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地獄》人生是不停止製造牽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也忘了是因為什麼樣的緣故,我開始在寫下的字,甚或日常漫談中,提及我有了「不想製造牽絆」的願望,其實也不難解釋,畢竟深知自己是個太容易捨不得的人了,光是常在電視上看見的人、擅自為牠取了名字的路邊大狗,或是散步路程中無聊拾起,把玩了一路的石頭或樹枝;當他(它)們突然離開、消失的時候,心裡都會升起一絲淡得難以啟齒、細微得彷若可以忽略,卻真切存在的不捨。更遑論在生命路上深刻交往的親人好友、愛人子女或者寵物。

但相反的,卻也因為是個那麼容易不捨的人,所以更不忍不在人世間留下活過的痕跡,不忍冷漠以對,不忍全身而退。所以還是不得不的,在有限的時間都用力愛著同一班車上的來去生命,陪彼此欣賞沿途的一小段風景,無論是多麼小的一段。只願在世上的日子中,不輕易成為他人的地獄,那麼這樣的牽絆可能也不算太差吧?

其實《破‧地獄》全劇的敘事很單純,用最傳統的禮俗和科儀,藏著一段段最傳統、最亞洲的議題。最開始吸引我的點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幾年對這個詞深感興趣,總以為「非物質」是如此縹緲並難以傳承,一不小心就再也沒有人記著;而殯儀文化更是另一個感興趣的點,因為它帶點神祕、帶點恐怖、帶點禁忌,有人談了傷感、有人談了忌諱,而大多數的人是根本不理解。

更小一點的時候,也經歷過幾場屬於臺灣人的殯葬科儀,或佛教或道教,或漸漸符合現代人文化觀念、環保概念、性別意識的新式產物,但以前對於這些傳統習俗、成規準則等,總是以「繁文縟節」以蔽之,我們誰也無法證明往生另個世界的那人,真能因此得到超脫嗎?他真的能感受嗎?真能為他的下一世,帶來不一樣的什麼嗎?

卻也在經歷了另一場專屬個人的、痛徹心扉的傷心,才明白每一次的傷心彷若小小的死亡,卻從來不可能有人,會為了誰的個人生命難題,辦一場葬禮,讓大家把時間空下來好好的哭,再用一連串儀式讓心痛變得合理。而活著明明得經歷更多地獄,始終無法釋懷的失去、社會給的性別框架、老輩給的約定成俗,在在都是一段段生之執念,所以無論情感的悼亡、文化的悼亡,或者真的生命上的悼亡,那些所謂的繁文縟節,其實是透過一連串的儀式,更重要的是照顧生者的感受,給予活(留)下來的人走下去的力量。

而片中另一個喜歡的故事線是,志斌和文玥兄妹,在醫院長廊的那段對話,我看到的另一個切角卻是,很多時候我們都難以看見彼此的地獄。妹妹文玥憤恨哥哥因著生理性別,而得到諸多認同和優勢,而哥哥志斌欣羨妹妹在職業選擇上的自由自在,做什麼都不會被阻止。

他們沒看到的是,志斌面對喃嘸師傅一職,自幼就沒有選擇權力,(劇中解釋「玥」的意思的時候,才發現「斌」就是一文一武的組合,符合香港殯儀文化中,文是殯葬經紀、武是喃嘸師傅的傳統),他夾在原生家庭與自組家庭的兩難。而文玥明明想繼承喃嘸師傅,卻因其生理女性身分而同樣沒有選擇,他擁有既是個體的生理女性、社會的社會女性,以及「哥哥的妹妹」、「爸爸的女兒」多重身分。

