,是日治時期的臺灣首富。在這樣的家庭長大,他的教育當然不同於常人。如前所述,林熊光在1910年代和他的二哥林熊祥一起前往日本學習院就讀,後來,林熊光轉入東京帝國大學經濟部商業科,於1923年畢業。

返臺前後,林熊光曾以分家產所得創立朝日興業株式會社,擔任社長;並投入他生平最重要的事業,參與創辦大成火災海上保險株式會社,後來1930年代也曾擔任過社長—這是臺灣第一家,也是當時最大的產物保險公司—直到1938年他因社內成員益子逞輔逼宮,黯然離開大成火險之前,他始終是一路順遂的高學歷貴族。

這位真正意義上的貴族,對於金石書畫收藏的雅好更早於創業之前。1919年,他二十二歲的時候,就已經收藏了黃庭堅真跡《王史二氏墓誌銘稿卷》,收藏界的震撼可以想見。這件黃庭堅的真跡現藏於東京國立博物館,也能從「開放博物館」中完整觀覽高清圖檔。如果閱讀其中題跋,就可以發現在這件作品由林熊光買下之後,增加了日本書法知名名家中村不折,以及後來的日本首相犬養毅所留下的題跋。犬養毅說:「此卷幸歸於吾林朗盦之尊山谷室,予屢得展玩之。」意思是說這件作品有幸來到了林熊光手上(尊山谷室是齋館名),我才可以常常來觀賞。犬養毅這時還未擔任首相,但曾是內閣閣員,林熊光的政商關係之好,可以由此想見。後來,他又收得宋人徐熙〈蟬蝶圖〉、米友仁〈江上圖〉、李公麟〈春讌圖〉,以及燕文貴〈夏山行旅圖〉,所以就改齋館名為「寶宋室」。

1895年乙未割臺動盪之際,林本源家族不少收藏因為家僕竊出而佚失,林熊光也藉由各種機會陸續購回,更積極重建自己家族的收藏歷史。最為人所熟知的,便是1926年與尾崎秀真共同在台灣總督府博物館主辦了呂世宜、謝琯樵書畫展覽會。呂世宜是清代道光咸豐年間廈門重要的學者,也是重要的金石收藏家、書法家。謝琯樵則是咸豐年間短期寓臺的畫家,這兩位都曾經受聘於林本源教育家族子弟,而呂世宜更長期幫助林家進行金石書畫鑑藏。這場展覽雖然媒體上宣稱是展出「在臺灣最著名之呂世宜及謝琯樵兩氏遺墨」,但實際上從主辦人及展出內容都可以看出是林本源家族在重建自己家族的收藏史。

值得注意的是,這場展覽中的作品並非都是林熊光所有,有些作品尾崎秀真、魏清德、林熊徵、張純甫及其他日籍收藏家提供,當時《臺灣日日新報》的報導甚至特別強調,尾崎秀真還要特別寫信「勸誘」新竹的書畫家李逸樵出品參展,也就是說,當展覽結束,物歸原主,重聚一堂的林家相關文物,便將重散四處。這時候,新興的照相製版、印刷技術就派上用場了:編輯一本展覽圖錄,精選展件,並順道拉了作品較少、與林家淵源較淺的葉化成作品,湊成「三先生」──這本《呂世宜、謝琯樵、葉化成三先生遺墨》便因此誕生。


林熊光《呂世宜、謝琯樵、葉化成三先生遺墨》圖書,書名頁有「林熊光持贈」紅印一式。(藏品/魏清德家屬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林熊光《呂世宜、謝琯樵、葉化成三先生遺墨》圖書,書名頁有「林熊光持贈」紅印一式。(藏品/魏清德家屬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現由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的這冊圖錄,是由魏清德家屬所捐贈,書名頁有「林熊光持贈」紅印,這本圖錄並未用於販售,而是用於「持贈」予各藏家、同好及其他文人雅士。內容收錄二十九件書畫作品,目錄載明了各件作品的收藏者,並清楚列明未能攝影印製的作品,各藏家各有幾件。嚴格來說,呂世宜、謝琯樵、葉化成各有所長,與林家的淵源更不能完全相提並論(所以才會從展覽時的二氏變成圖錄上的三先生),但因為共同受聘林家、也剛好留下了書畫遺墨,「三先生」之名便因此深刻地在日治時期的文人雅士腦海中,留下深刻記憶。


