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嘯後的重生!印尼有機農夫Ade Nuriadin的社區農業運動分享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文/廖芷瑩

文前備註

以下文章訪問於2023年10月,原本預計當月底要交稿,但因為與交稿單位對於書寫內容的意見有一些歧見,因此在單位同意下,將此文刊登於自己的部落格。


來自印尼蘇拉威西島的Ade Nuriadin,平時專注於印尼農村的有機農業推廣,以及婦女及青年培力工作。去(2023)年十月,他透過台灣海外援助發展聯盟(以下稱Taiwan AID)的「NGO夥伴徵選計畫」,在宜蘭進行了20天的農業交流。此次活動中,Ade有什麼發現?台灣農民又能透過國際交流,獲得或學習到什麼呢?


海嘯來襲,小村落的一切重新來過

2018年9月28日,在印尼蘇拉威西島的大城市帕魯(Palu)裡,居民們正因慶祝活動聚集在海灘,享受陽光與音樂。當地的NGO工作者Ade Nuriadin和同事,也想盡早結束工作,到海邊參與盛會。正當他們要下班時,18:02,忽然聽到「嘣!」好大一聲,超級地震來襲。逃難途中,他們收到海嘯警報簡訊,Ade知道大難臨頭,所以拼命逃向高處,「當我意識到時,我已經在逛奔了」幾分鐘後,海嘯肆虐帕盧的海岸線。這次的「蘇拉威西島地震」共造成超過兩千人以上罹難,逾萬居民受傷。

Ade說這件事時,眼神依然餘悸猶存。海嘯過後是夜晚,他徹夜未眠,隔日早晨立即騎車回在附近海岸的家鄉,棟加拉(Donggala)縣的小村落Toaya(也稱Towaja)尋找家人。還好他們在叢林中躲過一劫,然而,眼前記憶中美好的村莊已成廢墟一片,所有人都失去家園。

Ade因長期投入NGO工作,所以擔任起外界資源的聯繫者,他和村落裡的二十幾位青年與婦女,自行建立協助中心,接受鄰近波索(Poso)縣的物資,每週盤點並回報食物及必需品的數量,且確實發放給村民。Ade因為關心家鄉的重建,所以辭去工作,在2019年成立NGO組織「塔納桑加姆辛杜基金會」(Yayasan Tana Sanggamu Sindue),號召居民重建家園時,發展自己的食物系統,推行有機農業,也做基礎文化調查,希望帶來不同的未來願景。


印尼農友來宜蘭學習種菜?!

Ade講出這些故事時,他人在宜蘭的小冰店受訪。今年十月,他因為徵選上Taiwan AID的「NGO夥伴計畫(NGO Fellowship Program)」,待在宜蘭三個禮拜,透過員山「慢島生活」團隊的引介,和在地的友善耕作青年們交流。

Taiwan AID的專員李尚林提到,這是他們初次舉辦此計畫,過去台灣的NGO時常有南亞或東南亞的專案,但對方人才往往只能參與短時間的會議,因此他們參考美國國務院「專業人才交流計畫(Professional Fellowship Program, PFP)」,發起此專案,希望人才們能透過一週的課程,及三週的實地參與,交流兩邊的專業知識。Taiwan AID也提到,在交流後成員們會變成「校友」,若往後有相關資訊或需要國際合作的機會,也能透過校友們發揮更大的國際力量。

今年第一屆,卻吸引了172組優秀的NGO投案,不過Taiwan AID只能從中挑選出10位,令他們非常頭痛。然而,當他們看到Ade的介紹時非常開心,因為他不僅是位熱情且堅持理念的偏鄉工作者,而且有機農業也是過去台灣NGO跨國際交流時,較少接觸的面向。因此組織牽線到耕耘在地工作許久的慢島生活團隊,才順利促成此次Ade在宜蘭的行程。


