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抑制的黑色衝動】:Patti Smith Group / 《 Radio Ethiopia 》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Patti Smith

Patti Smith


【前言】

在 1971 年訪談中,年輕的紐約搖滾詩人 Patti Smith 談論紐約給她留下的深刻印象:「紐約這座城市無時無刻都在變化。前一天,這裡還是一條浪漫的街道,到了第二天,它就成了拖拉機堆疊的墳場,你必須能夠接受這一切,且不能被這樣的變化所摧毀,更不能被自己內心的變化所摧毀。」

一位音樂人有漫長的時間來創作首張專輯,卻必須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推出續作維持熱度,尤其如果你的首張專輯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搖滾專輯之一,那就更是難上加難了。因此,為了不遜於《 Horses 》,並保持理想的藝術完整性,Patti Smith 勢必要打破某些常規,就像紐約這座不斷變化的城市一樣,《 Radio Ethiopia 》便象徵她與樂團的關鍵時刻。


《 Horses 》

《 Horses 》


對 Patti Smith 來說,解決的辦法似乎就是從聚光燈下退後一步,讓身後樂手更加突出,使自己成為樂團的一部分,而非像上張專輯中,樂團是成就她精湛詩歌與搖滾樂融合過程中的工具,從專輯標題的 Patti Smith Group 就能略知一二。雖然與《 Horses 》和《 Easter 》相比,這張夾雜在中間的作品略顯黯然失色,但在大多數關於 Patti Smith 更為實驗性的後續作品之討論中, 《 Radio Ethiopia 》無疑成為一個重要的註腳。


raw-image


【錄製背景】

在專輯發行前的採訪中,Patti 解釋自己選擇製作人 Jack Douglas 是期盼這張專輯能在商業上取得成功,其中音樂內容都是由她與貝斯手 Ivan Král 攜手創作。

Jack Douglas 聲名遠播,曾擔任John Lennon 的《 Imagine 》和New York Dolls 同名專輯的製作人,後來又親手操刀 Aerosmith 的一系列專輯,其中包括《 Toys in the Attic 》和  《 Rocks 》,因此你可以在  《 Radio Ethiopia 》中嗅到濃厚的硬搖滾元素,特別是 Patti 的人聲極具張力,就像一列燃燒的貨運列車,不斷嘶吼咆哮和哀嚎,完全將情緒投入於歌曲之中:「我想做一張不只是腦力體驗,而是更接近身體體驗的專輯。」


《 Radio Ethiopia 》專輯封面

《 Radio Ethiopia 》專輯封面


專輯封面照片由 Judy Linn 拍攝,封底照片則由 Lynn Goldsmith 拍攝,Patti 將這張專輯獻給詩人亞瑟·蘭波和雕塑家康斯坦丁·布朗庫西;專輯封底印有「釋放Wayne Kramer 」的字樣,這位 MC5 的傳奇吉他手當時因販賣古柯鹼被判刑,關押在肯塔基州。

與 Robert Mapplethorpe 為她拍攝的《 Horses 》封面相比,在《 Radio Ethiopia 》中,Patti 是坐在地板上,而不是站著,表情看起來就像一名游擊隊員在經歷了又一次小規模戰鬥後,蓄勢待發等待下一次的行動,象徵著專輯中的猛烈攻勢和打破常規,不再被繮繩拴住,一切都由搖滾樂的推動力和詩意的衝動組成絢爛光彩,突破極限並決心踏上屬於自己的道路。


【歌曲介紹】



開場曲 〈 Ask the Angels 〉為搖滾樂的簡潔與張力上了精彩一課,尖銳的電吉他和弦來回交替,歌詞講述人類的性慾和戰場殺戮野性之間的相似之處,鼓和貝斯的加入填滿了剩餘空間,Patti 緊隨其後,用充滿暗示的音調要聽者「動起來」,並表明「搖滾樂是與生俱來的特質」,無疑宣示自己將在樂壇歷史留下深刻一筆。



