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頭的系列宇宙來到的四部作品《角頭-大橋頭》,上映八天就票房破億,連帶爭議也不斷,從對於王陽明個人的「愛心說」引發性別意識缺乏的批判,到觀眾們開始質疑充滿犯罪、髒話、火爆鏡頭的黑道片類型有教壞小孩的疑慮,不禁讓我們好奇,儼然已經成為票房靈藥的黑道片,倒也每次都能隨著“熱映”帶來“熱議”,形成一種大家「愛看又愛嫌的現象」,那到底黑道片到底會不會教壞小孩?甚至助長黑道文化盛行呢?
因此我們會先帶大家進入《角頭》宇宙,解析該系列作品當中的「各個幫派」、「每個續集的時間序」、「人物關係」,然後再來跟大家聊以及台灣黑幫的發展歷史,以及「黑道義氣背後的假象」,到底怎樣才能看得懂黑道片背後的含義呢?
此外,為了讓大家更理解《角頭》宇宙的「各個幫派」、「每個續集的時間序」、「人物關係」,以下也為大家整理「角頭宇宙各幫派關係圖」,用圖解的方式更了解角頭宇宙!
本片為《角頭》系列電影的第四部作品,2021年電影《角頭—浪流連》的續集兼前傳, 故事時間回到《角頭》系列的「第一戰」,當時 「大橋頭」 二代 Michael (王陽明 飾)橫空出世, 瞞著父親(龍天翔 飾), 與兄弟(張懷秋 飾)私下打算重整角頭新的秩序, 惹火了高捷、 王識賢帶領的「北館」、 蔡振南、 孫鵬帶領的「頂庄」、 太保帶領的「北城」共同對抗, 四方角頭正式開戰。
1.《角頭-大橋頭》故事的最開端,四大老都活著,五虎將為成軍
2.《角頭-浪流連》「北館」五虎剛成形,電影收尾在「阿慶」逃亡至中國
3.《角頭2:王者再起》描述「北館」的故事,這集有出現於《角頭》已死的勇桑跟清楓
4.《角頭》「頂庄」的故事:新秀阿雄的崛起、其他角色的生死。
本作中雖然是最新推出,但在《角頭》宇宙的故事線中,卻是最早發生的,因此劇中的每個角色的選擇和命運,都深深影響著整個《角頭》系列的發展,並且也說補充說明了很多人物之間的恩怨情仇。除此之外,身為角頭宇宙的最早時間序,這次也交代了北館五虎將的前身 ⎯⎯「土狗幫」的成形。
這次主要挑起戰爭的就是「大橋頭」的二代的 Boss 麥可,他野心勃勃,又白目血氣方剛。在這之前其實各個角頭老大都跟《艋舺》演得一樣,大家都相安無事和平相處,就在有一次各個角頭老大一起打牌的時候「北城老大-哈達」(太保飾),開了麥可媽媽的玩笑,惹火了麥可,就讓「北城」成了麥可首要針對的對象。但是因為大家都是大哥,麥可也不敢自己直接出手....所以麥可也透過土狗幫用「衝賭場」的方式挑釁了北城....