培力脆弱的農人學習有機,利用新媒體影像傳播農業

Ade和他的志工團隊,在海嘯災難過後,投入長期的重建工作。剛開始,他們加入NGO組織Mosintuwu Institute的提案,投入災後「以社區為基礎的重建計畫(Community Based Reconstruction Project)」。在此計畫中,他們調查每家基本資料,也利用GPS重建村落。工作時團隊發現,在地的農夫們是最脆弱的一群人,因為農人失去家園也暫時無法耕作,加上普遍存款不優渥,所以重建困難重重。因此,團隊發起社區農業工作,希望協助農夫的生活。

此外,志工青年們也因為見證災難,了解自然跟生活的親近與危險,所以想多關心環境議題。在農業與環境議題的雙重條件下,他們決定以有機農業為推展項目,希望農夫能少用化學肥料,投入一點心力到有機耕作上。「土地是我們的母親,你必須跟土地上的所有東西做朋友」Ade說。

他們最成功的商品是有機花生。團隊成員們改良在地花生品種的種植方式,口感及口味大受好評,而吸引幾位農夫加入他們的友善耕作計劃。Ade提到,長輩們撿回年輕時的傳統耕作方式、減少化肥開支,又能和青年們交流在地農業知識,是一舉多得的行為。

然而,同時Ade也觀察到,推行農業是件不易之事,所以他決定「慢慢來」。他們從社區裡的小型花園耕作計劃開始,希望在地婦人與青年——社區中需要負擔較多責任,卻無法有太多資源的對象——能持續參與工作坊,從小地方起步,後再討論經濟產出。

此外,Ade也用影像記錄這一切,他參與紀錄片製作,也拍Youtube推廣農業。他大學及研究所都就讀傳播學院,但因認為印尼媒體的環境不大合適,所以轉往喜愛的NGO工作。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他過去所學的影像能力,竟可發揮在小村莊的農業工作上!他的作品《Tanigasi》是一部述在地人種植廣藿香(Patchouli)的紀錄片,獲得了一些關注,而經營的Youtube頻道也頗受好頻,裡頭的農業技巧與生活記錄,都得到許多回饋。

朝更穩健的印尼偏鄉農業組織前行!

Ade此次的交流豐富充實,且帶來新的展望。在東部生活的20天裡,他到宜蘭大學跟同學們交流紀錄片內容;在慢島生活的蔬菜班認識台灣友善耕作蔬菜種植技術;參與三星行健村「喵喵米」的田間除草,並參觀產銷班的運作;了解東北角漁村議題,及在地創生工作;幫忙無過農場的蔬菜包裝⋯⋯Ade每日過著馬不停蹄的生活,認真學習新知識。

慢島生活的賴青松,也是此計畫的接洽者,笑說這次機緣很特別,令他想起自己1995年在日本見習的經驗。他認為,學校的教育有規劃,但大多是發展較完善的知識,但見習交流則更貼近現場,能認識正在萌芽的知識,而日本的經驗也影響他一生。「這非常考驗接待組織啊!」賴青松坦言,剛開始接到此訊息時,有點掙扎,因為對慢島來說,要全程用英語且每日尋覓合適的清真食物,的確是個挑戰,還好有組織夥伴以及在地社群的協力,才能順利完成此事。

前幾日,Ade跟三星的有機農民章思偉到行健合作社參觀時,他震驚於台灣地方合作社的良好發展,以及農民可以產出不同款的加工品、規劃遊程,並引進不同的新技術等。章思偉則從一起工作中認識Ade的認真及努力,也感嘆他社區工作的不容易,期望他轉型成功。 

Ade笑笑的提到,自己今年36歲了,前陣子也成家立業,當了爸爸。因此他深深了解,為家鄉公共事務付出的青年們,不能一直當無給職的志工,重建告個段落後,大家需要更穩固的經濟基礎。剛開始他有點詫異會來到宜蘭農業公司,而不是大的NGO,但是交流完後,他非常開心能來這個近似社會企業的地方,因為他原先就有在思考成立農業公司,交流內容則帶給他更多豐富的未來想像。他期望,自己的組織能持續深耕土地,一步步穩健地前行!



