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代,「南美和、北華興」兩校青少棒球隊為爭取世界代表權,屢屢在球場上對決,令觀戰的民眾熱血沸騰。風格迥異的兩支球隊,透過棒球的較勁讓我國躍上世界舞臺,也為日後臺灣青棒、成棒發展奠定基石。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應用服務組副研究員 徐紹綱
臺灣棒球揚名國際,是從1969年臺中金龍少棒隊獲得世界少棒大賽冠軍開始(圖1)。金龍少棒隊奪得世界冠軍,凱旋歸國,獲得蔣中正總統召見(圖2),引起各界高度關注。惟面臨國內升學環境,球員原本得各自解散,但3個月集訓與比賽培養的情感,讓他們無不希望能夠再一起讀書、打球。小球員們的動向受各方矚目,經中華全國棒球委員會與相關人士請願、奔走後,安排就讀於華興中學,延續棒球夢。這一年,華興中學為迎接他們,成立青少棒隊後來設置棒球場,讓球員們下課後可以練習,彼此切磋提升球技。
值得注意的是,要進入華興青少棒隊,必須擁有世界少棒冠軍身分,整體鍍金率是百分之百。換句話說,從少棒就是冠軍隊伍,在華興青少棒階段繼續訓練,有教練與學校全力栽培,還有華僑主動捐款,資源豐沛讓其他球隊難以望其項背(圖3)。
在華興中學儼然成為北部棒球霸權的同時,炙熱的南部地區鄉村,有一所美和中學正努力招兵買馬。美和青少棒隊的成立,主要是1970年嘉義七虎少棒隊在遠東區征戰四方獲得冠軍,背負臺灣二連霸的重任,挺進威廉波特世界少棒賽。可惜首戰敗給尼加拉瓜隊,僅獲得第五名成績,無法進入只有奪冠才能就讀的華興中學。正當七虎少棒隊孩子與家長們焦慮之際,美和中學創辦人徐傍興爭取校方支持,主動伸出援手接受七虎少棒隊,並邀請臺電棒球隊教練宋宦勳指導,再搭配當地具有潛力的學生,組成第一屆美和青少棒隊(圖4)。
第一屆美和少棒隊成軍後面臨許多挑戰,不僅來不及參加正式比賽,許多主力球員為求表現,隔年轉入華興中學,面臨選手荒的困境。幸好,剛從空軍退役、新到美和中學任教的曾紀恩教練四處奔走,從各地少棒隊找尋小選手,才補齊陣容。雖然沒有豐沛的資源,但憑著紮實訓練與嚴明紀律,青少棒隊逐步整軍到位。
中華全國棒球委員會決定1972年6月舉辦全國青少年棒球錦標賽,獲得冠軍隊伍就是中華青少棒代表隊。這場選拔賽,美和與華興中學分別在預賽過關斬將,最後在冠軍戰互較高下,正規七局比賽結束仍以2比2平手,最終在八局延長賽,美和才以3比2力克華興,成為我國第一支進軍世界青少棒比賽的隊伍。
這場比賽,讓美和與華興從此成為球場上的競爭對手,「南美和、北華興」成為球迷觀戰的焦點。少棒之父謝國城先生曾說:「華興是『都市小孩』,而美和則有鄉下人的幹勁」,彷彿是城市與農村的對決,從球員的較勁、教練之間的鬥智,到學校代表權之爭,成為當時棒球迷茶餘飯後的話題。兩校競爭激烈,好比武俠小說裡的少林與武當,獨霸一方但也同時爭奪棒球的至尊地位。
1972年8月,臺北市棒球場舉辦世界青少棒賽遠東區代表決賽,最後美和青少棒代表隊擊敗關島隊,前往美國參加第十二屆世界青少棒賽(圖5),連續擊敗美國東區、墨西哥、美國北區、美國西區加州代表隊,拿下我國首次世界青少棒冠軍。比賽十分精采,有緊張刺激的低比分,也有強勢過關的大比數,就連美國媒體在賽後稱讚:「今年因為有美和參賽,讓世界青少棒賽的水準提高很多!」