而被挑釁的雖然是北城,但麥可的白目行為,同時也引起了其他幫派的關注,當中身為北館二把手的仁哥當然也是義氣相挺北城,決定來管管麥可這白目的小屁孩,但說來也諷刺,在《角頭-大橋頭》中北館與北城義氣相挺的情誼,時間來到《角頭2-王者再起》之後卻全變了調,因應貴董年事已高呈現半退休狀態和哈達的過世,加上當家的憨春無能,漸漸使仁哥開始打起「北城」的主意,便派人將「北城-虎義」刺殺,之後劫持憨春並欲除之,好在貴董戴念自己跟憨春已故之父「哈達」換帖過,才強迫仁哥放人。
但爾後北城的憨春也難逃滅頂之災,此時健合會劉健也對「北城」動起歹念,多次要求憨春合作販毒不成,便率幫眾踏進北城刺殺了憨春,並將北城兄弟收歸己有。
而健合會劉健其實也與仁哥曾是結拜兄弟,但如今為了毒品利益,劉健希望仁哥放行讓他在北館賣毒,但仁哥不肯,兩人開戰、死傷無數,不禁讓人感嘆在「利益」面前,什麼「兄弟義氣」都顯得輕薄如紙。
為了「利益」翻臉爭得你死我活、魚死網破的慣例,同樣也過渡到《角頭—浪流連》和《角頭》中,在《角頭—浪流連》中野心勃勃的「世界」,不顧岳父霸董與貴董的交情,為了都更案的利益想方設法鬥倒北館,出格的行為讓他與霸董、石珮瑜(霸董女兒、世界之妻)時常發生衝突,最後也遭岳父反將一軍,死在自己手下小陶(壞壞)手上。
時間序到了《角頭》時,大Boss麥可再次回歸後,只顧利益不顧道義手筆依舊,麥可為了想要將頂莊的菜市場改建成觀光漁市場,開始頻頻對「頂庄」下手,利誘頂庄的清楓幹掉自己的老大不成,於是開始買通勇桑的手下阿凱刺殺勇桑,而原本跟麥可還有點交情的清楓(在《角頭-大橋頭》時有交代,麥可和清楓從小熟識,所以把麥可當成自己的弟弟看待。)也正式向麥可開戰,與阿雄一起殺死麥可,但最後三人也玉石俱焚,雙雙慘死街頭。
由此可知,《角頭》宇宙的架構,無一不是用兄弟、親信背叛而慘死街頭的敘事模板,帶出「兄弟混的不是義氣,而是利益。」,所以回歸前言的疑問:「到底黑道片到底會不會教壞小孩?甚至助長黑道文化盛行呢?」
根據我們的研究,答案是否定的,細看近年來許多的黑道片,無一不是走「以悲劇收場」來勸誡觀眾「歹路不通走」的勸世文,而讓觀眾們熱血充盈「黑道之間的義氣」也並不是電影本身想要拿來鼓吹的文化,反之是想要諷刺「在利益面前,什麼兄弟義氣都是會質變的必然」。
所以其實黑道片並不是在鼓吹「義氣」而是彰顯「利益」,進而達成其勸世寓意的表達。
回顧幾部經典的台灣黑道電影,如《艋舺》、《周處除三害》、《當男人戀愛時》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你會發現這些電影的結局無一不是悲劇收場,主角們也多半慘死街頭。這與美國的犯罪片形成了鮮明對比。美國的犯罪片通常著重於角色的機智與成功犯罪,結局往往是角色們成功達成了目標,讓觀眾看得過癮,而不帶有強烈的說教意味。
然而,台灣的黑道片卻不一樣,它們往往用悲劇的結局來勸誡觀眾不要走上不歸路。在這些電影中,角色們因誤信義氣而加入幫派,最終因利益而互相殘殺,命喪街頭。這種敘事模式展示了黑道片的真實意圖:「義氣只是表象,利益才是本質。」
所以真正黑道片講的不是「意義是三小,林北只知道義氣。」的兄弟情義,而是在揭露「義氣是三小,林北只知道利益。」的江湖黑暗。
俗話說:「天會黑,人會變,三分情,七分騙。」,這才是真正的黑道世界。如果你像《艋舺》裡的蚊子一樣,天真地相信義氣和友情,那結局多半就是慘死街頭。黑道片傳達的真實訊息是:「混義氣的死得快,混利益的死得慘。」
說穿了,黑道本質上並不是行俠仗義,而是一門生意,與商業息息相關。打打殺殺不是為了義氣,而是為了爭奪地盤和資源。黑道就是在經營一種「高風險、高報酬」的生意。
