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敦克爾克級戰列艦

閱讀時間約 27 分鐘
1942年10月印製的敦克爾克級識別圖

1942年10月印製的敦克爾克級識別圖


敦克爾克級戰艦(英語:Dunkerque-class)是法國海軍於1930年代建造的戰艦。本級艦是法國海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首批建造完成的主力艦,代替在戰後因財務拮据而停工的諾曼第級戰列艦,以及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而停建的里昂級戰列艦,其主要目的在針對德國海軍的德國級裝甲艦。艦上主要武器為8門330公釐/50倍徑1931年型主砲在2座四聯裝砲塔內,裝甲帶最大厚度為225公釐(8.9英寸)。為了符合華盛頓海軍條約的限制,本級艦的標準排水量較小,僅26900公噸;火炮口徑也在410公釐(16英寸)限制以下,然而在航速上可達29.5節(54.6公里每小時;33.9英里每小時),是法國首款高速戰艦。因本級艦的特徵,除了被歸類為高速戰艦外,亦曾被歸類為小型戰艦、戰鬥巡洋艦等。

本級艦共建成2艘,分別為敦克爾克號史特拉斯堡號,2艦在1937年與1939年陸續服役,並一同編入襲擊部隊第一線總隊(1st Division of the Line),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分別與英國皇家海軍一同執行搜尋德國的商船襲擊艦隊,後來為了應付義大利,於1940年4月調往法屬北非基地凱比爾港,然而僅過2個月,法國陸軍在本土遭德軍擊敗,並向納粹德國投降,迫使在凱比爾港的法軍艦隊被迫停戰。同年7月,英國皇家海軍發動凱比爾港海戰敦克爾克號在戰鬥中受到重創,但史特拉斯堡號成功地閃躲過英國艦隊的攻擊而先行逃回土倫。重創的敦克爾克號在凱比爾港進行臨時維修,直至1942年2月才返回土倫。

凱比爾港海戰後,史特拉斯堡號擔任維琪法國在地中海艦隊旗艦,敦克爾克號則被安排至乾塢進行大修,由於戰時物資短缺,敦克爾克號的維修工程進展緩慢,而史特拉斯堡號也較少出港。當同盟國成功於1942年11月初登陸北非後,德軍在同月迅速占領自由區作為報復,並準備搶奪停靠在土倫的維琪法國艦隊,為了避免德軍計畫得逞,法國海軍決定將所有艦艇鑿沉,2艘敦克爾克級最終成功被法國海軍鑿沉,其殘骸在1955年至1958年間報廢拆解。


1937年5月17日 敦克爾克號代表法國參加英王喬治六世加冕禮

1937年5月17日 敦克爾克號代表法國參加英王喬治六世加冕禮


建造背景


華盛頓海軍公約影響


1922年,各個海權強國因簽署華盛頓海軍條約,而將接下來十年間所有的新戰艦建造計畫暫停,但法國和義大利在1927年後被允許可建造新戰艦取代兩艘舊戰艦,新造戰艦的總噸位最多不可超過71000公噸。

條約簽訂後,在簽訂前建造的戰艦成為1920年代晚期各國主要戰力,這些戰艦在主要武器上多數裝配8門15英寸(381公釐)口徑主砲,並配置於4座雙聯裝砲塔內,或是使用16英寸(406公釐)口徑主砲。法國在戰艦設計上不像美國、英國、日本重視裝甲防禦,只希望能將舊式軍艦現代化、更新推進系統、升級主砲等,然而條約嚴格地限制,阻礙了法國海軍現代化工程。1927年後,根據條約新造戰艦的71000公噸總限制,法國工程師開始構想出建造2艘36000公噸、3艘23000公噸、3艘17800公噸等戰艦方案。


早期發展概念


1925年,義大利第一艘重巡洋艦特倫托級開始建造,並在隔年下水,這艘新型的軍艦可能會威脅到法國本土到北非殖民地之間的海上運輸航路,亨利.薩隆海軍中將在1926年至1927年間便開始提出對策;首先提出的是17800公噸級戰艦方案,在此條件下可容許建造4艘戰艦,主要武器上預計採用原諾曼第級戰列艦里昂級戰列艦的四聯裝305公釐(12.0英寸)口徑主砲塔設計;另外參考英國納爾遜級戰列艦的設計方案,將主砲塔全佈置於前甲板,航速預計在34至35節(63至65公里每小時;39至40英里每小時)之間,裝甲可抵擋203公釐(8.0英寸)口徑砲彈的攻擊,然而在評估後,發現此設計連義大利的舊戰艦都無法應付,因此最後沒有採納。

法國設計人員後來在1927年至1928年間,以17800公噸級的設計為基礎研發38000公噸級戰艦,在早期試航結果顯示,38000公噸級船艦的標準排水量估計介於33000至34000公噸之間,這非常接近條約限制的上限值。在38,000公噸級設計方案上共有2種草圖;最初的設計是以蘇弗朗級重巡洋艦加大船體而來,船長254公尺(833英尺)、船寬30.5公尺(100英尺),另有2座傾斜式煙囪;主要武器為12門305公釐口徑主砲,放置在3座四聯裝主砲塔內,其射控指揮儀放置在三腳前桅的上方,2座主砲塔佈置在前甲板,另外1座則在後甲板,次要武器採用8門單裝90公釐口徑1926年型火炮,以及12門單裝37公釐口徑1925年型防空炮,另配有三聯裝魚雷管以備不時之需。裝甲帶厚度從220至280公釐不等,機庫位於上層建築後方,2座飛機彈射器與第2座煙囪並列,動力系統設計參考自杜肯級重巡洋艦,由12組奧蓋特.迪.湯普勒鍋爐提供,分成2組鍋爐及渦輪發動機運轉,共可提供180,000匹馬力,最高航速達33節(61公里每小時;38英里每小時)。

