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基隆大多想到美食味道的印象,再來就是海港城市的形象,作為台灣北部最早開發的城市之一,基隆其實也是接受外來文化影響很多的一座歷史之城,老建築的故事當然也不少呢!

海港大樓
竣工於昭和九年(1934年),海港大樓的舊名為「基隆港合同廳舍」,是基隆市區相當重要的歷史建築。
外觀看上去真的是好舊,拍照時得用上很強的濾鏡,這大概就是臨海城市的一種浪漫吧!查資料發現內部有好多漂亮的建築設計,其中還保留了日治時期的銅製郵筒,是一種可以連接著四層樓的管道,用來傳遞文件,到現在還有在使用呢!之前去大阪也有看到一樣的設計,真不愧同樣都是船運商務發達的海港城市,建築都是很類似的概念。


陽明海運大廈
日治時期,陽明海運大廈是「日本郵船株式會社基隆支店」,原本的建築是有尖塔的,二戰時被空襲而遭到祝融破壞,可以試著去查日治時期的老照片,真的是好好看呀!

現今做為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使用,海港城市的建築,外觀難免就是容易受潮而髒髒的感覺。適逢春天拜訪,後方廣場剛好有株八重櫻,花況開得挺不錯的!


岸田吳服店
日治時期的義重町,被稱為基隆的銀座。即是現今基隆義二路老街,也是當時全台灣最繁華的商業街道。
岸田吳服店是義重町的重要地標,是日本前首相岸田文雄的曾祖父岸田幾太郎與岸田家的兄弟,昔日來台經營的生意項目,吳服店西側的還曾有過咖啡店「岸田喫茶部」。
現在義二路和信二路口的這棟二層樓街屋,多半時候都是租給餐廳使用;典雅的維多利式紅磚白飾帶,俏麗的圓拱形、拱心石花窗,醒目的建築外觀都仍被保存著。
岸田的後代來臺,曾特地過來基隆看看祖先的老家,據說還感動得趴在柱子哭泣,而蔚為佳話。


漁會正濱大樓
昭和10年(1935年)竣工啟用,舊名稱為「水產館」。從日本時期就是基隆漁港旁最重要的漁業行政中心的漁會正濱大樓,可說是全台歷史最悠久的漁業建築。
兩層樓回字形的建築面積相當大,過往內部曾設置有食堂、理髮廳、浴場、珊瑚交易市場等設施,頂樓甚至還有氣象觀測所,都相當的具有文資考究的價值。
中央有大面積的中庭、四周都配置迴廊,這種設計配置讓建築具備良好採光、通風;而通廊也串接著許多大小房間,因為平時不常開放,只要有藝術季或展演活動時,才能看到建築本身,與藝術家在這些房間裡各種型態創作的結合,都讓歷史建物有了新的生命力。

很喜歡外牆飾材是以黃褐色的十三溝面磚,每次走過都會伸手摸一下,感受貼附在建築上的歷史情感。
同場加映:基隆城市博覽會| 才不是鬼屋勒~讓神祕的「林開郡洋樓」亮起來吧!

