在這個世界上,做生意與投資都遵循著一個基本原則:「高風險、高報酬;低風險、低報酬」。就像你在股票市場裡融資,想要「幹一票大的」,承擔了更高的風險,卻也有可能獲得更高的回報;而固定領取股息或投資低風險的基金、ETF,則代表了較低的風險與回報。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最辛苦的員工往往收入不如老闆,正是因為老闆是承擔風險的人,所以即便公司虧損,老闆仍須支付員工薪水,而員工不需要承擔經營風險。
同樣的,黑道經營的正是一個「高風險、高報酬」的行業。就如同人家笑稱:「最賺錢的方式,往往都寫在刑法上。」這種高風險行業中,賺得最多的,往往涉及犯罪活動。
那麼,為什麼黑道會給人「義氣」的錯覺呢?甚至讓人覺得他們雖然是壞人,卻也會照顧鄉里、保衛家園?在《角頭2-王者再起》裡,貴董曾說過:「早期的角頭是一群有義氣、有理想的年輕人,為了保護自己的鄉里才出來打拼,而不是像後來這樣成天打打殺殺。」事實上,所有的黑幫或角頭在剛開始的確是為了保衛家園、抵禦外敵而成立,但最終卻都走向了利益的爭奪。
這就是黑道的本質:從最初的「義氣」出發,最終卻落入「利益」的陷阱。了解這一點,是理解黑道片的關鍵。接下來,我們可以從台灣黑幫的發展歷史談起,進一步剖析這個現象。
我們先來談談「角頭」的真正含義。許多人現在聽到「角頭」,直覺會想到電影中呈現的幫派或黑道,但事實上,最早的「角頭」和黑道無關。最初的「角頭」其實是「庄頭」的意思,也就是一個聚落。因為當時地緣和血緣的關係非常強烈,先民跨越黑水溝來到台灣後,通常會根據同鄉或同宗氏的人群聚居。這些人不僅住在一起,還會有共同的信仰,例如來自漳州的人會拜開漳聖王。這些信仰凝聚了大家的心,形成一個以廟為中心的聚落,稱為「角頭廟」。
在那個年代,法律並不健全,人們通常依靠神明來解決糾紛與疑難問題。廟中也會有一位具有影響力的人,來處理社區事務,這個人就是所謂的「角頭老大」。因此說回來,在最初,角頭老大更像是現代的村里長、地方的頭人,因此,早期的角頭與黑道無關,反而更像是一種地方自治的組織。
當時日本警力不足,地方管理效率低下,於是聘請了浪人來掌控地方秩序。這些浪人的管理方式激起了台灣人對外來壓迫的反感,也促使各個角頭為了保護自己的村莊與利益,開始以宗教名義訓練壯丁,組成地方武力來捍衛家園的一種方式,而發展出常駐型的陣頭(多武陣頭,如宋江陣、官將等),成為帶有武裝力量的聚落宗教團體。
後來地方角頭常會在廟會迎神賽事及巡境之時,以自家陣頭的各種表演來展現其地方武力及團結能力,有時也會在此刻藉機處理各莊頭長期間的矛盾與不滿,以各種藉口促成陣頭的流血衝突,特別是在繞境活動中,角頭成員會透過收取「保護費」確立勢力範圍。
近年來,還是有少部分角頭組織仍保留了「宗教活動性質並延續了地緣性及宗親關係」等特色,卻因有大部分衍生為專門從事非法活動的不良聚合團體打著宗教名義在背後為所欲為,不再單純只是聚落裡的宗教組織,「角頭」更在過度地引用下成了不良聚合的代名詞,與過去稱呼聚落宗教組織的實質關係已有所不同了。
也是因為這種行為演變至今,讓我們時常看到在迎神繞境的活動中,引發的許多暴力衝突,讓人們產生了對宮廟與地方勢力的偏見,認為宮廟活動中的成員往往與黑道掛鉤,或是認為神職人員都是8+9。(其8+9的名稱也是在指在廟裡跳陣頭的「八家將」,目前在民眾心中儼然和黑道有所連結的屁孩、年輕好鬥的流氓。)
漸漸地,角頭的角色開始發生變化,從保衛家園轉向保護利益,並發展出黑道成分。而台灣角頭的概念,許多人都以為是源於「日治時期的浪人角頭」,但其實從清朝的械鬥就有其角頭發展的脈絡。