1928年,原先的38000公噸級經更改後產生第2種方案,在武器上更改為3座雙聯裝406公釐口徑主砲塔與4座四聯裝130公釐口徑副砲塔,船長縮短至235公尺,但船寬增加至31公尺;裝甲厚度有所加強,但動力輸出略下降,最高航速僅27節(50公里每小時;31英里每小時)。

然而,當時的法國沒有能力建造36000公噸級以上的戰艦,因為沒有足夠大的船塢可容下250公尺(820英尺)長以上的船體,若要建造所需的造船基礎設施,所花的費用與建造2艘戰艦的成本相同,這將干擾當時其他的建造計劃。此外,國際聯盟與英國準備聯手推動更進一步的裁軍協定,試圖將噸位限制在25,000公噸,戰艦主砲口徑限制在305公釐,此時法國人不想冒著會撕毀協定的風險艦造新艦,在諸多考量後,法國海軍決定暫停38000公噸級方案。


1929年,時任法國海軍參謀總長的路易斯.維羅泰特海軍中將下令法國海軍技術與建造局(Service Technique des Constructions Navales)開始研究有關於防護巡洋艦的建造計畫。在這項計畫中,船艦總噸位在24070公噸,主要武器採用10門305公釐口徑火炮,分別配置於2座三聯裝與1座四聯裝砲塔內;前甲板將佈置1座三聯裝與1座四聯裝砲塔,後甲板則佈置1座三聯裝砲塔。次要武器採用8門138公釐口徑火炮,配置在4座雙聯裝砲塔內;以及16門100公釐口徑防空炮,配置在8座雙聯裝砲塔內。最高航速可達29節(54公里每小時;33英里每小時),裝甲可抵擋203公釐口徑的砲彈襲擊。船體上方的建築與煙囪的設計近似於阿爾及利亞號重巡洋艦,而此設計草案成為敦克爾克級前身。


首艦 - 敦克爾克號成型


當德國於1929年2月開始建造德國級裝甲艦後,法國人開始感受到威脅,儘管德國宣稱該艦仍在凡爾賽條約限制內,但實際上遠超出凡爾賽條約的最大限;其性能超越當時除英國胡德號戰鬥巡洋艦名望級戰鬥巡洋艦等主力艦,並且非常適合執行海運掠奪任務。為此,法國工程師立即準備能與德國級對抗的設計草案,在設計目標中,首要條件是裝甲能夠抵抗德國280公釐口徑砲彈,同時盡可能地將最大航速設定在30節(56公里每小時;35英里每小時);為了能符合英國提出的排水量限制,新艦排水量需落在23000至25000公噸之間。

1930年4月,各海軍強權國家簽署倫敦海軍條約,將華盛頓海軍條約延長至1936年,儘管法國也是簽署國之一,但仍能根據舊條約建造新的戰艦來取代舊型號。然而由於德國的新軍艦陸續服役,法國拒絕遵守與巡洋艦有關的新限制,義大利後來以法國拒絕遵守條約為由,同樣拒絕接受這些新的限制。


敦克爾克號

敦克爾克號


法國最後在17000公噸、23707公噸、36000公噸級的設計方案中,決定執行23707公噸級的設計方案,方案中明定船長213公尺(699英尺)、船寬27.5公尺(90英尺),前甲板佈置2座四聯裝305公釐口徑主砲塔,後甲板佈置3座四聯裝130公釐口徑高平兩用砲塔;裝甲帶厚度230公釐,水平裝甲厚度150公釐,最高航速30節(56公里每小時;35英里每小時)。此設計草案在1931年5月提交至法國國會審核,但在經過2個月的激辯後,認為建造一艘比德國級噸位大兩倍,並僅針對德國級的戰艦不符需求,因而將此計畫退回,儘管原計畫被退回,但國會仍同意法國海軍可在7月份時重新提交修改後的設計草案。

時任法國海軍參謀總長海軍中將喬治.杜蘭維爾下令設計人員將305公釐55倍徑主砲換成330公釐/50倍徑1931年型主砲,以便能對抗義大利的舊戰艦;不過這項更換同時增加3,000公噸排水量,使總噸位達到26,900公噸。為了能安置330公釐口徑主砲,船全長增加2公尺,船寬增加2.5公尺,但最高航速降至29.5節(54.6公里每小時;33.9英里每小時)。艦上預計加裝2座雙聯裝130公釐口徑高平兩用砲塔,裝甲帶與甲板防護部分也比原設計有所加強。重新提交的設計草案經法國國會審核後,於1932年正式通過。首艦敦克爾克號於10月26日正式下單,並在12月24日開始建造。


二號艦 - 史特拉斯堡號增建計畫


在德國人得知敦克爾克級開始建造後,於1935年開始建造2艘沙恩霍斯特級戰列艦反制,此級艦配置9門28公分口徑C/34型艦炮,在火力與裝甲防護上皆優於德國級。德國甚至在1935年與英國簽署新協定前,便已打破凡爾賽協約,在艦艇上裝設重型武器。儘管如此,法國人仍認為敦克爾克級的設計能承受280公釐口徑砲彈的攻擊,因此暫不需要研發新戰艦。