〈 Ain’t It Strange 〉揮別了開場的激情,轉變為一首搖滾哀歌,由 Jay Dee 充滿力道的精確鼓點和 Lenny Kaye 巧妙的吉他彈奏拉開了歌曲的序幕並起到了反襯的作用,使歌曲的失真和力度不斷加大。Patti 的人聲時而喃喃自語,時而口無遮攔大聲咆哮,像一名身心靈疲憊至極之人拼命想抹除腦袋中的異音。

歌詞上使用吸食海洛因的毒窟和神聖宗教場所形成對比,懸浮的歌聲與充滿儀式感的節拍給人一種催眠效果,像爛醉時邁出的步伐歪斜不穩,搖搖欲墜。



〈 Poppies 〉接續從搖滾樂發展為慢版放克,整體氛圍卻與上一首歌曲過於相似,在長編曲聆聽下不免令人感到些許乏味,但 Ivan Kral 的貝斯演奏正是這首單薄歌曲的精華所在。在結尾有幾句關於排泄廢物的歌詞,也為下一首歌 〈 Pissing in a River 〉作鋪墊,強烈的隱喻將矛頭指向一段注定失敗的感情關係。



從緩慢的鋼琴伴奏逐漸過渡到無拘無束的即興之中,與 Patti 歌聲中不斷高漲的憤怒情緒相呼應,反過來又與歌詞中高漲的河流意象完美連結,受苦吶喊著:「我是否該追求一條如此曲折的道路?/我是否該匍匐在失敗的道路上?」

除了使用在在電影 《 Time Square 》和 《 All Over Me 》中,知名作家 Nick Hornby 更稱這該曲為構成他日常的31首背景音樂之一。



〈 Pumping (My Heart) 〉回到了憤怒強勢的搖滾風格,Patti 情緒高昂沿著著藍調音符彎曲自如,為歌曲增添了一絲性感譏諷的味道,樂器來回交織纏繞,等待著一場颶風將所有事物摧殘殆盡。



在 〈 Distant Fingers 〉中,雷鬼節拍得到了浪漫感性的處理,讓人不禁想跟著微微搖擺,歌詞上則與外星人有關,她在描述自己的幻想時表達了真摯喜悅,期帶著外太空文明能將她從擁擠不堪的冷漠星球和孤獨中解救出來。雖然情節看來可能相當滑稽,但樂團卻全情投入,造就這首 Patti 生涯中最迷人的歌曲之一,



同名曲 〈 Radio Ethiopia 〉可以說是 Patti 最惡名昭彰的歌曲,如同地下絲絨的 〈 Sister Ray 〉,與閉幕曲〈 Abyssini 〉構成長達十二分鐘的即興噪音實驗,評論家和樂迷因此形成正反兩極的觀點,擁護者認為該曲是 Patti Smith Group 突破界限的典範,反方則認為這只不過是過度放縱的低俗表現。

就主題而言,歌曲探討了自我解放,希望能在其中找到平靜和滿足感,和諧與兇蠻在吉他的琴頸和琴弦上碰撞出火花,在歌手的喉嚨中燃燒,Patti 致力於她的藝術,致力於創造,將一切獻身於美麗。




raw-image


【結語】

最終,《 Radio Ethiopia 》受到了媒體、評論家和搖滾勢利小人的冷落和抨擊,成為一張商業失敗的專輯,甚至被認為是自我陶醉的垃圾,他們對這張專輯大加撻伐,Dave Marsh 在 1976 年《滾石》雜誌的一篇評論中寫道:「她的樂團基本上就是一幫喧鬧的龐克搖滾原始人,音樂冗長,節奏雜亂無章,吉他和弦老套乏味。一位虛假藝術家卻受到真正藝術家的崇拜。」

