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關於學習的實驗說起。
Seligman、Maier(1967)做了這麼一項實驗。
他們找來24隻受試狗狗並隨機分成A、B、C三組:
A組:被關在a籠接受電擊,籠子中有一按鈕,按下則電擊停止。
B組:被關在b籠接受電擊,籠子中有一按鈕,但按下無法停止電擊。
C組:對照組,不接受電擊。
對於現代來說完全不符合倫理的實驗開始。
(一)
a、b兩籠連接相同電擊設備:通電鍵按下則A、B兩隻狗狗會同時遭受電擊。而電擊只會在A組狗狗按下a籠裡的一顆按鈕才會兩邊同時停下;b籠則是一顆無效按鈕,就算B組狗狗按下電擊依舊繼續。經數次嘗試之後結束(一)實驗。
(二)
結束(一)的3隻狗狗繼續實驗(二),這次實驗場地為一長方形籠子,中間有一矮籬將籠子分為左、右兩半。籠子依然有通電機制:一邊通電的當下,另一邊不通電。實驗流程為分別將3組狗狗置入籠子,通電,如跳過矮籬則可脫離電擊,結束實驗。
實驗結果,成功脫離電擊狗狗數 :
A組:8 / 8
B組:2 / 8 (意指有6隻蜷縮在被通電的一邊,放棄嘗試)
C組:7 / 8 (意指跳過矮籬脫離電擊這件事並不難成功)
這項便為著名的習得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實驗。其實第一次聽到這實驗時我漏看了C對照組的結果。7 / 8意味著毫無學習經驗的狗狗,透過隨機嘗試幾乎都能成功脫離險境。這凸顯了習得無助感對於B組帶來的深刻影響。在(一)多次的嘗試下只有被電擊的份,隨後遇上簡單的試驗他們也能寧願被電擊而放棄嘗試。其中實驗很重要的一環便是A、B兩組遭受的環境(或稱厄運)是一模一樣的,不論是電擊強度、時間長度。所以,打敗B組狗狗的並不是厄運本身,而是對於厄運的解釋。
回歸到人身上,多方嘗試下最後脫離險境的A組,之後遇上問題首先會浮現的想法或許較為樂觀:「我就東嘗嘗、西試試,應該就離成功不遠了」。而多次嘗試徒勞無功的B組便顯得較為悲觀:「反正到頭來都是失敗」躺平便成了普遍、穩定性的想法。Seligman也因為觀察到習得無助而不再電擊狗狗,轉向研究心態方面,最後有正向心理學之父一稱,也出了許多相關著作。生性悲觀的我,便也想一探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