史特拉斯堡號

史特拉斯堡號


然而同是法國海軍對手的義大利,認為敦克爾克級破壞原本地中海的平衡。為了反製法國海軍,貝尼托.墨索里尼在1934年5月26日宣布將依照條約給予的權利建造新戰艦;幾天後,阿根齊.斯特凡尼在報告中提及已經開始建造2艘總噸位36000公噸的維托里奧.維內托級戰艦。為了因應新情勢,法國除了加速研發黎希留級戰艦外,也開始改善原敦克爾克級的垂直裝甲設計,在1934年7月16日下單後,立刻於11月開始建造二號艦史特拉斯堡號。


設計


敦克爾克級的主要武器為8門330公釐/50倍徑1931年型主砲,並採用主砲塔全佈置於前甲板的設計。最初建造時,首艦敦克爾克號的標準排水量預計26900公噸、船體全長215公尺、船寬31公尺、吃水8.57公尺深;推進系統可輸出107,000匹馬力(80,000千瓦特)、航速29.5節(54.6公里每小時;33.9英里每小時)、裝甲帶最大厚度241公釐。史特拉斯堡號在垂直裝甲上有所加強,其餘設計數據皆與敦克爾克號相等,因而在排水量略微增至27700公噸,吃水深度也增加0.16公尺。


raw-image


由於本級艦與英國皇家海軍虎號戰鬥巡洋艦有諸多相似之處,因而亨利.勒馬松認為敦克爾克級近似於戰鬥巡洋艦而非戰列艦。虎號敦克爾克級的整體數據相似,不過本級艦主砲全佈置於前甲板,使得敦克爾克級的砲塔裝甲重量比虎號減少27%,推進系統也比虎號更現代化。除相對降低砲塔裝甲重量外,本級艦在主砲塔正面裝甲厚度加強10公分,使主砲塔正面裝甲厚度達330公釐,比起虎號的正面裝甲厚度多許多;在水平裝甲甲板方面,敦克爾克級的厚度在115至125公釐之間,也同樣超出虎號的設計水準。

另一艘與敦克爾克級近似的艦艇為英國納爾遜級戰艦,這2級別戰艦皆將推進系統放置於艦艉一側,縮短船軸長度來節省重量,並使用傾斜裝甲帶來增加其有效厚度。次要武器上,這2級別戰艦皆放置於艦艉側,採高弧發射,並將主射控系統架設在船樓建築頂部。然而,納爾遜級優先考量火力及裝甲防護,速度則是次要考量,敦克爾克級的考量順序卻恰巧與納爾遜級相反,這不同的設計考量反映了2國在船艦設計上追求不同目地,同時顯現了法國在軍艦設計的演變。


武器配備


主要武器


敦克爾克級使用的四聯裝主砲塔設計方案,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諾曼第級里昂級建造項目中便已呈現,但這2級別戰艦最終沒有任何一艘建成。主砲塔全佈置於前甲板的方案則參考自英國皇家海軍納爾遜級戰艦,不過納爾遜級在前甲板共有3座三聯裝主砲塔,而且因主裝甲甲板上的裝甲重量限制,使得納爾遜級的第三座砲塔的高度無法超過第二座砲塔,僅第一座與第二座砲塔採用背負式佈局排列,造成第三座砲塔的射角受到限制。相較之下,敦克爾克級的2座四聯裝330公釐口徑主砲塔以背負式佈局排列於前甲板側,使所有炮口可毫無阻礙地指向前方,近戰時可以小幅度射角對敵方開火。

在四聯裝主砲塔的設計中,最大問題點在於若不幸被砲火擊中,可能使整座砲塔癱瘓,進而面臨艦上至少一半的主炮無法使用,為了降低損失,敦克爾克級的四聯裝主砲塔內設有艙壁,將主砲塔分隔成左右兩部分,使損傷範圍能縮小,此方案在凱比爾港海戰中證實有效,當時敦克爾克號第2號主砲塔的右半部遭381公釐(15.0英寸)口徑炮彈擊中而癱瘓,但因艙壁的保護使該砲塔左半部仍能運作;這一設計概念之後延續到黎希留級上。


可以看到敦克爾克號上的兩座四聯裝主砲塔

可以看到敦克爾克號上的兩座四聯裝主砲塔


為避免各主砲塔的彈藥庫過於靠近而增加殉爆風險,2座主砲塔相隔間距27公釐。當法國設計師在1911年設計諾曼第級時,認為27公釐的船寬即可配置四聯裝340公釐口徑主砲塔,不過在設計本級艦時船寬則規劃到31公釐,盡可能地確保艦體能裝設四聯裝330公釐口徑主砲塔。為了避免所需船寬過大,砲塔內各主砲的支架是以成對方式支撐,這一概念後應用於敦克爾克級與黎希留級上,但因成對的主炮間距僅1.69公尺,同時射擊時會因砲彈之間的尾流效應導致過度分散,此問題直到黎希留號戰列艦在1948年改裝後才得以解決。

