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我提到防疫的時候,都輕輕地一筆帶過。
但隨著年歲漸長,我好像也慢慢地忘記了許多細節,這讓我有一點恐慌,深怕人生的重要過程就這麼忘記了,
最近因為一紙兩年後才出現的嘉獎令,讓我想要重新搭建這一段時間的記憶。畢竟隔了那麼久,敏感性也降低不少,很多資料也慢慢公開,是時候該寫一些回憶來記錄這一段過程~~(後續回憶,具敏感性的就會跳過。因為資料都刪除,只剩下網路上的一些資料可堪回憶)
(註:我會那麼早退休,有一個原因是疫情操壞了身體...放棄了不錯的薪水,但我從來不覺得後悔,因為能在防疫的工作上,用科技替大家搭起了防線。這種機會,還不是人人都有,而上天賜給我這個機會,站在最關鍵的位置,我也幾乎用了全力付出。這輩子值得了!)
以下就從我一位幕僚的視角,來看一下當年的故事吧!
我是2020年1月20日,可能是因為過於「反骨」,對假訊息案件偵辦有蠻多意見,或許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被放逐到行政院,借調到資通安全處,我自嘲是蘇武牧羊,到北海放羊,冷了點,但應該蠻爽的,只是我當時不知道,那邊羊群有上萬隻啊!
當時的處長是簡宏偉,很帥,但有點胖胖的,雖然很嚴格的讓我做事情,但也讓我學到很多;一開始看到處長溫和如陽光灑在身上的笑容,我覺得這下子安了,隔兩了年之後,才下了一個結論,有溫和笑容的人都是狠人啊!
剛到任,加上一些出國假期,回國之後,因為疫情爆發,我居然接了一個與單位執掌沒啥關係的防疫業務;而且第一件大事情就是「鑽石公主號郵輪事件」。《鑽石公主號郵輪旅客1月31日相關行程資訊及接觸者皆已掌握》
案情概要如下:同年1月31日,有3千多名鑽石公主號郵輪的遊客於基隆上岸,在台灣一日遊,5天後(2月5日)郵輪上爆發新冠疫情。當時遊客下船的期間是在潛伏期,高層非常緊張,擔心疫情在島內擴散,於是就召集各單位因應對策,當時討論的重點是...
(1) 這些遊客的旅遊路徑?
(2) 接觸到誰?
(3) 該如何應對?
這些旅客已離開台灣,人都找不到,如何疫調?
光是第一個問題就難倒大家,暫時放下一些合法與否的問題,只要是想到的方法就盡情提出,各單位你一言、我一語的提出看法...(我當時並沒有參與該次會議)
例如,旅行社的主管機關說可以找旅行社了解行程(但不是每位遊客都有參加旅行社行程)
也有高速公路主管機關表示,可以利用高速公路的紀錄或車輛紀錄,查找大型遊覽車的行車軌跡(也不是每位旅客都搭大型遊覽車,可能只在基隆散步)
還有提出信用卡刷卡紀錄、計程車等很多方案,當時看到這些方法,還真是開了眼界,原來有這麼多資料可以查,只是上述方法沒有一個可以掌握全部旅客的行程。
直到電信機關表示一般遊客都會開國際漫遊,基地台會留下紀錄,雖然不是很精確,但可以掌握遊客大致上的軌跡方向。《台灣大數據防疫論文登上頂尖醫學期刊 當62萬多人接觸到鑽石公主號旅客 政府如何大圍堵?》
於是設定了一些時間、條件,撈出了很大量的資料,第一次看到這類型的資料,然後要求我找出這些資料的足跡,我都矇了。
對於電信技術我並不是專家,好在當時各單位全力配合,也找到了一些專家詢問該如何達成上級的需求,測試了很多方法,最後終於利用Google Maps繪製出了一張圖,也發表在後續的研究期刊中。《JMIR醫學期刊全文連結》
雖然表面上是資通安全處所為,但實際上是許多專家在背後協助,才能夠快速完成這一項防疫任務。在電信方面我並不是專家,很多問題解決,都是一通電話一通電話拜託而來,也謝謝當年大家的協助。
在衡量疫情防治與個人隱私之間,實際上取得的這些電信資料也都很粗糙,由於範圍太廣,即使撈到的資料也不代表有接觸。
接下來要一一通知嗎?
這就牽涉到很多政策上的考量,大概就是怕引起恐慌,但又要提醒,在這兩者之間進行拉扯,所以最後針對這些有可能接觸到的廣大民眾,以發送細胞簡訊的方式來提醒注意自身安全。
後續也有多次細胞簡訊的方式,也是類似背景的防疫決策。
時任行政院副院長的陳其邁認為這一次的經驗很重要,希望能透過學術文章的方式讓世人知道台灣的經驗,於是要與台大合作撰寫文章。
身為法學博士的我,先寫了這個防疫流程的中文版的部分初稿,然後這一篇論文並非僅僅討論防疫的過程,還有一些鑽石公主號遊客來台對於疫情的影響評估,這部分的數據分析也進行了很久。
最後,英文版是由台大團隊所產生並協助投稿到國際知名期刊。
從2月初到4月22日發表,速度非常快,原因可能是被我催稿而來!
這一段期間每天我都是被迫去催稿的那位,其實我一直搞不太懂,高層就互相溝通、溝通,要我這位小兵去催稿幹什麼,反正也沒人理會我的質疑,處長就三不五十地來到我身邊:「世傑,台大那邊交稿了嗎?」、「世傑,你到底有沒有去催稿?」......每天從早上到晚上都是這些話,我一看到處長,人就鑽到桌子底下去,還擺了一個紙箱,想說躲在紙箱也很快樂。
我自己發表文章,深知文章要慢慢琢磨,怎麼可能這樣子催?但我還是這樣子催了。
文章在國際期刊刊登後,也引發沽名釣譽的質疑,然後我的名字也在作者名單上,又很驚恐地擔心砲火噴到我的覽上,好險大家批評的對象都是大咖的,我這種小咖的連是誰都不知道,就沒人關注了。《JMIR醫學期刊全文連結》
當時發送細胞簡訊、發表論文後,引發很多反彈,身為承辦人的我,心裡感覺到有點恐慌,不過前面的長官大都扛起這些砲火,這壓力沒有到我身上。
只是後續幾年因為防疫的措施,我不斷地要撰寫各種報告,回應立委、監察院、民權團體...的各種挑戰,尤其是監察院的報告最為難寫,大約每兩個月就要處理一份,這些也是壓跨我身體的稻草;最後,2022年疫情告一段落,我歸建原單位,接著為了養病就告老還鄉。
兩年後,調查局的一紙嘉獎令,讓我重回到了當年的記憶,也成就了這一篇文章~~
下一件要回憶的是白牌司機染疫致死案,那是第一起因為疫情致死的案件,也是有一些爭議;對於這一起案件,沒有留下資料的我,只能靠著一些新聞報導回憶當初的過程。《陳其邁專訪/解密鑽石公主號「電子足跡」 白牌計程車感染源追查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