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15|你能重構失敗成為成功的踏腳石嗎?

U015|你能重構失敗成為成功的踏腳石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失敗 Failure"是人生無法避免的部分,是學習的來源,是取得進展的必經之路。」


「"損失厭惡 Loss Aversion”是人類傾向於更看重損失而非獲得的部分。」


「你對失敗的厭惡,反而會增強你體驗失敗的機會。


當你不向上級回報目前專案中的問題,你將可能可以處理的小Issue轉換為致命的大Failure。


當你不承認你在對什麼掙扎,你就無法得到你需要的幫助。」


「”重構 Reframe“損失成為“得到Gain",能帶給你“愉快 Joy“而非”後悔 Regret“。」


「重構失敗是一個能改變人生的技能,能幫助你跨越對失敗的"自發性厭惡 Spontaneous Aversion"。」


這段討論,引用自美國作者 Amy Edmondson [1] 於2023年9月5日出版的,


《Right Kind of Wrong: The Science of Failing Well》[2]的第26-31頁。


人對損失的厭惡,似乎是刻劃在我們的DNA之中。


我在年輕的時候,也會因為掉了100塊,忘記取消訂閱,忘了用折價卷等等小事,


就覺得很生氣,很討厭,很煩。


我也會因為錯過了某些,以為自己肯定能行的機會,


就覺得世界很不公平,人與人之間好現實,社會怎麼都這麼冷漠。


這些損失,似乎都因為自己厭惡的情緒,被加強成很嚴重的失敗,留在記憶之中。


但的確,失敗是人生無法避免的部分,甚至是獲得進展的必經之路。


而我也逐漸領悟出更實用的心態:與其體驗失敗,不如管理失敗。


失敗其實有很多類型,而由於是親身體驗,


失敗前後自己感受到的差異,很值得寫下來,記錄下來,


接著去提煉其中得到的領悟,化成一些秘訣,教給後輩。


以我在科學研究的經驗,失敗是一種,


讓我的嗅覺變得更加敏感的寶貴經驗。


很多研究的思路,一開始真的是死路,處處碰壁。


但走久了,還真的培養出一種嗅覺,


你一下看到一個研究想法能推進到哪個程度。


如此,後來在指導學生做研究時,


想法的可行性,就能很好評估與判斷。


或許這就是對失敗的重構:


我在取得失敗的經驗中,逐漸成為了專家。


Reference

[1] https://www.hbs.edu/faculty/Pages/profile.aspx?facId=6451

[2] https://www.simonandschuster.com/books/Right-Kind-of-Wrong/Amy-C-Edmondson/9781982195069


avatar-img
王啟樺的沙龍
558會員
1.8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王啟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1. 只關注自己知識面的新穎點子: - 許多學生在讀Paper時,會覺得這些研究成果非常新穎,驚嘆於「怎麼會有這麼新穎的點子!」但往往這些點子只是對自己的知識面來說是新鮮的,而不是對整個領域都是新穎的。這種情況下,學生很容易被表象所迷惑,而忽略了深入理解Paper真正的創新點。 2. 不深入
2024年7月2日, 我正在指導的復旦大學數學系三年級學生說道: 「有的數學也有應用場景,但應用場景本身好像也不能指導方法的創新, 反而是要依靠數學感覺來進行研究。」 我當時給的建議是:「關於這個點,你可以注意,創新有分「問題的創新」與「解法的創新」。」 一般來說,實務
1. 利用新聞獲得最新情報: - 「讀‘新聞’來獲得最新的情報。」這是日本作者出口治明在他的著書《いま君に伝えたい知的生産の考え方》中提出的觀點。他強調,新聞是一個非常好的獲取最新知識的方式,特別是從有公信力的媒體上拿到值得細讀的新聞文章。 2. 使用網際網路作為字典與百科全書: - 出口
數學系的訓練,與上面閱讀原始碼的優先順序,本質上是反過來的。在數學的訓練中,是先把函數定義的非常清楚,再進一步去看函數應用在具體的數據上會發生什麼行為,然後就到此為止,不太會再有進一步的討論。但如上面西尾泰和所述,工程師看事情的角度,是先掌握全局,然後再進一步細化每一層的細節。
1. 完善計畫與靈活應變: - 很多人在做計畫時,會把一套計畫做得非常完美。然而,實施計畫時,總會有意外情況發生,使計畫無法順利執行。這時候有兩個辦法,一個是留下足夠多的餘量,可能是時間,可能是資源。另一個辦法,就是事先準備好B計畫,當局勢發展不如預期時,你可以依據這個替代計畫來應對。
我使用最多的共享經濟服務,不外乎就是Uber與Uber Eats。 的確Uber與Uber Eats 提供了更多選擇,在移動以及買東西吃的選擇上。 移動上,平時搭大眾運輸就可以到上班的地方, 而有了Uber,我還可以多更多移動的選項,去其他想去的地方。
1. 只關注自己知識面的新穎點子: - 許多學生在讀Paper時,會覺得這些研究成果非常新穎,驚嘆於「怎麼會有這麼新穎的點子!」但往往這些點子只是對自己的知識面來說是新鮮的,而不是對整個領域都是新穎的。這種情況下,學生很容易被表象所迷惑,而忽略了深入理解Paper真正的創新點。 2. 不深入
2024年7月2日, 我正在指導的復旦大學數學系三年級學生說道: 「有的數學也有應用場景,但應用場景本身好像也不能指導方法的創新, 反而是要依靠數學感覺來進行研究。」 我當時給的建議是:「關於這個點,你可以注意,創新有分「問題的創新」與「解法的創新」。」 一般來說,實務
1. 利用新聞獲得最新情報: - 「讀‘新聞’來獲得最新的情報。」這是日本作者出口治明在他的著書《いま君に伝えたい知的生産の考え方》中提出的觀點。他強調,新聞是一個非常好的獲取最新知識的方式,特別是從有公信力的媒體上拿到值得細讀的新聞文章。 2. 使用網際網路作為字典與百科全書: - 出口
數學系的訓練,與上面閱讀原始碼的優先順序,本質上是反過來的。在數學的訓練中,是先把函數定義的非常清楚,再進一步去看函數應用在具體的數據上會發生什麼行為,然後就到此為止,不太會再有進一步的討論。但如上面西尾泰和所述,工程師看事情的角度,是先掌握全局,然後再進一步細化每一層的細節。
1. 完善計畫與靈活應變: - 很多人在做計畫時,會把一套計畫做得非常完美。然而,實施計畫時,總會有意外情況發生,使計畫無法順利執行。這時候有兩個辦法,一個是留下足夠多的餘量,可能是時間,可能是資源。另一個辦法,就是事先準備好B計畫,當局勢發展不如預期時,你可以依據這個替代計畫來應對。
我使用最多的共享經濟服務,不外乎就是Uber與Uber Eats。 的確Uber與Uber Eats 提供了更多選擇,在移動以及買東西吃的選擇上。 移動上,平時搭大眾運輸就可以到上班的地方, 而有了Uber,我還可以多更多移動的選項,去其他想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