四聯裝330公釐口徑主砲塔由聖尚翁製造廠製造,其重量1497公噸,近似於義大利維托里奧.維內托級戰艦使用的三聯裝381公釐口徑主砲塔。砲塔的最大仰角為35度、槍口初速870公尺每秒(2900英尺每秒)、最大仰角時射程可達41500公尺,彈道軌跡相對平坦。射擊速度平時為40秒一次(即每分鐘1.5輪),但在理想狀況下可提升至30秒一次(即每分鐘2輪)。砲塔水平旋轉速度為每秒5度,炮口上升速度則是每秒6度。儘管主砲塔在理想上可於任何仰角下填充砲彈,但在實際狀況下,當砲管在較高的射角時容易發生砲彈卡在後膛的狀況,因此在實際操作時,最多僅在15度仰角下填充砲彈。

本級艦使用的砲彈口徑為330公釐,其長度1.65公尺、重量570公斤(1,260英磅),幾乎是德國德國級使用的砲彈2倍重。這種330公釐口徑的砲彈屬被帽穿甲彈,在法國海軍登記為1935年型,這一型號的穿甲彈又分成OPf與OPfK2種型號,艦上預計使用的高爆彈為1935年型的延伸型,但最後並未使用。

儘管大口徑的火炮易於對付敵艦,但若將炮口朝接近船艉方向射擊時,容易使指揮室遭受到射擊後產生的火花、煙霧、嘈雜等干擾,因而在砲口水平轉向上無法實際發揮至最大角度。另一個困擾在於本級艦的船體體積相對較小,無法減緩大口徑火炮射擊後產生的強大反作用力,因此在射擊時容易對艦艇自身造成傷害。


次要武器


敦克爾克級採用的次要武器屬於高平兩用砲,這是首次有主力艦裝設此類型武器。此類型火炮可同時反艦及遠距防空,後來的黎希留級與英國喬治五世級皆使用此武器。3座四聯裝副砲塔全放置於艦艉,其中1座砲塔位在機庫上方,另外2座則放置在後船樓左右兩側。副砲塔的設計如同330公釐口徑四聯裝主砲塔,由20公釐寬的鋼製艙壁分隔左右兩對火炮,這兩對火炮分隔0.55公尺;其中2座砲塔僅只有20公釐的防碎片裝甲護板保護。

在反艦模式下,130公釐口徑火砲使用33.4公斤(74英磅)重的半穿甲彈,這種砲彈研發自130公釐口徑1933年型穿甲彈,其槍口初速為800公尺每秒,在炮口仰角45度時最遠射程達20,800公尺;防空模式時則使用29.5公斤(65英磅)重的定時引信高爆彈,這種砲彈為1934年型,其槍口初速為840公尺每秒,在炮口仰角75度時最遠射程達12000公尺。副砲射擊速度約每分鐘可發射10到12輪,砲塔水平旋轉速度為每秒12度,炮口上升速度則是每秒8度。

然而130公釐口徑火砲實際反艦效率不足,法國海軍後來研發火力更強大的136.8公釐及138.6公釐口徑火砲,這些火炮以單裝方式安裝在後來建造的驅逐艦上,但最終未安裝在本級艦上。相較之下,軸心國海軍則偏好使用150公釐口徑左右的火炮,如德國沙恩霍斯特級俾斯麥級使用的28年型15公分型艦炮,以及義大利維托里奧.維內托級使用的152公釐55倍徑火炮。


130公釐口徑1932年型火炮另一個問題點是近距離防空狀況下效率不夠充足,主要是每分鐘10輪的射擊速度對付俯衝轟炸機過於緩慢。儘管法國海軍的副砲口徑在同盟國海軍中略為中等,但美製的馬克12型5英寸38倍徑Mk 30主炮,搭配馬克37型火炮射控系統,其火炮射速達每分鐘15輪,在短時間內甚至可將射速提升至每分鐘22輪,比起法國海軍使用的副砲系統更有效率地對付水面與空中目標。英國皇家海軍使用的133.3公釐口徑雙用途炮在特徵上與法國海軍使用的130公釐口徑火炮相似,但在搭配RP10與RP10Mk2型號的射控系統下,砲塔水平旋轉速度及炮口上升速度可提升至每秒20度,在同時搭配高角控制系統下,可將副砲性能發揮至最大,使其能力超越法國海軍的副砲系統。

敦克爾克級後來在艦上安裝遠距動力控制系統(Remote Power Control,RPC),成為法國第一艘架設此系統的主力艦,此系統可控制所有主要及次要武器的水平旋轉及炮口升降等運作,但操作人員後來發現法製的紹特爾-哈爾-布隆德爾(Sauter-Harlé-Blondel)遠距動力控制系統在操作水平瞄準機構時,其性能相當不可靠,因而從未使用此系統。法製的第一代雷達被稱為《電磁檢測裝置》(Electromagnetic Detection Device),這種雷達僅用於對海與對空警報,在1942年時安裝在史特拉斯堡號上,並同時安裝在黎希留號讓.巴爾號上。


防空武器


敦克爾克級的防空武器包括5座37公釐口徑1933年型半自動化雙聯裝防空炮塔、8挺13.7公釐口徑機關槍配置在四聯裝炮塔內等,相對改裝後的黎希留號而言,本級艦缺少輕型速射炮等防空武器。1920年代後期,法國海軍艦艇經常將37公釐50倍徑防空炮當作輕型防空武器,這種武器必須手動裝載彈藥,供給此武器的彈藥夾每盒可供6輪射擊次數的彈藥,射擊速度在理想狀況下可每分鐘20到30輪,但實際上只有10到15輪,這樣的性能在當時同口徑武器之間算是非常地慢。相比之下,英國的碰碰炮與瑞典的波佛斯40公釐/L60型火砲射速皆在達120至200rpm之間。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法國海軍決定開發一款新型武器,這種武器名為37公釐70倍徑1935年型防空炮,並配置在1936年型自動化雙聯裝防空炮塔內,每組射擊指揮儀與1門炮或2門砲相連,其射速預期達165至172rpm之間,然而此設計遭遇許多困難,因此無法趕在首艦敦克爾克號完工之前安裝在艦上。