美和奪得世界青少棒賽冠軍,加上中華少棒隊也抱回世界少棒冠軍,使得棒球比賽格外受到矚目。中央大學王醒魂教授向政府建議,安排冠軍隊伍安排接見及遊行活動(圖6),政府從善如流,由教育部安排舉辦遊行活動。2個小時、16部吉普車在臺北市街頭穿梭,球員們受到民眾熱情歡迎(圖7、圖8),之後獲得蔣中正總統召見,備受禮遇。
南北爭霸在1970年代則不停上演,即便1972年出師不利的華興青少棒,在1973年代表權錦標賽扳回一城,擊敗美和中學,一路化險為夷,獲得世界青少棒冠軍。美和中學記取教訓,在教練帶領下苦練,再度於1974年擊敗華興中學。美和中學亦早已培訓青棒球員,該年美和青棒隊、青少棒隊與高雄市立德少棒隊,在世界賽場上過關斬將,一舉獲得少棒、青少棒、青棒冠軍,締造世界棒球三冠王!當時媒體曾給這批美和冠軍隊一段註解:「美和中學是發展棒球運動的最大功臣,前年首度代表我國參加青少棒賽奪冠,如今再度將稱霸世界,可說是開創青少棒運動的光明前途」。當這些奪得世界冠軍的球員隊凱旋歸國,所到之處都有許多球迷想要一覽他們的風采,以及希望獲得簽名(圖9)。
華興有政府支援,美和是新軍,為何能一直打贏比賽?聲望雖然比不上華興,但為爭奪冠軍付出心力則各有千秋。美和青少棒從1974年至1976年連三度奪得青少棒冠軍,多次獲得總統召見(圖10)。1980年,替我國締造九連霸的紀錄。綜觀1970至1980年代,以美和為主體的國家代表隊,代表我國在世界賽場上屢屢奪得冠軍獎盃,在臺灣棒球史上有著無法取代的地位,也替我國在國際上帶來新氣象。
1978年,宏都拉斯為慶祝首都建立四百年,特舉辦世界少棒錦標賽,邀請國際業餘棒球協會會員國一同共襄盛舉,參加的國家有我國、巴拿馬、阿根廷、瓜地馬拉、哥倫比亞、義大利、委內瑞拉、日本、美國等。這對當時陷入外交困境的臺灣,因棒球而注入一劑強心針。宏都拉斯為讓我國少棒隊員可以適應當地文化,特別安排提早抵達,並以私人家庭照顧,其重視程度可見一斑(圖11)。
而南美和、北華興的競爭,從青少棒延續到青棒,兩校球員高中畢業後,華興球員多進入輔仁大學,美和體系則進入文化大學,繼續延伸為文化大學與輔仁大學之間的成棒對決。除此之外,還有社會組味全與葡萄王的對抗,美和中學王牌投手黃廣琪進到味全以後,更曾經跟華興中學王牌投手莊勝雄,分別代表味全跟葡萄王,進行臺灣棒球史上最長的21局比賽,互不讓誰的戰局,最後味全以1比0贏得比賽。華興與美和青少棒南北對峙,應證兩校紮實訓練,也不斷孕育我國棒球人才(圖12)。
美和、華興都以冠軍為目標,這些棒球員儼然已是下個階段棒球發展的主力。例如華興的郭源治、美和的徐生明、趙士強、楊清瓏、李居明等,每一位都在1980年代揚威國際成棒舞臺,不管是遠征東洋進入職業棒球殿堂,或成為1984年洛杉磯奧運棒球代表隊。若往後延伸至1990、2000年代,更成為職業棒球球員,以及成為作育英才的教練,無論是基層教練、職業棒球隊總教練、社會甲組球隊總教練,都在持續推動棒球運動,傳承臺灣棒球的榮耀。
如今,棒球已成為許國人生活中的一部分,想要知道更多美和與華興爭霸的故事,歡迎前往國家檔案資訊網,一同探尋兩隊精彩的事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