必須承認這張專輯確實有些迂迴曲折,但正是這些特點讓其中所蘊含的生命力和智慧像一條貫穿始終的大動脈,打破了那些「音樂專家」們的膚淺批評。無論是自命不凡的搖滾頌歌,還是因相思之苦而宣洩的心靈獨白,充滿挑釁的表達方式都給專輯帶來附加了一種無須廢言的爽快:「這張專輯是一個領域,是一記重拳,是快感的第一波衝擊,是對拳擊手和舞者的讚美。」


raw-image


這種在與商業調情後一頭栽進實驗領域之間的急劇變化成為《 Radio Ethiopia 》的核心主題,他們是一群飢餓藝術家,不停吸收周遭的一切,在無拘無束的環境中摸索前行,留下的灰暗、汗漬以及所有汙穢的殘渣都促成這張獨特作品的誕生。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克里夫異象 Visions of Cliff
60會員
261內容數
|實體唱片的死忠擁護者 |為各位介紹從60年代至千禧年間的搖滾樂、專欄、系列訪談和樂評 |出版品:《克里夫異象誌Vol.1 & 2》 |歡迎邀稿:visionsofcliff@gmail.com
2025/04/24
《Hours…》也似乎反映一位年長者回顧過去、細細咀嚼人生經歷,同時以一種細膩而樂觀的眼光看向未來,而藝術搖滾和流行風格進一步喚起了他過去作品中曾經探討過的類似風格與理念,這種情緒讓整張專輯呈現出前所未見的坦率與不設防,對於這位以多疑、複雜歌詞聞名的音樂藝術家而言,無疑是一種顛覆性的轉變。
Thumbnail
2025/04/24
《Hours…》也似乎反映一位年長者回顧過去、細細咀嚼人生經歷,同時以一種細膩而樂觀的眼光看向未來,而藝術搖滾和流行風格進一步喚起了他過去作品中曾經探討過的類似風格與理念,這種情緒讓整張專輯呈現出前所未見的坦率與不設防,對於這位以多疑、複雜歌詞聞名的音樂藝術家而言,無疑是一種顛覆性的轉變。
Thumbnail
2025/04/19
曾被視為龐克暴徒中的匪類— The Stranglers,從不在乎討好主流大眾或音樂媒體。他們早期的演出常常引發觀眾集體離場或鬥毆事件。早在他們發行首支單曲的兩年前,就曾被媒體攻擊貶低,如今回看反而顯得更加可笑,在他們輝煌的生涯裡擁有多達 23 首暢銷單曲和 19 張進入英國專輯榜前四十名的作品
Thumbnail
2025/04/19
曾被視為龐克暴徒中的匪類— The Stranglers,從不在乎討好主流大眾或音樂媒體。他們早期的演出常常引發觀眾集體離場或鬥毆事件。早在他們發行首支單曲的兩年前,就曾被媒體攻擊貶低,如今回看反而顯得更加可笑,在他們輝煌的生涯裡擁有多達 23 首暢銷單曲和 19 張進入英國專輯榜前四十名的作品
Thumbnail
2025/04/15
對於那些曾深刻體會生命被壓縮、匱乏與邊緣化的人來說,這張專輯可能會太過真實,幾乎讓人不願重溫。然而,如果你相信藝術不只是現實的重現,而是能為這個世界帶來些什麼,那麼你會發現,倆人歌聲中的謹慎與恐懼,最終會在你那段幽暗不明的旅程中,找到一盞永不熄滅的燈光。
Thumbnail
2025/04/15
對於那些曾深刻體會生命被壓縮、匱乏與邊緣化的人來說,這張專輯可能會太過真實,幾乎讓人不願重溫。然而,如果你相信藝術不只是現實的重現,而是能為這個世界帶來些什麼,那麼你會發現,倆人歌聲中的謹慎與恐懼,最終會在你那段幽暗不明的旅程中,找到一盞永不熄滅的燈光。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前一陣子看了幾部作品,想要記錄一下三部作品之間的一些類似內容和心得
Thumbnail
前一陣子看了幾部作品,想要記錄一下三部作品之間的一些類似內容和心得
Thumbnail
這種在與商業調情後一頭栽進實驗領域之間的急劇變化成為《 Radio Ethiopia 》的核心主題,他們是一群飢餓藝術家,不停吸收周遭的一切,在無拘無束的環境中摸索前行,留下的灰暗、汗漬以及所有汙穢的殘渣都促成這張獨特作品的誕生。
Thumbnail