在首艦敦克爾克號海試期間,僅加裝24挺霍奇克斯M1929重機槍在6座四聯裝砲塔內,這些砲塔配置於艦舯以及上層建築頂部。當敦克爾克號完工時,艦上配備6座37公釐口徑防空炮,並裝設在1925年型半自動化單裝防空炮塔內;但到了1939年初期,這些武器被37公釐口徑1933年型半自動化雙聯裝防空炮塔取代。這些砲塔有2座位於第二座主砲塔左右後側,另外2座位於煙囪與後船樓之間,配有4組指向儀,其中2組供前方2座防空炮塔使用,另外2組供後方2座防空炮塔使用。1939年8月,敦克爾克號上加裝1座37公釐口徑1933年型半自動化雙聯裝防空炮塔,這座砲塔位於船軸線上的130公釐口徑四聯裝副砲塔後方。史特拉斯堡號上僅有4座37公釐口徑1933年型半自動化雙聯裝防空炮塔,比敦克爾克號少1座,不足的部分由13.2公釐口徑四聯裝機槍頂替。


羅爾130式水上飛機

羅爾130式水上飛機


艦載機設施


敦克爾克級上的艦載機設施包含乾舷甲板、機庫、彈射器和起重機等,這樣完善的設施為1920年代舊戰艦改裝方面取得重大進展。例如英國的胡德號戰鬥巡洋艦曾在1929年於艦艉加裝飛機彈射器,但因為該艦艦艉缺乏乾舷甲板,在北大西洋航行時,飛機彈射器經常被海水沖刷,最後不得不在1932年移除。本級艦的彈射器長22公尺,位於船軸線後四分之一處,運轉方式為空氣壓縮,操作時以103公里/小時的速度將3.6公噸重的飛機發射升空;起重機的最大載重為4.6公噸;機庫附近另有設飛機保修室。

艦上預計搭載的飛機為4架羅爾130式水上飛機,停放時可將機翼摺疊起來,以成對方式停靠在機庫內,1架則待命在彈射器上隨時準備升空,另1架則可能垂吊在起重機上待命。機庫內的飛機利用軌道移動至升降機,再佈署至彈射器上升空;當任務結束時,飛機駕駛員會在海上降落並滑行至艦艇旁,再由起重機將飛機移至艦上。航空燃料的儲存槽位在艦艉上方,其周圍設有冷卻和自動灑水系統,以及設置惰性氣體來保護廢燃料等防護措施,保障周邊安全。


裝甲防護


在裝甲保護上,敦克爾克級的裝甲重量相當於預計排水量的35.9%,這在當時的戰列艦中是最高比例,連當時英國最先進的納爾遜級也僅占預計排水量34%。在裝甲佈局上,本級艦採用重點防護概念,這種新型概念不同於德國軍艦建造思維,上層建築總長126公尺,相當於全長的60%,與納爾遜級的57%相當,不過沒有特別為前側設計裝甲保護。

以下為本級艦的裝甲防護:

  • 裝甲帶能抵抗德國280公釐口徑海軍炮,裝甲傾斜角度11°30',厚度225公釐,包括前艙壁裝甲厚度210公釐,後艙壁裝甲厚度180公釐。
  • 主甲板裝甲厚度115公釐/125公釐;下甲板裝甲厚度40公釐。
  • 司令塔前方與兩側裝甲厚度270公釐,後側裝甲厚度220公釐,上方裝甲厚度150公釐/130公釐。
  • 主砲塔的炮座裝甲厚度為310公釐;正面裝甲厚度330公釐,裝甲傾角30°;第1號主砲塔後側裝甲厚度345公釐,第2號主砲塔後側裝甲厚度335公釐;主砲塔頂部的裝甲厚度為150公釐。
  • 130公釐口徑四聯裝炮塔的炮座裝甲厚度為120公釐,砲塔正面裝甲厚度135公釐,後側裝甲厚度80公釐,其中2座砲塔的裝甲護板僅20公釐。

在建造二號艦史特拉斯堡號時,法國海軍局建議必須在原本的垂直裝甲進行改進,以下為更改的部分:

  • 裝甲帶283公釐,裝甲傾斜角度11°50',包括前艙壁裝甲厚度228公釐,後艙壁裝甲厚度210公釐。
  • 主砲塔炮座的裝甲厚度340公釐;第1座主砲塔正面裝甲厚360公釐;第1號主砲塔後側裝甲厚352公釐;第2號主砲塔後側裝甲342公釐;主砲塔頂部的裝甲厚度為160公釐。