所以最後志斌的那句「阿哥帶你」更顯重要,他領著文玥完成給父親的The last dance,而文玥抱著牌位縱身躍過火盆,彷若在地獄業火中盡釋前嫌,也破了彼此活著的地獄。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Yihan的沙龍
50會員
119內容數
名字念起來是易寒,唱起來像遺憾。 於是就這樣其實符名的活著。
Yihan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10/12
很多時候,心之所嚮的事無法好好抑制,但至少我們通常能夠掌控腦袋,封存身體裡的動物,離開叢林、表現得社會。可是有時候,腦袋的、社會的病沒辦法控制,一點辦法也沒有,只好記得要笑,連哭的時候都要笑,誰叫這個世界連一點點愛都給不起。
Thumbnail
2024/10/12
很多時候,心之所嚮的事無法好好抑制,但至少我們通常能夠掌控腦袋,封存身體裡的動物,離開叢林、表現得社會。可是有時候,腦袋的、社會的病沒辦法控制,一點辦法也沒有,只好記得要笑,連哭的時候都要笑,誰叫這個世界連一點點愛都給不起。
Thumbnail
2024/08/28
從小到大,我們接受的教育方針通常都是努力、成功、不要甘於平凡。直到出了社會,大家開始認知經濟能力的重要,所以開始比社會貢獻、比薪資水平,都贏不過的話,至少也要比工時假期。誰的工作符合「錢多事少離家近」,誰就那麼值得稱羨一點。
Thumbnail
2024/08/28
從小到大,我們接受的教育方針通常都是努力、成功、不要甘於平凡。直到出了社會,大家開始認知經濟能力的重要,所以開始比社會貢獻、比薪資水平,都贏不過的話,至少也要比工時假期。誰的工作符合「錢多事少離家近」,誰就那麼值得稱羨一點。
Thumbnail
2024/06/25
但意識畢竟是流,一體兩面的是我們面對流,較習慣如何理解它,是不是通常任由情緒傾倒、染色?直到整條河流成了特定的顏色,影響自己看待自己的方式;也許該開始練習的是,體解情緒並不實存,而意識的流只是帶來、又帶走它們,它們並不會成為你,我們接納自己是個比較常被某種情緒主控的人,但並不被情緒綁架。
Thumbnail
2024/06/25
但意識畢竟是流,一體兩面的是我們面對流,較習慣如何理解它,是不是通常任由情緒傾倒、染色?直到整條河流成了特定的顏色,影響自己看待自己的方式;也許該開始練習的是,體解情緒並不實存,而意識的流只是帶來、又帶走它們,它們並不會成為你,我們接納自己是個比較常被某種情緒主控的人,但並不被情緒綁架。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 椅下藏寶,魂中執念── 祂,為何守著一張椅子不放?
Thumbnail
🌿🐾 椅下藏寶,魂中執念── 祂,為何守著一張椅子不放?
Thumbnail
最開始吸引我的點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幾年對這個詞深感興趣,總以為「非物質」是如此縹緲並難以傳承,一不小心就再也沒有人記著;而殯儀文化更是另一個感興趣的點,因為它帶點神祕、帶點恐怖、帶點禁忌,有人談了傷感、有人談了忌諱,而大多數的人是根本不理解。
Thumbnail
最開始吸引我的點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幾年對這個詞深感興趣,總以為「非物質」是如此縹緲並難以傳承,一不小心就再也沒有人記著;而殯儀文化更是另一個感興趣的點,因為它帶點神祕、帶點恐怖、帶點禁忌,有人談了傷感、有人談了忌諱,而大多數的人是根本不理解。
Thumbnail
故事情節之外的餘韻,總勾起讀者心靈深處層層的浪濤。 她漸漸明白,這個世上確實有一種會讓人丟了魂的病。不是那種表面的,好比體力、精神之類的,而是人自己養在身體裡的,能將內心深處至關緊要的魂魄奪走的一種病。
Thumbnail
故事情節之外的餘韻,總勾起讀者心靈深處層層的浪濤。 她漸漸明白,這個世上確實有一種會讓人丟了魂的病。不是那種表面的,好比體力、精神之類的,而是人自己養在身體裡的,能將內心深處至關緊要的魂魄奪走的一種病。
Thumbnail
疫情後的港產電影彷彿只要抓住本土特色+流量代表子華神,便能搭上賣座特快車,本片敘事堆疊感較接近電視劇語境,但是劇本面與情感面相當紮實,用電影比較的話猶如港產《人生大事》+《送行者》,用電視劇比較的話猶如《春色寄情人》+《我是遺物整理師》,都是以殯葬業為主題進行創作,只不過本片融合了道教喪葬儀式,一老
Thumbnail
疫情後的港產電影彷彿只要抓住本土特色+流量代表子華神,便能搭上賣座特快車,本片敘事堆疊感較接近電視劇語境,但是劇本面與情感面相當紮實,用電影比較的話猶如港產《人生大事》+《送行者》,用電視劇比較的話猶如《春色寄情人》+《我是遺物整理師》,都是以殯葬業為主題進行創作,只不過本片融合了道教喪葬儀式,一老
Thumbnail
我們所生活的這個平面上的巨大扭曲,是我們都被籠罩在內的集體記憶是「非我」。這只是「非我」。就像那些人們喜歡讀的傳記一樣。這並不是關於那個人。而是關於他們的「非我」故事。
Thumbnail
我們所生活的這個平面上的巨大扭曲,是我們都被籠罩在內的集體記憶是「非我」。這只是「非我」。就像那些人們喜歡讀的傳記一樣。這並不是關於那個人。而是關於他們的「非我」故事。
Thumbnail
去年經歷疫情、一些相聚離別與動盪,終於騰出空間,靜下心整理紀錄。 看見他人在社群上分享一個特別的展覽,以生死為主題,吸引了我的目光,好奇它會以何種形式呈現?便與友人相約前往參觀。等待過程,手中文字正好讀到:「放棄個人的自發性與個體性將導致個人生命的挫敗。個人一旦變成自動化機械人,儘管在生理上依
Thumbnail
去年經歷疫情、一些相聚離別與動盪,終於騰出空間,靜下心整理紀錄。 看見他人在社群上分享一個特別的展覽,以生死為主題,吸引了我的目光,好奇它會以何種形式呈現?便與友人相約前往參觀。等待過程,手中文字正好讀到:「放棄個人的自發性與個體性將導致個人生命的挫敗。個人一旦變成自動化機械人,儘管在生理上依
Thumbnail
我想,除了這樣死板板的說著這些道理,彷彿人生一切都 將沒有令人愉悅的身外之物,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Thumbnail
我想,除了這樣死板板的說著這些道理,彷彿人生一切都 將沒有令人愉悅的身外之物,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