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擔任一位菩薩:第八地

如何擔任一位菩薩:第八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第八地的菩薩應具足初五法、次五法。

初五法:順入眾生心、遊戲諸神通、觀諸佛國、如所見佛國,自莊嚴其國、如實觀佛身

次五法:知上下諸根、淨佛世界、住「如幻三昧」、常入三昧、隨眾生所應善根受身

以下分別解釋。

初五法:

一、順入眾生心:菩薩以一心知一切眾生心及心數法。

二、遊戲諸神通:先以禪定得諸神通,今得自在遊戲,能以神通從一佛國至另一佛國,亦不作佛國想。

三、觀諸佛國:見無量諸佛國,亦無佛國想。

四、如所見佛國,自莊嚴其國:住轉論聖王地,遍至三千大千世界以自莊嚴

五、如實觀佛身:如實觀佛的法身。

次五法:

一、知眾生上下諸根:住佛十力,知一切眾生上下諸根。上根即是利根,下根即是鈍根。

二、淨佛世界:菩薩能淨眾生的意業、口業、身業,因此就淨了佛的世界。

三、住「如幻三昧」:能成辦一切事,亦不生心相

四、常入三昧:菩薩因宿世以來的福報,能夠自然生出三昧。

五、隨眾生所應善根受身:為了度化眾生,菩薩知道要化作何種身,以何語言、以何因緣去度化之。例如「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云: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菩薩即以婆羅門身而為說法。又如「大智度論」中六牙白象的故事:釋迦菩薩為了度化獵象人,化作六牙白象,以不畏苦楚、自拔其牙的方式去感化獵象人。


我們看完第八地菩薩的境界,也許會覺得高遠,但別忘了:任何事都是「萬丈高樓平地起」。只要我們老老實實,一步一腳印,按部就班學習,終有到達菩薩第八地的一天。

avatar-img
Peilin Tsai的佛法、醫者與育兒生活分享
23會員
90內容數
匯集了島內和島外的各種旅行心得,分享各地值得一遊一探的事物,帶給大家輕鬆悠閒的愉悅!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第七地的菩薩:不應著二十法,應具足二十法 不著:我、眾生、壽命、眾數及知者見者、斷見、常見、取相、作因見、名色、五眾、十八界、十二入、三界、著心、作願、作依止、依佛見、依法見、依僧見、依戒見。 具足:空、無相證、知無作、慈悲智、不念一切眾生、一切法等觀、知諸法實相、無生忍、無生智、說諸法一相、破
今天早上是陰天。全家人吃完早餐後,就搭乘汽車前往位於台中市西屯區的佛光山.新惠中寺。途中綿綿細雨下起來了,我們下車後遂撐著雨傘走向寺。隨即,浴佛法會開始了,充滿莊嚴和平安詳的氣息!大眾念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以後,由笑容滿面、堅毅爽朗的佛光山副住持-慧傳法師來演說佛誕節的由來。我們聽完慧傳法師充滿期許、
第六地的菩薩,應具足:六波羅蜜。即: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羼提(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定波羅蜜、般若波羅蜜。 有六法不應為:(以下分別解釋) 一、不作聲聞、辟支佛意:身為菩薩,走的是大乘成佛之道,不可以半途去走「成就聲聞果、成就辟支佛果」的小乘道。 二、布施不應生憂心:布施之前、之後不
第五地的菩薩:遠離十二法 一、遠離親白衣。二、遠離比丘尼。三、遠離惜他家。四、遠離無益談處。五、遠離瞋恚 。六、遠離自大。七、遠離蔑人。八、遠離十不善道。九、遠離大慢。十、遠離自用。十一、遠離顛倒。十二、遠離婬怒癡。 以下分別解釋。 一、遠離親白衣:在第一地裡菩薩出家了,出家前大多有生身父母、
知道孩子喜歡什麼,也讓孩子知道自己喜歡什麼 先together with him/her(喜好),再漸漸引導 硬梆梆的容易破。(關係) 人要有彈性,關於食物的禁忌,沒有什麼絕對。 當一個可以yes的媽媽,而不是「想到媽媽就是No」那以後什麼都不跟妳講。 表現出「不管怎麼樣,媽媽永遠在。」
第四地的菩薩,不捨十法: 一、不捨阿蘭若住處;二、少欲;三、知足;四、不捨頭陀功德;五、不捨戒;六、穢惡諸欲;七:厭世間心;八、捨一切所有,九者:心不沒;十者、不惜一切物。 以下分別解釋。 一、不捨阿蘭若住處:不捨棄寂靜住處,又能超越二乘心,有救度眾生的大悲心。 二、少欲:對於自身所需之物,
第七地的菩薩:不應著二十法,應具足二十法 不著:我、眾生、壽命、眾數及知者見者、斷見、常見、取相、作因見、名色、五眾、十八界、十二入、三界、著心、作願、作依止、依佛見、依法見、依僧見、依戒見。 具足:空、無相證、知無作、慈悲智、不念一切眾生、一切法等觀、知諸法實相、無生忍、無生智、說諸法一相、破
今天早上是陰天。全家人吃完早餐後,就搭乘汽車前往位於台中市西屯區的佛光山.新惠中寺。途中綿綿細雨下起來了,我們下車後遂撐著雨傘走向寺。隨即,浴佛法會開始了,充滿莊嚴和平安詳的氣息!大眾念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以後,由笑容滿面、堅毅爽朗的佛光山副住持-慧傳法師來演說佛誕節的由來。我們聽完慧傳法師充滿期許、
第六地的菩薩,應具足:六波羅蜜。即: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羼提(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定波羅蜜、般若波羅蜜。 有六法不應為:(以下分別解釋) 一、不作聲聞、辟支佛意:身為菩薩,走的是大乘成佛之道,不可以半途去走「成就聲聞果、成就辟支佛果」的小乘道。 二、布施不應生憂心:布施之前、之後不
第五地的菩薩:遠離十二法 一、遠離親白衣。二、遠離比丘尼。三、遠離惜他家。四、遠離無益談處。五、遠離瞋恚 。六、遠離自大。七、遠離蔑人。八、遠離十不善道。九、遠離大慢。十、遠離自用。十一、遠離顛倒。十二、遠離婬怒癡。 以下分別解釋。 一、遠離親白衣:在第一地裡菩薩出家了,出家前大多有生身父母、
知道孩子喜歡什麼,也讓孩子知道自己喜歡什麼 先together with him/her(喜好),再漸漸引導 硬梆梆的容易破。(關係) 人要有彈性,關於食物的禁忌,沒有什麼絕對。 當一個可以yes的媽媽,而不是「想到媽媽就是No」那以後什麼都不跟妳講。 表現出「不管怎麼樣,媽媽永遠在。」
第四地的菩薩,不捨十法: 一、不捨阿蘭若住處;二、少欲;三、知足;四、不捨頭陀功德;五、不捨戒;六、穢惡諸欲;七:厭世間心;八、捨一切所有,九者:心不沒;十者、不惜一切物。 以下分別解釋。 一、不捨阿蘭若住處:不捨棄寂靜住處,又能超越二乘心,有救度眾生的大悲心。 二、少欲:對於自身所需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