★作家小傳

林熊光(1897-1971)

生於廈門鼓浪嶼,從小即被送往日本皇家學校學習院就讀,高等科畢業後轉入東京帝大,1923年畢業於該校經濟部商業科。性喜讀書,雅好書畫骨董,有極高之鑑賞蒐藏能力。

★團員簡介

陳令洋臺大臺文所博士生,現職編輯,最近興趣是讀一些很古老的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臺文館/轉譯研發團的沙龍
414會員
165內容數
2024/09/27
你的高中時期參加的是什麼社團呢,是揮散汗水的運動性社團,還是熱情活動的康樂性社團,或者學有專精的學術型社團? 無論參與什麼性質,社團活動必定是青春回憶重要的一頁。但你知道嗎?遠在日治時期時台灣的高中,就有豐富的社團活動。其中很特別的是有考古社團——「博物研究會」……
Thumbnail
2024/09/27
你的高中時期參加的是什麼社團呢,是揮散汗水的運動性社團,還是熱情活動的康樂性社團,或者學有專精的學術型社團? 無論參與什麼性質,社團活動必定是青春回憶重要的一頁。但你知道嗎?遠在日治時期時台灣的高中,就有豐富的社團活動。其中很特別的是有考古社團——「博物研究會」……
Thumbnail
2024/09/13
1960年代的知識分子是什麼樣子呢?劉大任(在此我們先暫不稱他為作家)在小說《浮游群落》之中,描摹了一群有志青年的模樣,他們滿懷理想,渴望改變社會,卻也同時提心吊膽,深怕一不小心就身陷囹圄。 因為他們最青春活躍的時候,正是白色恐怖仍烏雲罩頂的年代。
Thumbnail
2024/09/13
1960年代的知識分子是什麼樣子呢?劉大任(在此我們先暫不稱他為作家)在小說《浮游群落》之中,描摹了一群有志青年的模樣,他們滿懷理想,渴望改變社會,卻也同時提心吊膽,深怕一不小心就身陷囹圄。 因為他們最青春活躍的時候,正是白色恐怖仍烏雲罩頂的年代。
Thumbnail
2024/08/27
【派克是一同奮鬥的好夥伴】 王育德年僅25歲時便流亡日本,用美國的派克51鋼筆替臺灣戰鬥。這名臺語專家與臺獨運動者究竟寫了些什麼?
Thumbnail
2024/08/27
【派克是一同奮鬥的好夥伴】 王育德年僅25歲時便流亡日本,用美國的派克51鋼筆替臺灣戰鬥。這名臺語專家與臺獨運動者究竟寫了些什麼?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2023/12/05 林本源園邸→金山老街→獅頭山步道→石門茶山步道→芝蘭平台→飯店
Thumbnail
2023/12/05 林本源園邸→金山老街→獅頭山步道→石門茶山步道→芝蘭平台→飯店
Thumbnail
  清朝治臺不可缺少二林,缺兵就找霧峰林家,缺錢就找板橋林家,這不是......劉大人又上板橋林家喝喝茶啦......
Thumbnail
  清朝治臺不可缺少二林,缺兵就找霧峰林家,缺錢就找板橋林家,這不是......劉大人又上板橋林家喝喝茶啦......
Thumbnail
「蘭千山館」文物寄存故宮53年,驚傳故宮主動不續約!本文以時間為經,事件為緯,整理記錄了事件的本末。邀請您一起來關心,國家的文物保存政策,見證正在發生的歷史……
Thumbnail
「蘭千山館」文物寄存故宮53年,驚傳故宮主動不續約!本文以時間為經,事件為緯,整理記錄了事件的本末。邀請您一起來關心,國家的文物保存政策,見證正在發生的歷史……
