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sidian 是一套非常適合「卡片盒筆記法」的筆記軟體,它輕量書寫、強大連結的功能收服了不少熱衷卡片盒筆記法的用戶。
不過 Obsidian 最大的缺點就在於入門門檻實在不低,寫筆記的 Markdown 語法、豐富的外掛種類、手機電腦如何同步等都需要自行摸索,網路上的資料又十分複雜,對新手來說的確不太友善。
於是我便整理了幾個 tips 給那些剛踏入 Obsidian,卻不是那麼懂英文、懂程式的人,希望降低大家在菜逼巴時期鬼打牆的時間 XD。
如果以下 tips 你還不是很清楚,歡迎跟著我繼續讀下去,也可以善用章節目錄功能進行跳轉,更快獲得你所需要的資訊喔!
Vault 在 Obsidian 中專指「儲存筆記的資料庫」,可以想成是卡片盒筆記法中用來放置卡片盒的「抽屜」。
既然要寫筆記,自然得先找一個地方放對吧?理所當然使用 Obsidian 的第一步就是要建構一個專屬的 Vault 啦。
當我們第一次開啟 Obsidian 就會看到上圖的畫面,圖中有三個選項,分別為:
第一次使用的大家不用懷疑,直接點選 Create new Vault 就可以囉!
接下來會需要為這個 Vault 命名,並決定要放在哪個位置。位置先隨便放也沒有關係,反正 Obsidian 的資料夾是很好移動的!
接下來就會進到 Vault 畫面囉!也就是你未來的筆記建構的地方。
建好 Vault 後,就可以準備寫筆記了!我們先往畫面左上角看去,可以看到四個 icon。
這裡應該就很好理解了!只要點 New note 就可以建立一篇筆記,而如果想將筆記歸類,就選 New folder 建立資料夾,再將筆記拖曳進去就好囉!
新增筆記後,畫面中央就會出現寫作區。不過 Obsidian 使用的 Markdown 語法對沒有程式背景的人來說可能會有些陌生,這裡我就先簡單介紹一下。
Markdown 是一種能用符號做到簡易文字編排的技術。使用過電腦版 Line 的人應該知道我們可以用 * 把字體變粗、用 ` 把字框起來,這其實就是 Markdown 的一種。
同理,我們在 Obsidian 也可以用各種符號去調整字體樣式。詳盡的語法網路上都有,這裡就分享幾個較常使用的。
以上這些是寫筆記時會用到的基本語法,不過除此之外,還有兩個常用語法是搭配 Obsidian 的強大整合功能使用的,分別是 tag 和連結筆記。
由於 tag 是 Obsidian 滿重要的一個功能,這裡我就簡單模擬一下 tag 的使用情境。
假設我今天在讀高中歷史,讀到台灣史時我記下了這麼一則筆記:
1661 年|鄭成功佔領台灣,自鹿耳門登陸……
然後過了一週,我在讀中國史時又記下了這則筆記:
1661 年|順治駕崩,康熙繼位……
若是傳統筆記,我很難在經過一週、多了一堆新筆記的情況得知 1661 年的台灣和中國有分別發生這兩件事。
可若使用 Obsidian,我就可以在這兩篇筆記都放上 1661 年 這個 tag。
這時我只要打開內建的關聯圖功能,並將設定中的 tag 勾選起來,就會看到這兩篇筆記被連結起來了!如此一來即使筆記繁多,我仍能清楚看到 1661 年發生了哪些事。
可能有人會想,那如果我今天筆記越記越多,光一個 tag 就連結了一百多件事,這樣圖看起來不是更亂嗎?而且如果我有一堆補充用的小筆記,全部上 tag 占版面不是也很奇怪嗎?
這時,就要來介紹連結筆記這項強大功能啦!
連結筆記顧名思義就是可以連到另一項筆記,藉以查看關聯資料。
就拿上方例子演示好了,如果我今天在〈康熙繼位〉筆記中特別連結了補充說明用的〈順治之死〉,我們一樣能看到這篇筆記出現在關聯圖中,然而我並沒有在〈順治之死〉下 tag,所以它並不會參雜進其他筆記的脈絡網,只有查看〈康熙繼位〉時會顯示。
而且 Obsidian 最為人稱頌的地方,就在於它可以開啟反向連結的功能,也就是我在讀筆記時,可以直接看到它曾被那些筆記連結過,非常適合用來建構脈絡!
