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閃發光的高麗菜:永續農業與在地深耕—鎮西堡Cinsbu部落的「信有機農業」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信有機農業」是鎮西堡Cinsbu部落的其中一座農場,主人是不到30歲的青年Omi Asing,他與妻子芝敏在大學畢業後即返回家鄉,漸漸上手農業事務,也生子建立家庭。田裡有太多故事可以說,包括收成不足以交出預期數量的時候怎麼辦,剛開始農作時沒有機器或人力不夠怎麼辦… … 部落裡彼此幫忙和信任是最大的關鍵。

Omi也提到,土地永續比一味發展經濟更重要、是前輩耳提面命的叮嚀。「其實做有機也不會比較賺錢啦⋯⋯重點還是為了土地。這是mama Ataw教給我們的,要很堅持。」面對一群教授學者和研究助理,謙稱自己不擅言詞的青年,挺直腰桿站在豐碩的高麗菜田裡,侃侃而談當地農作經營的實務與心得。

mama Ataw、yata Pagung也在旁邊隨時補充細節,孫輩的孩子也在旁聽著大人說話。「重點就是,這裡的土地都是屬於族人自己的。必須是族人自己的土地,這是最重要。」Ataw說。

海拔1600公尺的山上慢慢飄起細雨,雨點打在菜葉閃閃發亮。聽著白霧濛濛中堅定訴說的聲音,泰雅族人對土地的愛顯得如此清晰。

原貼文〈閃閃發光的高麗菜〉——記 原住民族社會永續科技發展平台計畫 【尖石鄉走動式工作坊】鎮西堡 Cinsbu部落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Shining Cabbages**The Walking Workshop at Cinsbu**

