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二人的故事,從婚前看,男角對女角一見鍾情 ( 極為老套,但最重要「受」 ),他們發生關係,不久女角懷孕但孩子卻不一定與男角有關係,但他願意付出了愛的包容,決定與女方結伴。一個女人對將來婚姻家庭的期盼,總希望由一個負責任和有安全感的男人開始,眼前有那樣願意的男人為此付出,當然心受感動,亦對大家的關係心存希望;而男人每日緊守自己的職責崗位,每天掙錢,建立家庭,是良好的第一步。
曾經站於一個男人深愛他的女人角度想過,如果女方問:「你喜歡我什麼?」男回答︰「不要問,人是會改變的。」人當然是會改變,但這一句說話是指,就算一個男人愛定一個女人,深信自己的心只屬這一個她,會改變的還是指女人 — 她們會對另一伴的要求有轉變;如果男人一直滿足於兩人關係發展的其中一點,既卻步不向前看,不為家庭改變與付出,這樣便會形成從女人角度的看法 — 「容忍有個限度」。
Blue Valentine 裡面的男主角,最失敗的是心志成長不足,書沒讀好,對於己身工作態度沒志氣可言;而女主角是受教養,在大學修醫學,對自己職業生涯有抱負的。他們一開始的價值觀已經不一樣,結合他們的關係就只因為發生了關係。年長一輩的人看這部片,應該看到一點,就是常常提醒後輩,學歷和家庭成長的背景對於長遠來說是非常關鍵,但後輩往往就繼續朝「愛是盲目的方向」去愛對方 ( 即是靠「有feel」)。這樣的出發點,男人還不爭氣,心志對比一個事業女性簡直差天共地,女人一而再,再而三地忍耐,等得就是希望男人改變,為她改變,為這段情改變,為家庭改變,為成為真愛改變。可是一直等的她,在感到前路茫茫的時候還是會返回現實地打算,容忍是有限度。
看 Blue Valentine 的感覺是,離開影院後覺得這部片很討厭,因為將婚姻的醜陋一面放上銀幕,所指的醜陋是不再表露期盼、幸福、安穩,而是後悔、憂慮,找錯伴侶的感覺;但是正正是故事講得深刻,剪接再加強婚姻前後的對比,令我到完場覺得影片做到完全豐富了觀眾付出的精神,影片不再只奉獻片面娛樂,觀眾得到深思才是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