以上大概就是我使用 Obsidian 到現在比較常用的幾個語法,當然它支援的不僅如此,不過以初學者來說,這些就綽綽有餘了,其餘眼花撩亂的功能都可以等寫了幾篇筆記、熟悉使用後再慢慢學習。
想必有下載過 Obsidian APP 的人都有看英文介面看到懷疑人生的經驗吧!這裡就來介紹一下 Obsidian 切換語言的方式。
對電腦版使用者來說切換語言應該不難,因為建立 Vault 時最下方就有選項可以切換了。如果當時沒有選到或是後續想修改,則可以到左下角的 Settings 進行調整。
而 APP 用戶比較尷尬的地方在於,它的初始頁面並沒有切換語言的功能,必須先建立或導入一個 Vault,等進到 Vault 畫面後才能切換。
(這也是為什麼這篇文章要先教大家如何建立 Vault XD。)
想必很多人記筆記時最在乎的就是多裝置同步吧!我能不能在手機寫下筆記後,自動把它更新到電腦裡,不用花時間手動搬來搬去。
其實 Obsidian 官方是有提供這個功能的,但必須花 96 美元年費購買 Obsidian Sync 才有辦法使用,這筆費用對手頭比較拮据的用戶或學生來說都是不小的負擔。
因此,這裡就教大家一個用 Google Drive 實現多裝置同步的方法。雖然流程稍微複雜一點,不過至少是免費堪用的。
考量到大部分 Obsidian 使用者會以電腦作為主要環境,所以等等我會以 電腦 → 雲端 → 手機 的順序進行設定。示範用的作業系統分別為 Windows 11 和 Android。
第一步當然得先選出要進行同步的 Vault 啦!要新建一個或拿已經建好的都可以,只要循著當初設定的路徑找出跟 Vault 同名的資料夾就行了。
記得要先確認這個資料夾中有沒有一個名叫 .obsidian 的子資料夾,才能確認這個是 Vault 喔!
如果忘記自己的 Vault 存在哪個地方,點選左下角的 開啟其他儲存庫,就能在初始面板左側看到路徑囉!
再來就是要下載電腦版的 Google Drive,記得先準備一個夠乾淨的雲端帳號,因為雙向同步是無法只針對特定資料夾的,必須整個雲端進行同步!因此如果你的雲端已經塞了各種雜七雜八的檔案,建議先清理一下或另開新帳號以便進行同步。
下載好電腦版 Google Drive 後,先進行登入並調好設定,接著就會看到電腦多了 Google Drive 的存放位置。
接著從下方工具列中找到 Google Drive 的圖示,並點擊帳號設定中的 偏好設定,將 Google 雲端硬碟 項目中的雲端同步處理選項改為 雙向同步檔案。
只要雙向同步設定完成,在電腦 Google Drive 存放的檔案就會同步上傳到雲端!雲端那邊的檔案一有修改,也會同步更新在電腦裡。
這時我們就可以放心把剛剛選好的 Vault 資料夾移進雲端啦!只要檔案移過去後左下角有顯示綠色勾勾,就代表成功同步囉!
順帶提醒一下,由於這一步我們把 Vault 資料夾的路徑改掉了,下次開啟 Obsidian 時它會找不到檔案而回到初始畫面,這時記得選第二個 開啟資料夾為儲存庫 的選項,將路徑重新定位喔。
解決電腦與雲端的同步後,再來就是要將手機也同步進來。記得手機也要先新增一個專門同步檔案的空資料夾!這裡我就先建一個同樣名為 Example 的空資料夾。
再來我們需要先下載 Autosync for Google Drive 這個 APP,打開後同樣要先登入雲端帳號,然後在資料夾同步的選項中,選好雲端跟手機串聯的資料。
第二欄的遠端資料夾就選之前傳到雲端的 Vault;本地資料夾則選我們剛剛在手機新增的空資料夾。
等資料夾設定完畢,沒意外就會看到開始同步的訊息了!同步完成後,我們就可以開啟 APP 並點選 Open folder as vault,將同步好的資料夾匯進 Obsidian。
這時大家可以試著在手機新增筆記,看看過幾分鐘會不會跳出「變更已偵測並同步」的訊息,再看看電腦有沒有同步更新,如果成功的話就恭喜你!終於正式完成 Obsidian 的同步處理啦!
不過這個 APP 目前只支援一組資料夾同步,多組就要付費進行升級,但對輕度使用者來說應該滿足夠的啦!畢竟如果已經寫 Obsidian 寫到需要多組同步,應該也有能力負擔得起 Obsidian Sync 的價格了 XD。
不知道以上分享的內容對大家有沒有幫助呢!不得不說 Obsidian 的功能實在非常強大,配合卡片盒筆記法的使用邏輯,知識庫就能更有系統地被記錄下來,真的很方便!
希望這篇紀錄能多少幫助到剛踏入 Obsidian 的新手們,我自己也是撞牆撞了一個禮拜左右才逐漸適應這個軟體,倘若這篇文章能稍微減少大家走的冤枉路就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