這種現象的淵源可以追溯到清朝時期的械鬥,最著名的例子是發生在《艋舺》的1853年「頂下郊拼」。當時,艋舺因商業繁榮,常有族群間的利益衝突,其中最主要的兩大族群,一個是居住在八甲莊的福建泉州同安移民,主要都是跟廈門一代來做生意,所以被稱為「廈郊」或轉音為「下郊」,另外一個較大族群則是居住在舊街與艋舺淡水河沿岸的泉州三邑人,稱為「頂郊」。
三邑人的「頂郊」以青山宮為中心,這是他們的「角頭廟」,只有三邑人可以祭拜。在此之前,三邑人曾以龍山寺為行政中心,雖然龍山寺是所有角頭共同祭拜的「公廟」,但三邑人卻取得了對其的控制,不僅獨佔宗教庇護和場所,還掌握了稅金和團練,排擠了同安人的「下郊」。而同安人也有自己的信仰 ⎯⎯ 霞海城隍,因而對三邑人的壟斷感到不滿。
由於三邑人比同安人更早定居艋舺,他們掌控了當地碼頭。同安人為奪回利益,計劃發動攻擊,卻被三邑人搶先出手。三邑人還聯合了原本中立的安溪人(信奉清水祖師),強迫他們拆除清水祖師廟的第三殿,藉此偷襲同安人。
最終,三邑人勝出,敗北的同安人被迫北遷到大稻埕,並帶去了他們的信仰 ⎯⎯ 霞海城隍。1869年淡水開港後,大稻埕成為台北最繁華的地區,而艋舺因泥沙淤積和三邑人的排外,逐漸沒落。爾後,三邑人還遭遇瘟疫,因此決定從原鄉迎請青山王,建立了艋舺青山宮。青山宮於是成為三邑人的角頭廟。
由此可知,爲什麼宮廟和地方勢力的關係為什麼那麼緊密?
因為過去,地緣和血緣是形成聚落的基礎,宗教信仰則成為凝聚力的來源。
因此,角頭和黑道最初是以保衛家園為由,組織私家武力,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組織要持續擁有這些武力,最基本的就是要想辦法賺錢,比如收取保護費。如果一個地方的商業發展繁榮,這些地方勢力或是角頭,就會越有可能更朝向「利益」發展,進而黑化成有我們現今認知的「黑道角頭」。
上述所講的都還是清朝和日治時期的本省角頭。然而,自1949年國民政府撤退來台後,外省族群開始主導台灣的黑幫結構,因此我們需要分開來看本省角頭和外省幫派的發展。
通常本省人都是「角頭」的方式存在,而外省人則是以「幫派」的方式出現,「本省角頭」和「外省幫派」最大的區別就在於 ⎯⎯ 組織化程度。
本省的角頭通常是地方性的勢力,而外省的幫派則有更嚴密的組織結構。例像我們熟悉的台灣三大幫派:「竹聯幫」(外省)、「四海幫」(外省)、「天道盟」(本省)都是有組織的幫派,其中四海幫最早成立,起初由外省眷村的小孩組成。這些小孩在眷村長大,經常發生本省小孩和外省小孩之間的衝突。為了阻止之後同夥再被欺負,於是決定聚集起來組成幫派以保護自己人。
但與本省角頭不同,這些外省眷村的小孩多來自高官家庭或高知識分子,具備較高的學歷。於是他們引入了軍隊化管理和國民黨的組織規程,四海幫甚至最早模仿了國民黨的組織架構,設有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委等職位,並有「入幫儀式」和「幫規」,內部有「幫主」、「執法」等分工,還設有「堂口」,如同企業一樣積極擴展地盤。
例如電影《艋舺》就展示了外省幫和本省角頭的差異。外省幫擁有槍械和組織,企圖心強,手段狠辣;而本省角頭則更像地方領導,對地盤有明確規範,不會主動擴展。角頭通常保留地緣的親密感,但仍屬於黑道。相比之下,外省幫派則更加商業化,追求利益和擴張。
外省幫派的發展不受地緣限制,他們積極擴展版圖,廣設堂口,追求極度的利益。角頭則因經濟環境變化而興衰,通常沒有外省幫派那樣的擴張野心。