Thumbnail
館內收藏多幅林之助有名的畫作,<朝涼>是其中代表作,昔日客廳仍保留當時的沙發擺設,以及當時的工作室及畫架,滿牆的膠彩顏料瓶,色彩繽紛,井井有條,可見畫家的嚴謹及用心。在館內也有林之助先生的錄影介紹,可以一窺畫家昔日身影, 欣賞精彩的膠彩畫作,畫家一生瑰麗的風景靜靜於時光中收藏著。
Thumbnail
館內收藏多幅林之助有名的畫作,<朝涼>是其中代表作,昔日客廳仍保留當時的沙發擺設,以及當時的工作室及畫架,滿牆的膠彩顏料瓶,色彩繽紛,井井有條,可見畫家的嚴謹及用心。在館內也有林之助先生的錄影介紹,可以一窺畫家昔日身影, 欣賞精彩的膠彩畫作,畫家一生瑰麗的風景靜靜於時光中收藏著。
Thumbnail
先前講到1836年瑯嶠土生仔與斯卡羅之間的戰爭,這個故事其實可以牽扯到一個來自枋寮平原的家族興衰史,這個家族的命運自始至終都與大屏東緊緊相連
Thumbnail
先前講到1836年瑯嶠土生仔與斯卡羅之間的戰爭,這個故事其實可以牽扯到一個來自枋寮平原的家族興衰史,這個家族的命運自始至終都與大屏東緊緊相連
Thumbnail
竹北六家舊名為「六張犁」,過去曾是平埔族竹塹社的農田,1752 年從中國廣東饒平渡海來臺的林衡山與林先坤父子由鹿港北上於此租地開墾,林氏聚落逐漸開枝散葉。林先坤承繼志業,整合宗族並累積資本,更在林爽文事件中平亂有功, 奠定林家在竹塹的重要地位。
Thumbnail
竹北六家舊名為「六張犁」,過去曾是平埔族竹塹社的農田,1752 年從中國廣東饒平渡海來臺的林衡山與林先坤父子由鹿港北上於此租地開墾,林氏聚落逐漸開枝散葉。林先坤承繼志業,整合宗族並累積資本,更在林爽文事件中平亂有功, 奠定林家在竹塹的重要地位。
Thumbnail
霧峰林家、鹿港辜家、基隆顏家,如果你平時對於臺灣歷史或當代新聞有所關注,一定會注意到人們常將城市與特定的家族或人名連結;遊覽各地老街時,也必定曾走進某個顯赫一時的人物故居。家族史就是地方史,回首過往地方發展的軌跡,家族勢力的運作確實是其中無法忽視的關鍵力量之一。
Thumbnail
霧峰林家、鹿港辜家、基隆顏家,如果你平時對於臺灣歷史或當代新聞有所關注,一定會注意到人們常將城市與特定的家族或人名連結;遊覽各地老街時,也必定曾走進某個顯赫一時的人物故居。家族史就是地方史,回首過往地方發展的軌跡,家族勢力的運作確實是其中無法忽視的關鍵力量之一。
Thumbnail
臺灣文化協會於1921年成立,一百年前蔣渭水提出《臨床講義—對名叫臺灣的患者的診斷》,病名是「智識營養不良」,他開出的處方簽:「正規教育最大量、補習教育最大量、進幼兒園,設圖書館、讀報社。」當時的知識分子與仕紳狂熱的推動文化啟蒙,將他們從世界文明吸收到養分遍灑各地,你想像中的曾曾祖父母當時的生活樣
Thumbnail
臺灣文化協會於1921年成立,一百年前蔣渭水提出《臨床講義—對名叫臺灣的患者的診斷》,病名是「智識營養不良」,他開出的處方簽:「正規教育最大量、補習教育最大量、進幼兒園,設圖書館、讀報社。」當時的知識分子與仕紳狂熱的推動文化啟蒙,將他們從世界文明吸收到養分遍灑各地,你想像中的曾曾祖父母當時的生活樣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