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影廳,開車回家的路上和伴侶聊著劇情:「那你覺得自己有特別的地方嗎?」我尚沉默的時間他追問,「不用形容啦,就有或沒有就好。」我突然想起曾經被大學好友開玩笑地評價,他說我總是想追求特別,結果成了特別普通的人,他鬧著說「特別」普通還是特別啊!
所以在這部電影裡,我或者每個普通的人都一樣,大概很輕易地就能代入「同學」這個角色,總以為一路上都在汲汲營營追求什麼,結果到頭來只換來一場場失敗,更慘的是那些失敗根本不慘,也不過就是考試沒考好(全班40人,但第20名的那種普通程度)、比賽失利(可能是第一場就輸了,甚至來不及遺憾那種)、不夠瘦不夠高不夠好看、談了場走不完的戀愛、找了個不好不壞的工作;不確定自己的熱情所在,於是也找不到拚了命也想達成的事,更別說練就什麼「必殺技」。就像劇中同學,活得不夠好,沒想到死得也不夠好。
多數的我們大概都是這樣被社會目光、自我認同推擠著向前,在這之下自我懷疑。當然某些時刻也曾深刻反省,或者回望一路走來的種種軌跡,然後相信無論如何,這一步步好歹也是我踏出的路,縱使普通、或者不好不壞,都是我深思後的選擇,至少我當下很確定自己做出選擇的原因,所以縱使不特別,也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漸學著不那麼厭棄自己了。總算把自己從「好恨啊!」的束縛中解開,了解體制是體制,而不符合社會期許,仍能走出一條自己的路,仍無論如何都有人愛你。
也很有感的一句話是,劇中偶像出身的Makoto說:「你知道當鬼最大的好處是什麼嗎?就是你不必在乎別人的想法了。」因為自己也是到了很最近的最近,我才開始釐清自己不快樂的原因都是源於比較。從小到大,我們接受的教育方針通常都是努力、成功、不要甘於平凡。直到出了社會,大家開始認知經濟能力的重要,所以開始比社會貢獻、比薪資水平,都贏不過的話,至少也要比工時假期。誰的工作符合「錢多事少離家近」,誰就那麼值得稱羨一點。
就如同劇中「做鬼也該努力讓人看見」的設定,但是有沒有真的停下來想過,這樣的設定符合你的價值觀嗎?重複比較、焦慮、拼搏、上進,再重複自我懷疑和自我認同......真的是你想要的人生嗎?
也是到了去年,我才一一在個人筆記寫下那些不能忘記的事,裡面記載了所有選擇的理由,重複提醒自己我想要的究竟是什麼,縱使與這整個世界設定的觀念相反,我仍是想成為那樣的自己。畢竟在這個世界體驗種種悲歡,才是我想置身這個世界的樣子。
也是那位大學好友的話,他說把簡單的故事說好,就是夠好的故事了,我想《鬼才之道》就是那樣的故事,用新奇怪誕的設定,說一個誰都猜得出結局走向的故事,但沒有強烈的說教感,在搞笑、恐怖和矯情間好似也達到一個平衡。走出影廳仍沉澱在結局的溫馨感當中,卻也隱隱害怕著哪邊就會冒出厲鬼來嚇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