隨著1949年國民政府撤退到台灣,外省幫派開始崛起。政府基於省籍情結,刻意扶持外省幫派,利用他們進行一些政府無法公開處理的工作,例如恐嚇黨外人士或賄選。這種做法在國際上也並不少見,像孫中山就曾經派黑道陳其美暗殺宋教仁,黑手黨也曾被政客用來暗殺政敵。而國民黨最著名的例子當然就是 ⎯⎯「江南案」,竹聯幫的陳啟禮被派往美國暗殺江南,此種行為都在在顯示了黑道與政治的緊密關聯。
「江南案」後徹底激怒美國,黑幫也淪為政府的免洗筷,為了極力撇清政府與黑幫的關係,變開始了「一清專案」,政府大規模掃黑,但卻引發了本省角頭的不滿。因為在打擊過程中,本省角頭多數被抓進來的是大哥,而外省幫派則主要是小弟。這使得本省角頭認為到政府的偏心,並促使他們聯合成立了「天道盟」。天道盟是台灣首個以本省人為主的組織型幫派,但實則組織類型,更像是 ⎯⎯「角頭大聯盟」(因為天道盟的結構各分會獨立運作,彼此互不隸屬。)
「一清專案」的實施反而加速了天道盟的成立,使得黑道勢力更為壯大。而這些黑道大哥逐漸認識到,為了避免成為政府的尿壺,理應進入政壇以鞏固自身利益,讓法律與政治成為降低風險的保護傘,於是開啟了黑道洗白、黑金政治的時代,而天道盟的創辦人羅福助,正是成功的案例之一。但從政後的羅福助也常涉入暴力事件,卸任後更背負多項罪名,包括炒股、買人頭、洗錢...等。
可見黑道組織的本質是利益驅動的,並非單純的義氣。在利益的驅使下,黑道組織會發生質變,從最初的保護自己人,到後來成為商業化的運作。其實連義大利的黑手黨也是如此,剛開始可能逼不得已為了利益要團結起來,保護自己人,但後來就變成只提供有償保護,終變成一門生意,涉及暗殺、政治干預等手段。
在黑道的世界裡,「義氣」不僅僅是一種情感表達,更是一種策略工具,用來吸引和管理人力。在起步階段,黑道團體通常資金不足,因此依賴情感承諾和未來利益的承諾來招募成員。他們用情感來畫大餅,號召人們一起追求更大的利益,讓此策略能夠激發人們的忠誠心,因為單靠個人難以成功完成高風險的犯罪行為,例如搶銀行,團隊合作顯然更具優勢。
當黑道組織積累了資金,他們也會慷慨地回報成員,因為這些資金往往是以高風險方式獲得的。因為他們明白,這些錢是用命換來的。相比之下,普通企業通常僅用金錢來收購人力,但黑道的風險遠高於一般商業活動,因此他們除了金錢回報外,還需要用情感來吸引和留住人員。而這個情感價值,就正是「義氣」帶來的情勒!
而「義氣」在黑道中的另一個重要作用是作為風險分擔的工具。加入黑幫的成員通常被要求保持絕對的忠誠,不能背叛兄弟。如果出事了,小弟們需要承擔風險,這樣才能保護組織的整體安全。這種文化深植於黑道成員的心中,使得風險可以集中在個人身上,防止組織受到威脅。就像《角頭》第一集中的阿雄所說的,「我一個人扛,總比整個組織都被抓進去好」,這種做法表面上看似有義氣,實際上是為了避免風險擴散。
說到底,政治、商場和黑道本質上都相似,只是手段的粗暴程度有所不同。這些領域都圍繞著利益運作,而非浪漫的義氣和情誼。因此,黑道片的情節常常反映了現實生活的真實面貌——人們常常「為了義氣而聚,為了利益而散」。即使是親兄弟姐妹,也可能因為家產利益而翻臉,更何況是非親屬的兄弟。
黑道片本質上是一種社會寫實類型,旨在告訴觀眾不要沉溺於義氣的幻想中,而應該清楚地看見現實的真相。
🎙歡迎收聽【再不台就悲劇】的Podcast,聽我們完整的分析《角頭 - 大橋頭》!
🎙並關注我們的 IG粉絲專頁,掌握更多關於台劇和國片的資訊!
#EP57 空降票房冠軍的《角頭-大橋頭》都是8+9在看的嗎?!到底會不會教壞小孩?黑道片是在彰顯義氣還是在凸顯利益?!聊台灣黑幫發展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