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德內ㄦ服務隊來到位於南投縣仁愛鄉的互助國小教學。互助國小為部落學校,孩子們多為賽德克族組成,因此校內處處可見特殊的原民圖騰、族語教學,有著濃厚的部落氣氛。孩子第一天見到種子老師們,也熱情地用原住民的歡呼表示歡迎,這幾天的服務便熱血展開。
在另外一間上課的米果老師,則帶著孩子認識水果的英文及發源地。我們熟識的banana是從澳洲來的、好吃的cherry的發源地在美洲。孩子們看著大大的世界地圖貼滿了好吃的水果,上起這堂課來格外的有精神。學會了水果的英文,裝備當然少不了。孩子們著手開始製作自己的「水果裝」,塗上了自己喜歡的顏色。有的孩子在水果的框框裡畫上自己喜歡的圖,有的孩子把水果塗成了彩色的。只要 偏鄉 孩子願意發揮想像、突破框架地發揮,這都會是學習途中難得的珍貴寶藏。
「老師,松鼠老師會來嗎?」「還有杜杜老師呢?」服務的這幾天,孩子們惦記著平時定期到學校幫孩子上課的老師,時不時就問著兩位課輔老師的消息。日常閱讀教學的積累,也潛移默化地成為孩子的一部分。
這次來參加德內ㄦ閱讀課程的孩子中有一個女孩的臉孔特別熟悉,原來她是去年德內ㄦ在另一所學校曾服務過的小朋友。兩所學校相距50公里,我們問孩子,為什麼會來這裡上學呢?
「因為,我媽媽換工作了。老師,我已經轉學很多次了喔!」孩子手上捧著一隻小甲蟲,低頭對我們說。
在遠離塵囂的大山中,我們感受到群山的宏偉,被大自然的寂靜環環包圍,頓時覺得自己好渺小。假如這些天課堂上的滋養能為孩子帶來一些啟發、點亮一個夢想,那麼, 偏鄉 孩子們的未來將有機會翻轉,並與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