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十一屆立法委員第一會期,台灣的公民們經歷了前所未有的震撼教育。許多人第一次打開國會頻道,看委員們到底是怎麼黨團協商、怎麼在議事上攻防。從國會改革(擴權)法案到憲法法庭,事情尚未塵埃落定,然而這幾個月公民們的熱情參與,不諱言的已經讓台灣的民主深化了。
第二會期即將在九月開始,在那之前重新審視「我們的立法院到底怎麼了」,正是最好的時刻。
知名紀錄片導演李惠仁在2021年發行的紀錄片《邁向權力之路:立法院》中,記錄了2014~2020期間以立法院為核心的風雲變化。從現在上演的「立院連續劇」來看,這部紀錄片相當於「前傳」。
本文將以這部紀錄片為主要參考資料,討論從2014年太陽花學運以來,立法院的政治問題、結構性問題、人的問題。
這部紀錄片可以在公視+免費觀看,只要註冊帳號(可使用社群媒體帳號登入)就可以囉!
觀看連結如下:
https://www.ptsplus.tv/zh/programs/dab49ff9-e0f6-4620-b139-e79c479e8af0
2014年初,馬英九總統執政的第八年,支持率下降到9.2%,民間經濟表現不佳,大量陸客來台,越來越多的兩岸條例正在簽署。民間抗議活動風起雲湧,例如苗栗大埔張藥房事件、洪仲丘事件等。生活在那段時期又比較關心社會大事的高中、大學生,或多或少曾經聽聞或參與其中幾項抗議行動。
執政的國民黨面對民間的抗議充耳不聞,然而在野黨也沒有好到哪裡去。在野的民進黨仍然在消化陳水扁執政期間累積的問題,黨組織與民間距離過大,沒辦法即時反應民意,在體制內與執政黨有效對抗。
紀錄片從民進黨總召柯建銘的「重新下選區選舉」開始。依照民進黨的內規,連續擔任兩屆不分區立委之後必須下選區,接受民意考驗,才能繼續待在立法院,並取得後續的不分區立委資格。2014年初的柯建銘正在做選舉佈局,然而他的計畫被一場學運打亂了。
被打亂的不止是民進黨政治人物,鑑於當時的狀況,期望推動「民進黨之外的本土政黨」的力量正在集結。由前民進黨主席林義雄先生出力組織的「公民組合」被認為擁有最多優秀人才,也有討論中的政治進程。然而學運爆發了。
2014年3月18日至4月10日之間,由學生和公民團體共同發起的太陽花學運,主要訴求「反對黑箱服貿」,然而除了這個議題之外,集結起來的公民力量卻根本性的扭轉了台灣的發展方向——從馬政府主導的親中策略,轉向反對親中、獨立發展。除此之外,太陽花學運也塑造了一批有群眾魅力的學運領袖,代表人物便是在學運後成立「島國前進」的林飛帆、黃國昌、陳為廷。
黃國昌也是「公民組合」的成員,在公民運動與政治之間,與民進黨人士有密切互動的公民組合成員們,勸黃國昌參加新北市長選舉。
「重點是要拉下國民黨。」
當時仍是中研院法研所研究院的黃國昌,幾經考慮之後以「生涯規劃考量」拒絕了這樣的邀請,民進黨最後由游錫堃參選新北市長。與此對照,當時在台大醫院任職的柯文哲,在民進黨的後援下以無黨籍身分投入選戰。
在對國民黨長期不滿、學運能量的推動下,柯文哲成功當選台北市長,被認為無望當選的游錫堃也十分逼近朱立倫的票數。
從十年後的視角來看,在最有可能當選的時機選擇「拒絕」的黃國昌,現在正在爭取新北市長參選,可謂十分諷刺。
2014年無法反映民意的藍綠政黨結構,產生了孕育第三勢力的政治機會,而他們確實也為政壇帶來了一股旋風。
2015年,從「公民組合」孕育而生兩個新政黨——社會民主黨、時代力量。這兩個政黨很快地進入2016的立委選舉進程,社會民主黨選擇與綠黨聯手成立「綠社盟」,走向更偏傳統社運路線。時代力量則挾帶眾多知名度高的「明星」之力,如黃國昌(太陽花學運)、邱顯智(洪仲丘案律師)、馮光遠(國寶級白目)、林昶佐(閃靈樂團主唱)、洪慈庸(洪仲丘姊姊)等人,投入立委選舉。
選舉結果是,時代力量獲得五席立委,成為有競爭力的小黨,綠社盟沒有獲得國會議席。這樣的結果,用比較粗暴的方式來說,民眾看得懂社運明星而不是社會政策,社運需要大眾化,時代力量獲得的選票自然比較多。
於此同時,民進黨在太陽花後的風潮裡獲得政權,蔡英文當選總統,國會過半,民進黨首次完全執政。
2016年的立法院,「新政治」的進入改變了立法院的運作模式。時代力量的委員較年輕,引進各種嶄新的質詢方式,追求媒體聲量,急切地推動各種改革。
《邁向權力之路》記錄了2016~2020期間,時代力量作為新興政黨所面臨的困境:
俗話說:「樹大有枯枝,人多有白痴。」政黨是一群人的聚合,必然遇到內部紀律的問題。藍綠兩黨存在已久,在歷史上都有貪贓枉法事件,新興政黨多半標榜自己「清新正直」,把道德標準拉得很高,但時隨著時間過去,幾乎必然出現內部紀律問題。時代力量在這段期間,比較有名的紀律問題包含2019年不分區立委高潞·以用的助理違反利益迴避原則遭開除,2020年黨主席徐永明因立委集體涉貪案遭停權,最後徐永明自行宣布退出時代力量。除此之外還有一些零星的性平問題,涉事者以被開除告終。