這種在與商業調情後一頭栽進實驗領域之間的急劇變化成為《 Radio Ethiopia 》的核心主題,他們是一群飢餓藝術家,不停吸收周遭的一切,在無拘無束的環境中摸索前行,留下的灰暗、汗漬以及所有汙穢的殘渣都促成這張獨特作品的誕生。
Thumbnail
以肉身為國家帶來曾經救贖的希望,這是一本主角不在其中卻又無所不在的致敬書。
Thumbnail
以肉身為國家帶來曾經救贖的希望,這是一本主角不在其中卻又無所不在的致敬書。
Thumbnail
人生苦短,現代人在過度讚頌生產力的功績社會裡,找不到抗爭的對象,也無法與他者建立有效的對話,這樣的邊緣,也因為脫離了原本的規訓社會,使自身變得更加的孤獨。在「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宇宙,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主人,當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時候,那什麼又是現實呢?創作的自由留給混沌和焦慮更多的空間,而群體則被
Thumbnail
人生苦短,現代人在過度讚頌生產力的功績社會裡,找不到抗爭的對象,也無法與他者建立有效的對話,這樣的邊緣,也因為脫離了原本的規訓社會,使自身變得更加的孤獨。在「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宇宙,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主人,當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時候,那什麼又是現實呢?創作的自由留給混沌和焦慮更多的空間,而群體則被
Thumbnail
安哲搬演虛擬和真實,以夢土作為基底、孤寂作為語言,後設性地指出影像背後的歷史和政治意圖。在電影中,時常會看到時間藉由空間的長鏡頭移動嫁接置換;這樣的凝視,放大了歷史的進程和所有的無可奈何,同時輾壓了人民自由意志的選擇。
Thumbnail
安哲搬演虛擬和真實,以夢土作為基底、孤寂作為語言,後設性地指出影像背後的歷史和政治意圖。在電影中,時常會看到時間藉由空間的長鏡頭移動嫁接置換;這樣的凝視,放大了歷史的進程和所有的無可奈何,同時輾壓了人民自由意志的選擇。
Thumbnail
《都靈之馬》中的兩人困境,正是隻身暴露於環境的荒蕪中──電影中最明顯的,就是視聽上存在感極強的強風,幾無文明的中介作為他們生存的保障。貝拉・塔爾在影像中開展出來的,是生命去除掉敘事與救贖的綁架所展現的,看似匱乏實則扎實的生命實相自身,抑或是剝除掉枷鎖之後,生命自身其實仍舊是一場欲振乏力的荒蕪呢?
Thumbnail
《都靈之馬》中的兩人困境,正是隻身暴露於環境的荒蕪中──電影中最明顯的,就是視聽上存在感極強的強風,幾無文明的中介作為他們生存的保障。貝拉・塔爾在影像中開展出來的,是生命去除掉敘事與救贖的綁架所展現的,看似匱乏實則扎實的生命實相自身,抑或是剝除掉枷鎖之後,生命自身其實仍舊是一場欲振乏力的荒蕪呢?
Thumbnail
這是我第二次透過大螢幕進入貝拉塔爾的世界,重複的勞動,在長鏡頭的直視下,每一個瑣碎、無聊的步驟都是時間的重量。末日降臨,屋外不斷地刮起大風,彷彿要將這塊荒蕪之地陷入絕境,在這一成不變的空間裡,老人和女人照樣起床整理、吃飯、工作,沒有出現任何反抗的、救贖的想法,彷彿是隻失去行動能力的馬,就算活著,
Thumbnail
這是我第二次透過大螢幕進入貝拉塔爾的世界,重複的勞動,在長鏡頭的直視下,每一個瑣碎、無聊的步驟都是時間的重量。末日降臨,屋外不斷地刮起大風,彷彿要將這塊荒蕪之地陷入絕境,在這一成不變的空間裡,老人和女人照樣起床整理、吃飯、工作,沒有出現任何反抗的、救贖的想法,彷彿是隻失去行動能力的馬,就算活著,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