"信 Organic Farming" is one of the farms in Cinsbu, run by a young man named Omi, who is not yet 30. After graduating from university, he and his wife returned to their hometown, gradually getting the hang of farming while starting a family.There are so many stories to tell from the fields. Omi mentioned that sustainable land use is a crucial lesson passed down by the elders. "Honestly, organic farming doesn’t really make more money... but we do it for the land. This is what Mama Ataw taught us—let the land sustainable."Although he humbly claims not to be a good speaker, Omi stood tall among the lush cabbages, speaking confidently to a group of professors and research assistants about the practicalities and insights of local farming.Mama Ataw and Yata Pagung were also nearby, ready to add details. “The key is, this land belongs to our people (not owned by outsiders or consortia). It must be our people’s land; that’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Ataw emphasized.At an altitude of 1600 meters, a light rain began to fall, making the cabbage leaves glisten. This season in Cinsbu is always misty, but the Atayal people's connection to their land remains crystal clear.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Umav的沙龍
45會員
143內容數
可以在這裡以文字閱覽我們聊天內容與重點~
Umav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7
Umav如何了!EP170 體育班的真實面貌與升學之路:兼顧運動與課業的挑戰與優勢? 大學面試官不藏私分享:教授想看到什麼?如何準備才能脫穎而出?
Thumbnail
2025/04/27
Umav如何了!EP170 體育班的真實面貌與升學之路:兼顧運動與課業的挑戰與優勢? 大學面試官不藏私分享:教授想看到什麼?如何準備才能脫穎而出?
Thumbnail
2025/04/25
In Taiwan We Speak: Empowering Indigenous Digital Activism (ft. Umav Ispalakan) Umav Ispalakan 是一位積極投入原住民權利、語言及數位倡議的布農族人。透過社群媒體平台,分享關於原住民事務及相關議題的內容。
Thumbnail
2025/04/25
In Taiwan We Speak: Empowering Indigenous Digital Activism (ft. Umav Ispalakan) Umav Ispalakan 是一位積極投入原住民權利、語言及數位倡議的布農族人。透過社群媒體平台,分享關於原住民事務及相關議題的內容。
Thumbnail
2025/04/23
是Umav在一次聚會中對話與反思的紀錄。從朋友的研究主題談到身分認同的興趣萌芽,延伸到兩位受訪者——作家馬翊航與音樂人張淦勛——如何以文學與音樂回應個人複雜的族群認同。Umav透過Podcast訪談的片段,分享了這一代原住民青年在尋找自我過程中的細膩掙扎與幽微情感
Thumbnail
2025/04/23
是Umav在一次聚會中對話與反思的紀錄。從朋友的研究主題談到身分認同的興趣萌芽,延伸到兩位受訪者——作家馬翊航與音樂人張淦勛——如何以文學與音樂回應個人複雜的族群認同。Umav透過Podcast訪談的片段,分享了這一代原住民青年在尋找自我過程中的細膩掙扎與幽微情感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從台南市區,沿著台17線通往佳里,窗外風景從現代化的高樓、商店,漸漸轉變為平房、魚塭與一畦畦綠油油的田地。轉進巷弄後,映入眼簾的是一棟傳統三合院,保留優雅的紅磚瓦厝,由楊淑華創立的「洄稻佳里」農業基地便座落於此。「你們來啦!來來來
Thumbnail
從台南市區,沿著台17線通往佳里,窗外風景從現代化的高樓、商店,漸漸轉變為平房、魚塭與一畦畦綠油油的田地。轉進巷弄後,映入眼簾的是一棟傳統三合院,保留優雅的紅磚瓦厝,由楊淑華創立的「洄稻佳里」農業基地便座落於此。「你們來啦!來來來
Thumbnail
「信有機農業」是鎮西堡Cinsbu部落的農場,主人Omi Asing以與妻子在大學畢業後返鄉,展開農業生活。他強調土地永續比經濟發展更重要,並受到前輩的耳提面命;並分享他與整個部落在農作經營上的實務與心得。
Thumbnail
「信有機農業」是鎮西堡Cinsbu部落的農場,主人Omi Asing以與妻子在大學畢業後返鄉,展開農業生活。他強調土地永續比經濟發展更重要,並受到前輩的耳提面命;並分享他與整個部落在農作經營上的實務與心得。
Thumbnail
位在靜岡的三島市佐野市民農園已有12年的歷史,由注重健康城市概念的市長推動,持續多年。 在可眺望富士山山景的坡地上,有 八十幾個小型園圃可供個人耕作,用有機方式栽種自己喜歡的蔬菜、花卉、作物,還有團體園圃,供團體使用,再加上體驗農園,供夏秋時馬鈴薯、落花生採收讓市民參與大型活動。
Thumbnail
位在靜岡的三島市佐野市民農園已有12年的歷史,由注重健康城市概念的市長推動,持續多年。 在可眺望富士山山景的坡地上,有 八十幾個小型園圃可供個人耕作,用有機方式栽種自己喜歡的蔬菜、花卉、作物,還有團體園圃,供團體使用,再加上體驗農園,供夏秋時馬鈴薯、落花生採收讓市民參與大型活動。
Thumbnail
這是一個關於高雄瓊林的自然農場,強調互利互助,善的連結和互留餘地的生命傳承價值。
Thumbnail
這是一個關於高雄瓊林的自然農場,強調互利互助,善的連結和互留餘地的生命傳承價值。
Thumbnail
最近因為媽媽來台中住一段時間,我興起要為她在陽台開闢小農場,讓她有時可以隨手摘採新鮮的生菜、香料(蔥、九層塔)及香草入菜泡茶,同時沒事看看菜菜的成長、享受收成的快樂,這美好的小確幸在繁雜的都市中也是一種療癒吧!🌻 📝我成了自耕農😄~以下是陽台小農場的記錄
Thumbnail
最近因為媽媽來台中住一段時間,我興起要為她在陽台開闢小農場,讓她有時可以隨手摘採新鮮的生菜、香料(蔥、九層塔)及香草入菜泡茶,同時沒事看看菜菜的成長、享受收成的快樂,這美好的小確幸在繁雜的都市中也是一種療癒吧!🌻 📝我成了自耕農😄~以下是陽台小農場的記錄
Thumbnail
當時在泰北紅磐石村,缺乏資源狀態下,張雨牧師與妻子卓映雪一同創辦了「泰北新生命」這個環境,讓居住在此區域的人學會自行栽種植物,飼養牲畜而繁延,並開設學習中文語言中心,且貫徹用愛與關懷救贖了因毒而所困的人,只為了帶領他們朝向新的人生,給予他們從沒想過的二次人生。
Thumbnail
當時在泰北紅磐石村,缺乏資源狀態下,張雨牧師與妻子卓映雪一同創辦了「泰北新生命」這個環境,讓居住在此區域的人學會自行栽種植物,飼養牲畜而繁延,並開設學習中文語言中心,且貫徹用愛與關懷救贖了因毒而所困的人,只為了帶領他們朝向新的人生,給予他們從沒想過的二次人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