新興政黨遇到成員的紀律問題,政黨的道德要求是否能維持一致的標準很重要。時代力量在這一點表現算是守住底線(相較於近日連環爆出爭議的民眾黨),然而這些事件接連的出現,依舊傷害了政黨的聲譽。
新興政黨以「進步、改革」為號召,取得公職後就想要推動改革,卻得罪了立場保守的民眾。加上沒有大黨深厚的民意基礎及黨的力量做後盾,罷免起來相對較容易。
這段期間的選罷法修法源自2014年的「割闌尾計畫」,民間發起罷免不適任立委的行動,卻因罷免門檻過高而失敗。2016年11月《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罷免條文修正,降低連署門檻、通過門檻,讓罷免權有真正實行的可能。罷免法修正期間,黃國昌主張完全不設罷免門檻,罷免成案後只要同意罷免票多於反對票即可成功罷免,民進黨柯建銘卻主張需要設立四分之一門檻,免得罷免案過於浮濫。
諷刺的是,罷免法修正後,第一個被罷免的正是黃國昌。反對同性婚姻的基督教保守團體「安定力量」發起罷免,如果依照黃國昌的方案,他會被罷免;但因為柯建銘設立的罷免門檻而被保留下來。
黃國昌的故事具有諷刺性,然而新興小黨民代容易被罷免確實是個結構性問題。之後比較有名的案例是臺灣基進的立委陳柏惟。
除了罷免危機之外,追求進步的小黨也要面主流化後無法堅定原有立場的問題,例如時力創始者中有許多堅持推動廢除死刑的律師,但時代力量卻無法在國會中公開推動廢除死刑,造成許多成員的不滿。
從太陽花學運中誕生的時代力量,在政治立場上與執政的民進黨相近,但是時代力量在社會面「中間偏左」的立場,以及後續的行動策略,卻造成他們與執政的民進黨政府之間的緊張關係。
最明顯的例子是2016年期間的「勞基法修惡」事件,時代力量的黃國昌、徐永明等人採用類似社運時期的方式夜宿凱道、綁鐵鍊抗爭,卻慘遭執政黨「清場」。
一般從社運到政治的想像是,社運團體採取較激進立場,在抗爭場合表態展現民意,後續由政治團體、政府執政者進行溝通協調,進行複雜的政治操作。在勞基法議題上黃國昌等人的表現其實是棄守政治戰場,向後退為議題團體。然而無法擁有議題決定權的新興小黨,表現接近社運團體也很常見,並不是時代力量獨有的現象。
從勞基法議題到後續與民進黨政府的互動,時代力量應該採取「全面反對、全面監督」或者「小力監督、與執政黨保持友善關係」逐漸成為內部的路線問題。與民進黨關係較為友好的區域立委林昶佐認為,台灣有更重要的議題需要處理,在「國民黨」與「民進黨」的合作對象選擇上絕對不可能是「國民黨」,然而黃國昌認為這樣的做法就是甘願當「小綠」,放棄了在野黨監督的職責,缺乏獨立性的表現將使時代力量自我閹割。
長期累積下來的歧異造成路線上的分裂,最終結果是「昶派」退出時代力量。林昶佐2019年退黨後以無黨籍身份經營選區並連任成功,直至2023年在賴清德引介下加入民進黨,並以「家人罹病」為由放棄爭取立委連任,將選區交給民進黨籍的議員吳沛憶經營。
拒絕當小綠的「昌派」持續主導經營時代力量,其後陸續發生退黨事件,黃捷、吳崢、廖郁賢等人退黨後加入民進黨,在時代力量內部的話語系統裡,均被定義為「小綠」。
曾經主張維持政黨獨立性的黃國昌,卻在2022台北市長選戰時表態支持黃珊珊,並與民眾黨持續互動,最終於2023年底退出時代力量,加入民眾黨並成為民眾黨不分區立委。(黃國昌最終成為「小白」)
2024大選過後,時代力量政黨票得票率僅達2.56%,失去所有立委席次。經過決策委員會討論,王婉諭當選黨主席,並開始進行「二次創黨」的重建工程(大白話說,就是檢討昌派造成的問題)。
儘管時代力量的走向如此,但因為各種政治抉擇歧異造成的「路線分裂」在新興政黨中確實十分常見。
與傳統大黨從議員、立委、縣市首長,逐步到中央部會官員的扎實的政治人物培育路線不同,新興政黨多半能憑「空氣票」選上不分區立委加上幾席議員,組織根基不夠紮實。幾年後新聞焦點過去,又有新的政黨組成,新興政黨就被更新的政黨取代。如何在一波波浪潮中穩定組織發展方向,是新興政黨最大的挑戰。
李惠仁在紀錄片中詢問黃國昌身處立院的感想,黃國昌說:「累,力量不夠,狗吠火車。」
黃國昌認為時代力量黨團在國會的困境主要是「力量不夠」,沒有足夠的席次,無法取得足以與兩大黨抗衡的「關鍵小黨」地位。將焦距拉得更近一點,從「時代力量」聚焦到「黃國昌」個人,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走入政治的人,如何在一次又一次的轉折中偏離理想。
2023年,他為了追求力量轉投民眾黨,然而其後(現在)民眾黨的失格表現,卻證明了問題並不是黃國昌以為的那樣。
下一篇,我們將藉由紀錄片的素材,梳理黃國昌的移動軌跡,以及台灣立法院的結構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