文後心得

此篇文章當初交不出去的原因,在於內容偏向印尼農民的介紹過多,台灣農民的學習經驗較少。因為我個人私自認為,台灣人也應該要閱讀其他國家農民的故事,才是這個經驗最中意要的部分。

而會想把此篇文章po出來,是因為前幾個月,Ade向我要了文章,我才想起,當時真的與Ade聊的很開心。我知道他想做很多事,更知道他的故事,在世界上,非常有被寫出來的價值。一位從海嘯中重生,並且在印尼偏鄉努力的NGO工作者,很值得被跨語言記錄著。

希望閱讀到此篇文章的人,可以祝福他在印尼偏鄉,且現在面臨開發危機(新首都的開發與他的居住地有關)的情況下,可以平安渡過許多事情。


avatar-img
3會員
16內容數
大家好,歡迎來到Willow的沙龍。這裡有我的呢喃與生活大小事心得感想,歡迎各位留下你的想法,或者也閱讀過、看過這些電影書籍的想法,或者碰到相同人事物的看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因為昨天下了一整天的大雨,今天早上下雨體驗到什麼叫做涉水也要上班!!今天早上接了機台供應商一起去工廠,一直擔心淹水的我,終於遇到了! 到工廠的路上會經過一段農田,路況非常不好,經過的時候,供應商很可愛地問我,姐,印度也種水稻喔!我聽到當下,大笑了,我淡淡的回答他,這不是水稻,這是因為淹水,所以農地
Thumbnail
2014-06-09 這是一回在做台灣繁殖鳥類大調查時時被我採回來當成藝術品擺在書架上 來自已經割完的稻田旁水溝裡的一叢水稻 當時站在這水稻旁,心想.... 若是水稻有知,它可能會想: 還好我沒有站在稻田的框框裡! 不過最後的下場還是被我採回來當裝飾品!! 談水道的一
Thumbnail
2006年,一場921地震把部落族人給換回部落,而社團法人原住民深耕德瑪汶協會執行秘書長林建治,也是當中一員。從零開始,決定留在部落,短期能幫助部落從耆老到年輕族群達到自給自足,長期希望藉由祖先留下來的智慧,建立人和土地的可能性,以永續概念,找到發展和土地的正向循環。
Thumbnail
「信有機農業」是鎮西堡Cinsbu部落的農場,主人Omi Asing以與妻子在大學畢業後返鄉,展開農業生活。他強調土地永續比經濟發展更重要,並受到前輩的耳提面命;並分享他與整個部落在農作經營上的實務與心得。
Thumbnail
一個差點被霸王級寒流打趴的老漁村社區,在跨世代青銀心手相連共同努力下,翻轉出新的樣貌,吸引遊客進來,也將在地石斑漁獲行銷出去!在青年生力軍的協助下,新港社區發展協會引進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多元就業開發方案」資源,用政府補助進用的人力拓展實體及網路通路,追求友善環境的養魚技術,還致力提升在地品牌價值
Thumbnail
先生鑽研韓國有機農業JADAM兩個月來,每週都自製益菌溶液來澆灌作物,他說今年的菜園是過去八年來,表現最好的一次,非常令人振奮。除了澆灌益菌溶液,他還澆灌富含礦物質的太平洋海水,期待將來收成的蔬果能夠好吃又營養,滿滿的微量元素!以下就用照片來記錄這充滿生機的一刻。
Thumbnail
踩在不同的田裡,和背景迥異的農友或地主說話,逐漸意識到外人以為單純的農村,或許早已是截然不同、由更多追求「生活」、「自然」的人們,所刻意組成的集合。他們以各自的方式耕作幾塊田,將理念與生命經驗種進土壤,在夏日收穫稻穗。
Thumbnail
這次南亞大地震和引發的大海嘯,死傷無數,傷亡人數十五萬人左右且持續攀升中,媒體近一星期的報導,看到無數妻離子散和傷亡的畫面,真是令人鼻酸,國際間也紛紛伸出援手,給予人道救濟和幫助,我看到的是世界村景象,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我國政府也不遺餘力地投入救災,期望這場災難,儘可能慢慢得到修復。 天災無