由於史特拉斯堡號的裝甲防禦升級,增加了749公噸的裝甲重量,因而裝甲重量占預計排水量百分比增加到37.2%。


水下防護


水下防護設計方面,敦克爾克級採用三明治防雷隔艙、輕型水密隔艙、多重內浮力隔艙,或在隔艙之間填充水或是泡沫橡膠等物質,來吸收魚雷的爆炸力。傾斜裝甲帶外面的隔艙最大深度為 1.5公釐,內部充滿硬膠質泡沫顆粒。隔艙內側相鄰 16公釐厚的艙壁,包圍著 0.9公釐寬的空隙艙,間著緊鄰 3.9公釐深的油燃料艙。燃料艙被 0.7公釐寬的空隔艙包圍起來,之後相鄰 10公釐的隔艙;後方為一特殊鋼材製作的 30公釐寬防魚雷艙壁。在前側及後側與彈藥庫和船龍骨成直角的區域設有防魚雷艙壁,這些艙壁厚度在 40至 50公釐之間,燃料艙周圍更以填充著硬膠質泡沫顆粒的隔間保護著。本級艦將隔艙最大寬度為 7.5公尺,而當時其他國家戰艦的隔艙設計,最大寬度不超過 5公尺,相比下本級艦的設計超出許多。


推進系統


法國設計師在設計敦克爾克級時,其概念在26500公噸的預計排水量上,確保艦體擁有能對抗德國德國級裝甲艦的能力,然而因敦克爾克級船全長215公尺,僅勉強能在布雷斯特海軍造船廠200公尺長的船塢建造,使最大航速上限制在29.5節(54.6公里每小時;33.9英里每小時)。艦上使用6台英德萊特蒸氣鍋爐以及4組帕森齒輪傳動汽輪機。在二號艦史特拉斯堡號上,使用的英德萊特蒸氣鍋爐是在彭霍特造船廠當地建造。這些蒸氣鍋爐在溫度350 °C(662 °F)、壓力27公斤每平方公分下運作,鍋爐長5.33公尺、寬6.5公尺、高5.34公尺,6台鍋爐以2台為一組,設置在3個鍋爐房內。艦內佈局將機械裝置與鍋爐分離成不同艙房,此設計概念最早出自法國首艘條約巡洋艦杜肯號,可保證當船艦受到損壞時,仍能確保航行能力。

在每個輪機艙中共有2組渦輪機,而每組渦輪機驅動一螺旋槳;不過在規格上,2同型艦的螺旋槳規格有所不同,首艦敦克爾克號上使用的是直徑4.2公釐三葉螺旋槳,史特拉斯堡號上使用的則是直徑4.045公釐四葉螺旋槳。每個輪機艙包括2台高壓27公斤每平方公分(380磅力每平方英寸)渦輪機(型號分別為HP1和HP2)、中壓8.5公斤每平方公分(121磅力每平方英寸)渦輪機、低壓正向與逆向渦輪機,這些渦輪機組成HP1系列當作巡航渦輪使用。在四分之一的輸出功率下,驅動兩軸時可提供15.5節(28.7公里每小時;17.8英里每小時)航速,四軸以上時則可提供20節(37公里每小時;23英里每小時)航速,此時HP2渦輪機最大功率在34%至50%之間。輪機艙之間配置4組渦輪發電機,共可產生900千瓦特(1,200匹馬力)的電力。

首艦敦克爾克號海試期間,發現艦上煙囪排放的煙霧似乎會干擾到司令塔後方的測距儀,因而在1938年3月至5月期間,於煙囪頂部加裝一煙囪帽,降低煙霧的干擾效應,此煙囪帽之後又被戲稱為禮帽;二號艦史特拉斯堡號也於1938年9月和12月期間加裝煙囪帽。

本級艦在設計時,預計輸出功率107,000匹馬力(80,000千瓦特),最高航速在29.5節(54.6公里每小時;33.9英里每小時)。首艦敦克爾克號在1936年5月的航速測試中顯示,在排水量30000公噸及輸出功率114,000匹馬力條件下,可維持30節(56公里每小時;35英里每小時)航速長達8個小時;若將輸出功率提升至135,585匹馬力時,航速可提升到31.6節(58.5公里每小時;36.4英里每小時)。二號艦史特拉斯堡號在1938年7月海試期間,其結果與首艦敦克爾克號相似,當輸出功率為115,000匹馬力時可使航速達30節(56公里每小時;35英里每小時),若將輸出功率加大到131,960匹馬力時,航速便可提升到30.9節(57.2公里每小時;35.6英里每小時)。

在和平時期,本級艦最大燃料載運量為4500至5000公噸之間,但在戰時為了將水下防護發揮到最大效率,避免過多的液態燃料對艙壁造成額外壓力,導致艙壁吸收爆炸波的能力降低,因此最大燃料載運量會減少到3,700公噸。在續航能力上,若以15節(28公里每小時;17英里每小時)航速巡航,其續航半徑可達7,850海里;20節(37公里每小時;23英里每小時)航速時續航半徑為6,300海里;若以28.5節(52.8公里每小時;32.8英里每小時)高速巡航時,其續航半徑僅2,450海里(4,540公里;2,820英里)。


服役歷程


同型艦

【敦克爾克號】


【史特拉斯堡號】



(部分內容參考於網路資訊)


