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地獄中的但丁和維吉爾》(Dante et Virgile aux Enfers, 1822)及《希阿島的屠殺》(Scènes des massacres de Scio, 1824)兩幅作品帶來的成功後, 1828年展出的《薩達那帕拉之死》(La Mort de Sardanapale, 1827),其殘酷、放蕩及殺戮畫面引發巨大爭議,使得德拉克洛瓦的畫家生涯面臨停滯。
1830年七月革命爆發,就在巴黎公寓的窗前,德拉克洛瓦親眼目睹這場革命。以往只能從拜倫的詩歌或希臘獨立戰爭的報導中想像戰爭場面的德拉克拉瓦,在這三天的動亂中,將內心產生的複雜感受表現在《自由領導人民》這幅不朽的名畫:
L’enthousiasme de l’émancipation politique, l’allégresse d’une unité nationale retrouvée, mais aussi l’angoisse de la guerre civile, la peur des pillages et du vandalisme, le dégoût et la pitié devant les cadavres laissée nus sur le pavé 1.(政治解放的熱情,國家重拾團結的喜悅,同時對於內戰的焦慮,洗劫掠奪、公物破壞引起的恐懼,以及對赤裸屍體被隨意棄置的的反感及憐憫。)
畫中的人物要往哪去呢?他們要的又是什麼?在構圖上,正中間的法國國旗頂端被切割在畫框之外,從畫面左方不斷蜂擁而上的革命份子及和下方已毫無生氣的屍體形成對比;動靜之間,表達出強烈的衝突感。
《自由領導人民》在1831年展出後被批判過於寫實。當時新古典主義仍為主流,畫中人物應如希臘羅馬神祇般完美和諧,可德拉克洛瓦筆下的女人腋下竟露出毛髮。此外,畫作描繪人民對抗政府,也使得政府處境尷尬,以至於在接下來45年間,這件作品沒被任何美術館收藏,只有幾次短暫出現在公眾視線內(1832-1833年盧森堡美術館、1855年萬國展覽會及1863-1874年間又再次在盧森堡美術館展出)。1874年,《自由領導人民》終於被羅浮宮列為館藏,有了自己的編號:R.F. 129。
《自由領導人民》1833年在盧森堡美術館展出後,約1839年左右回到德拉克洛瓦手中,之後就一直寄放在他的親戚里昂·黎西納(Léon Riesener, 1808-1878)那。1848年,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成立,政府為了彰顯共和價值想收購這幅畫,德拉克洛瓦表示畫作年久失修,需要修復。經推測,這幅畫的首次修復很可能是發生在此時。
然而,有紀錄可考的首次修復是在1949年。二戰期間,當時羅浮宮館長賈克‧喬札(Jacques Jaujard)唯恐館藏被納粹奪取,連夜打包所有藝術品並轉移至法國各地藏匿。《自由領導人民》在這波搬遷中受損,由米歇爾·澤佐斯(Michel Zezzos)進行修復。在這之後,除了在1999年借到日本展覽有換框架外,這幅畫沒再被修復過。
當時修復使用的顏料和保護漆,質地厚重,其累積的厚度在畫作表面形成一層黃色且灰暗的色調。2023年10月,在羅浮宮繪畫部門的邀請下,修復師班奈狄特·特默里埃(Bénédicte Trémolières)及勞倫斯·莫妮奧(Laurence Mugniot)開始對《自由領導人民》進行六個月的修復。修復過程中,發現原作其實並未有任何損傷或裂痕2;修復後,除了與原本的色調和諧一致,也重現原本德拉克洛瓦對畫作微妙細膩的調色3,整體灰褐色的色調4襯得主題,也就是藍白紅的法國國旗,更加耀眼。
關於象徵自由的女性(以下稱自由女神)的部分,修復師們認為先前米歇爾的修復過度強調長裙上的皺褶,於是決定去除這部分後再上色。長裙因嚴重氧化而呈現黃色,修復師先在整件長裙上一層冷灰色,然後筆刷從胸部到腿部塗上黃色顏料,胸部是層層堆疊的厚塗,依序往下逐漸薄刷,暈染出逼真的褪色效果5。
去除覆蓋天空的舊色後,天空多層次的色調給人在移動的感覺:從邊緣的藍,到帶有紅、灰、白色的雲塊,越靠近自由女神,色彩越濃厚。為了烘托自由女神,德拉克洛瓦還在她的頭部周圍加上一層淡黃色光圈6,使紅色便帽顯得昏暗,創造出逆光效果7。
德拉克洛瓦使用不同顏色來區分人物的年齡、社會階級及健康狀況。自由女神的腳,是使用粉、紅及藍色的混合色,對比她底下屍體的腳,帶有綠色的黃色,腳的周圍還用黑色線條勾勒出輪廓8。
背景右側的建築物在修復後也更顯動感,能輕易辨別出每棟建築的顏色。革命分子在窗口射擊,從槍口噴出的硝煙,以白或粉的色料呈現。遠景的描繪,顯示市內到處都在發生游擊戰9。
這幅畫已於今年5月2日重新在羅浮宮展出,若有機會到巴黎旅遊,可以近距離觀察這幅畫修復後的效果。
Lexique:
1. 這段用了很多的名詞來描繪德拉克洛瓦的感受,依序是un enthousiasme (n.m.)熱忱,激情— une allégresse (n.f.) 歡樂,興高采烈— une angoisse (n.f.)焦慮,苦惱— une peur (n.f.) 害怕,恐懼— un dégoût(n.m.) 厭惡,反感— une pitié (n.f.) 憐憫。
2. 原文是 la peinture originale n’a souffert d’aucune perte, ni déchirure。
3. Une palette tenue et subtile:palette (n.f.) 調色盤,延伸義為使用的色彩。Tenu (adj.) 細心照顧的,動詞為tenir,tenu是它的過去分詞,作形容詞使用,因前面名詞palette是陰性,所以後面加上e。
4. Une tonalité:(n.f.)調,在繪畫上作為色調,音樂上稱音調,一般使用可翻成格調、風格。
5. Un effet délavé:délavé(adj.) 褪色、淺的,動詞為délaver,和前述tenu一樣,過去分詞作形容詞用。
6. Un halo:(n.m.)光圈、光環。
7. Un effet de contrejour:contrejour拆解成contre(prép.)抵抗,與⋯⋯相反,及jour (n.m.) 日光、光線。
8. Un contour:(n.m.) 邊緣,輪廓。
9. Une guérilla:(n.f.) 游擊戰。
10. Les couleurs mentionnées 在本篇提過的顏色:
[1] Jaune 黃色
[2] Jaune pâle淡黃色
[3] Jaune verdâtre 帶綠色的黃色
[4] Gris 灰色
[5] Gris froid 冷灰色
[6] Brun 褐色
[7] Bleu, blanc et rouge 藍白紅,法國國旗的顏色
[8] Rougeâtre 帶紅色
[9] Rose 粉色、玫瑰色
[10] Noir 黑色
參考資料:
Joseph Le Corre, « La liberté guidant le peuple : les secrets de ‘‘La Marseillaise en peinture’’», https://www.lepoint.fr/eureka/la-liberte-guidant-le-peuple-les-secrets-de-la-marseillaise-en-peinture-07-05-2024-2559670_4706.php . Consulté le 14 juillet, 2024.
Côme Fabre, « Histoire d’un tableau politique » et « La Liberté restaurée: Un hymne aux trois couleurs », in Grande Galerie Le Journal du Louvre, n˚67, Été 2024, pp.5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