Thumbnail
當時在泰北紅磐石村,缺乏資源狀態下,張雨牧師與妻子卓映雪一同創辦了「泰北新生命」這個環境,讓居住在此區域的人學會自行栽種植物,飼養牲畜而繁延,並開設學習中文語言中心,且貫徹用愛與關懷救贖了因毒而所困的人,只為了帶領他們朝向新的人生,給予他們從沒想過的二次人生。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因為昨天下了一整天的大雨,今天早上下雨體驗到什麼叫做涉水也要上班!!今天早上接了機台供應商一起去工廠,一直擔心淹水的我,終於遇到了! 到工廠的路上會經過一段農田,路況非常不好,經過的時候,供應商很可愛地問我,姐,印度也種水稻喔!我聽到當下,大笑了,我淡淡的回答他,這不是水稻,這是因為淹水,所以農地
Thumbnail
2014-06-09 這是一回在做台灣繁殖鳥類大調查時時被我採回來當成藝術品擺在書架上 來自已經割完的稻田旁水溝裡的一叢水稻 當時站在這水稻旁,心想.... 若是水稻有知,它可能會想: 還好我沒有站在稻田的框框裡! 不過最後的下場還是被我採回來當裝飾品!! 談水道的一
Thumbnail
2006年,一場921地震把部落族人給換回部落,而社團法人原住民深耕德瑪汶協會執行秘書長林建治,也是當中一員。從零開始,決定留在部落,短期能幫助部落從耆老到年輕族群達到自給自足,長期希望藉由祖先留下來的智慧,建立人和土地的可能性,以永續概念,找到發展和土地的正向循環。
Thumbnail
「信有機農業」是鎮西堡Cinsbu部落的農場,主人Omi Asing以與妻子在大學畢業後返鄉,展開農業生活。他強調土地永續比經濟發展更重要,並受到前輩的耳提面命;並分享他與整個部落在農作經營上的實務與心得。
Thumbnail
一個差點被霸王級寒流打趴的老漁村社區,在跨世代青銀心手相連共同努力下,翻轉出新的樣貌,吸引遊客進來,也將在地石斑漁獲行銷出去!在青年生力軍的協助下,新港社區發展協會引進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多元就業開發方案」資源,用政府補助進用的人力拓展實體及網路通路,追求友善環境的養魚技術,還致力提升在地品牌價值
Thumbnail
先生鑽研韓國有機農業JADAM兩個月來,每週都自製益菌溶液來澆灌作物,他說今年的菜園是過去八年來,表現最好的一次,非常令人振奮。除了澆灌益菌溶液,他還澆灌富含礦物質的太平洋海水,期待將來收成的蔬果能夠好吃又營養,滿滿的微量元素!以下就用照片來記錄這充滿生機的一刻。
Thumbnail
踩在不同的田裡,和背景迥異的農友或地主說話,逐漸意識到外人以為單純的農村,或許早已是截然不同、由更多追求「生活」、「自然」的人們,所刻意組成的集合。他們以各自的方式耕作幾塊田,將理念與生命經驗種進土壤,在夏日收穫稻穗。
Thumbnail
這次南亞大地震和引發的大海嘯,死傷無數,傷亡人數十五萬人左右且持續攀升中,媒體近一星期的報導,看到無數妻離子散和傷亡的畫面,真是令人鼻酸,國際間也紛紛伸出援手,給予人道救濟和幫助,我看到的是世界村景象,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我國政府也不遺餘力地投入救災,期望這場災難,儘可能慢慢得到修復。 天災無
Thumbnail
當時在泰北紅磐石村,缺乏資源狀態下,張雨牧師與妻子卓映雪一同創辦了「泰北新生命」這個環境,讓居住在此區域的人學會自行栽種植物,飼養牲畜而繁延,並開設學習中文語言中心,且貫徹用愛與關懷救贖了因毒而所困的人,只為了帶領他們朝向新的人生,給予他們從沒想過的二次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