3.2K會員
555內容數
熱愛創作,喜歡閱讀,更愛奇奇怪怪的事物,收藏著來自各地的新奇物件,穿梭在各遊戲、小說、動漫、LARP領域,這裡提供我的生活發現、各類趣聞、資訊知識分享、歡迎各路冒險者一起交流,又或是可以一起旅行,將這個世界的新奇之處帶給大家。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惡毒號驅逐艦(法文:FFNF Le Malin,舷號:9,8,X82,X102,X02,D612),所屬第三、四共和、維琪與自由法國海軍,是法國海軍在1930年代建造的6艘空想級大型驅逐艦之一,按建造工程編號為3號艦。
斯巴提芬托角海戰發生於1940年11月27日,是英國皇家海軍與義大利皇家海軍於撒丁島附近進行的一場海戰。
謝菲爾德號輕巡洋艦(HMS Sheffield C24)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皇家海軍的一艘城級(或可更細分為南安普敦級)巡洋艦,參與了針對幾艘德國主力艦船的行動。與同時代的多數皇家軍艦不同,謝菲爾德號的設備不再使用黃銅,而用不鏽鋼製造。
福爾班號(FFNF Forbin)是法國海軍的靈巧級驅逐艦6號艦,1927年4月14日開工,1928年7月17日下水,1930年5月1日完工,靈巧級是之前的暴風雪級驅逐艦的稍微擴大和改進的版本。
1902年法國殖民者為了炫耀法國在東亞印度支那的殖民成就,在河內舉辦了一次印度支那工業博覽會。河內博覽會是1902年11月16日至1903年2月15日由時任法屬印度支那總督保羅 • 杜美(1896~1902年任法屬印度支那聯邦總督,1931~1932年任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第13任總統)....
阿爾及利亞號重巡洋艦(法語:Algérie)是法國海軍最後一款建造的重巡洋艦。本艦的建造目的是為了回應義大利皇家海軍扎拉級重巡洋艦所帶來的威脅。不同於以往的杜肯級和蘇弗朗級,阿爾及利亞號使用全新的設計,擁有完整的裝甲防護和動力配置。
惡毒號驅逐艦(法文:FFNF Le Malin,舷號:9,8,X82,X102,X02,D612),所屬第三、四共和、維琪與自由法國海軍,是法國海軍在1930年代建造的6艘空想級大型驅逐艦之一,按建造工程編號為3號艦。
斯巴提芬托角海戰發生於1940年11月27日,是英國皇家海軍與義大利皇家海軍於撒丁島附近進行的一場海戰。
謝菲爾德號輕巡洋艦(HMS Sheffield C24)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皇家海軍的一艘城級(或可更細分為南安普敦級)巡洋艦,參與了針對幾艘德國主力艦船的行動。與同時代的多數皇家軍艦不同,謝菲爾德號的設備不再使用黃銅,而用不鏽鋼製造。
福爾班號(FFNF Forbin)是法國海軍的靈巧級驅逐艦6號艦,1927年4月14日開工,1928年7月17日下水,1930年5月1日完工,靈巧級是之前的暴風雪級驅逐艦的稍微擴大和改進的版本。
1902年法國殖民者為了炫耀法國在東亞印度支那的殖民成就,在河內舉辦了一次印度支那工業博覽會。河內博覽會是1902年11月16日至1903年2月15日由時任法屬印度支那總督保羅 • 杜美(1896~1902年任法屬印度支那聯邦總督,1931~1932年任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第13任總統)....
阿爾及利亞號重巡洋艦(法語:Algérie)是法國海軍最後一款建造的重巡洋艦。本艦的建造目的是為了回應義大利皇家海軍扎拉級重巡洋艦所帶來的威脅。不同於以往的杜肯級和蘇弗朗級,阿爾及利亞號使用全新的設計,擁有完整的裝甲防護和動力配置。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加斯科涅號戰艦是法國海軍黎胥留級戰艦的4號艦,該艦的命名來自法國西南部行省加斯科涅,該艦的建造計劃出自法國海軍1938年補充計劃:由於1937年義大利再度追加了兩艘維托里奧.維內托級戰艦的建造計劃,法國決定採取對等措施,追加兩艘黎胥留級戰艦的建造以保證地中海的軍事存在平衡。
Thumbnail
敦克爾克號戰艦(法語:Dunkerque)是法國敦克爾克級戰艦的首艦,其姊妹艦為史特拉斯堡號,本艦於1932年12月24日在布雷斯特兵工廠放置龍骨,1935年10月2日時下水,至1937年5月1日正式在法國海軍服役。這兩艘艦是法國海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首批建造完成的主力艦。
Thumbnail
塔爾圖號大型驅逐艦(MNF Tartu)是法國海軍在1930年建造的6艘沃克蘭級大型驅逐艦(contre-torpilleur)之一,依設計案排列為4號艦。其艦名取自美國獨立戰爭與法國大革命時法國海軍著名將領,也是大革命時期法國的國民英雄。
Thumbnail
沃克蘭號大型驅逐艦(MNF Vauquelin)是法國海軍在1930年建造的6艘沃克蘭級大型驅逐艦(contre-torpilleur)之一,依設計案排列為1號艦,也是該艦級的命名艦,沃克蘭號的艦名來自七年戰爭時期的海軍英雄。
Thumbnail
P級裝甲艦是納粹德國海軍於1937年時為重建德國海軍艦隊的Z計畫設計的12艘裝甲艦,它們為德國級裝甲艦的後繼艦,設計工程起於1937年,並持續到1939年結束,至少有9艘具備了相當細密而完整的設計,最後的設計是配備2座三聯裝砲塔共6門280公釐高速艦砲。
Thumbnail
1930年代中期,安薩爾多義大利公司設計了一個重型巡洋艦項目,該計劃提供給蘇聯,在20世紀上半葉,義大利造船公司為其他有需求的國家設計計畫是很普遍的做法,而蘇聯正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就開始籌備組建蘇維埃聯盟級戰艦。
Thumbnail
勒馬爾號驅逐艦(Le Mars)是法國海軍靈巧級驅逐艦12號艦,於1928年完工,在1942年11月27日的法國艦隊土倫自沉事件中為防止落入納粹德國手中自行鑿沉。
Thumbnail
勝利號,英國海軍名艦,這艘名艦於1759年開始建造,1778年開始服役,第一次參戰即俘獲法國「獨立獸角號」巡航艦。1805年在西班牙特拉法爾加角附近爆發的特拉法爾加海戰中,以霍雷肖納爾遜勳爵指揮的英國艦隊一舉擊敗了由拿破崙率領的法國、西班牙聯合艦隊,確立了英國作為海上強國的霸主地位。
Thumbnail
1937到1938年間提出的一款大型遠洋驅逐艦設計方案,配備3座雙聯裝150mm主砲,一座88mm雙聯裝高射砲和2座五聯裝533mm魚雷發射管,舷側裝備輕型裝甲,滿載排水量接近5000噸。本級配備了極具特色的動力系統:同時搭載巡航用柴油機和高壓蒸汽渦輪機,和萊比錫號和紐倫堡號輕型巡洋艦類似。
Thumbnail
興登堡號(德語:SMS Hindenburg)是德意志帝國海軍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建造的三艘德夫林格級大巡洋艦的末艦,採用略作修改的設計。它同樣裝備有八門305毫米主炮,但通過改良的炮塔,能夠射的更遠。該艦也較兩艘姊妹艦稍大及更快。其艦名是為紀念陸軍元帥保羅·馮·興登堡。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加斯科涅號戰艦是法國海軍黎胥留級戰艦的4號艦,該艦的命名來自法國西南部行省加斯科涅,該艦的建造計劃出自法國海軍1938年補充計劃:由於1937年義大利再度追加了兩艘維托里奧.維內托級戰艦的建造計劃,法國決定採取對等措施,追加兩艘黎胥留級戰艦的建造以保證地中海的軍事存在平衡。
Thumbnail
敦克爾克號戰艦(法語:Dunkerque)是法國敦克爾克級戰艦的首艦,其姊妹艦為史特拉斯堡號,本艦於1932年12月24日在布雷斯特兵工廠放置龍骨,1935年10月2日時下水,至1937年5月1日正式在法國海軍服役。這兩艘艦是法國海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首批建造完成的主力艦。
Thumbnail
塔爾圖號大型驅逐艦(MNF Tartu)是法國海軍在1930年建造的6艘沃克蘭級大型驅逐艦(contre-torpilleur)之一,依設計案排列為4號艦。其艦名取自美國獨立戰爭與法國大革命時法國海軍著名將領,也是大革命時期法國的國民英雄。
Thumbnail
沃克蘭號大型驅逐艦(MNF Vauquelin)是法國海軍在1930年建造的6艘沃克蘭級大型驅逐艦(contre-torpilleur)之一,依設計案排列為1號艦,也是該艦級的命名艦,沃克蘭號的艦名來自七年戰爭時期的海軍英雄。
Thumbnail
P級裝甲艦是納粹德國海軍於1937年時為重建德國海軍艦隊的Z計畫設計的12艘裝甲艦,它們為德國級裝甲艦的後繼艦,設計工程起於1937年,並持續到1939年結束,至少有9艘具備了相當細密而完整的設計,最後的設計是配備2座三聯裝砲塔共6門280公釐高速艦砲。
Thumbnail
1930年代中期,安薩爾多義大利公司設計了一個重型巡洋艦項目,該計劃提供給蘇聯,在20世紀上半葉,義大利造船公司為其他有需求的國家設計計畫是很普遍的做法,而蘇聯正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就開始籌備組建蘇維埃聯盟級戰艦。
Thumbnail
勒馬爾號驅逐艦(Le Mars)是法國海軍靈巧級驅逐艦12號艦,於1928年完工,在1942年11月27日的法國艦隊土倫自沉事件中為防止落入納粹德國手中自行鑿沉。
Thumbnail
勝利號,英國海軍名艦,這艘名艦於1759年開始建造,1778年開始服役,第一次參戰即俘獲法國「獨立獸角號」巡航艦。1805年在西班牙特拉法爾加角附近爆發的特拉法爾加海戰中,以霍雷肖納爾遜勳爵指揮的英國艦隊一舉擊敗了由拿破崙率領的法國、西班牙聯合艦隊,確立了英國作為海上強國的霸主地位。
Thumbnail
1937到1938年間提出的一款大型遠洋驅逐艦設計方案,配備3座雙聯裝150mm主砲,一座88mm雙聯裝高射砲和2座五聯裝533mm魚雷發射管,舷側裝備輕型裝甲,滿載排水量接近5000噸。本級配備了極具特色的動力系統:同時搭載巡航用柴油機和高壓蒸汽渦輪機,和萊比錫號和紐倫堡號輕型巡洋艦類似。
Thumbnail
興登堡號(德語:SMS Hindenburg)是德意志帝國海軍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建造的三艘德夫林格級大巡洋艦的末艦,採用略作修改的設計。它同樣裝備有八門305毫米主炮,但通過改良的炮塔,能夠射的更遠。該艦也較兩艘姊妹艦稍大及更快。其艦名是為紀念陸軍元帥保羅·馮·興登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